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

时间:2022-06-24 07:54:56

【前言】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技术 大众媒体是一种为善服务,也是一种为恶服务。我们所说的媒介效果,不过是媒介内容对大众的影响,主流传播学遮蔽技术多样化并非是一种巧合。曾有学者说:哲学从古至今将技术放在思维对象之外。从较早以前,技术一直在方法、目的是范围内。简而言之,技术自身...

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运营而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用的微博、微信、QQ等都是新媒体演变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新媒体”一词成为当下社会焦点,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技术哲学的传播研究,思考主流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和在新媒体时代下所受到的冲击和挑战,重新审视“传播”影响,实现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媒介;传播;技术哲学;研究思考

其实我们所看见的新媒体,不过是传统媒体的一种创新发展,一种填充,是新媒体论证传统媒体的一种形式。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假如将新媒体比作为广播、电视、报纸的一种创新,我想这样的创新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新媒体关键在于“新”,传统媒介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是现有形式中某种功能的拓展,并非是对概念、理论的创新,现阶段传播研究成为社会重点话题,第一,移动网络的发展在新媒体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对人们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引起了社会关系的重组进而出现了传播改革;第二,传播研究主要通过拓展研究,例如:“媒介赋权”的自媒体探讨,但是这也只是媒介的功能强化,依然局限在结构功能形式中。这样一来,新媒体中的“新”,在研究中只能作为一种形式材料的新、其实更多的是“翻新”,并非是思想上创新、范式的新。现阶段,传播研究受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传播成为社会的组成要素,成为社会的核心,但是主流传播研究仍然局限在传统的范式中。新媒体成为社会的核心也并非意味着传播研究、传播学走向核心,而是一直以来,传播概念代表着多学科的兴趣表现,这也是发展共识。现阶段的新媒体发展,主要开创了不同途径的研究,进而将互联网发展推向学科热门中,传播学的命题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了凸显。传播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怎样应对,如果不能从现代化的传播角度挖掘创新形式,传播学将会走向学科边缘化。大众媒体研究中,可能出现独立化研究形式。而新媒体环境下,无法改变这种形式,使得传播学将推出历史舞台。

二、技术

大众媒体是一种为善服务,也是一种为恶服务。我们所说的媒介效果,不过是媒介内容对大众的影响,主流传播学遮蔽技术多样化并非是一种巧合。曾有学者说:哲学从古至今将技术放在思维对象之外。从较早以前,技术一直在方法、目的是范围内。简而言之,技术自身并没有任何推动力,直至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出现开始出现转化,在工业发展中只是与社会组织混为一体,技术在哲学研究中也得到了重生。虽然现阶段我们对于技术的认识仍然在目的、方法范围中,但是从工业革命后期,技术实现了创新发展,得到了新的研究内容,这些内容,使得原有的知识分类掌握具有一定难度,从哲学观点上颠覆了目的、方法的技术理论。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技术不能被定义为方法;第三种学者认为:与技术行为相对应的传统行为概念,以对抗技术规范。

交往行为则是一种符号互动。交往行为指的是:与技术规范不同的社会规范:技术规范的关键在于经验的积累,而社会规范在于主体间性。这样一来,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就能够从行为与合目的理性关系进行角度研究;其实,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一方学者从方法范围的角度进行分析,另一方则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分析。二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则是:全部将语言技术转为非自然化现象,就像由人本转向另一种人本的转化。

主体传播学在理论技术上进入一种尴尬局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学术思想是一种原创性的,在不断借助其他学科的关键概念和理论思想,在操作、技巧上作为一种工具的媒介效果。施密特说:由于长期以来缺少深远意义的成果,对传媒作用的研究领域缺少创新,这样一来,就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阐述,用其因果关系的作用模式进行研究是不可行的。技术观点的单一,两方面造成传播学理论的萧条;第一,割裂社会理论和技术理论的联系。以哈马斯为例:主流传播学的并不多,在主流传播学研究中是一种主导研究体系。传播与人们生活基本关联的面向,在主流传播学范围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新媒体研究多数以多样化发展,逐渐趋于传播核心命题。

三、语言、媒介

把语言和媒介融合在一起,这在主流传播学中看起来较为怪异,但在人文研究中则是正常的。例如:文化学者霍尔,在研究表征问题时提出:语言是一种广泛的内容影响在人们生活中。由此可见,特殊的语言书写系统、口语系统全部被称为“语言”。在不同的视觉形象中,被当做表达意义过程,无论是应用在电子、移动终端、机器上都是其他方式生成的。任何一种符号功能,只有与其他符号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具有表达意义。媒介、大众媒介都是一种语言、一种象征。霍尔认为:科学证明主义主流传播学预设的语言观念,是一种传统的途径。通常情况下,怎样应用语言表征世界,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反映论、意向性、构成主义。在反映理论中,意义是一种现实世界中的观念、客体、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真实意义,如同意义一样存在于世界之中。构成主义认为:表征是由语言对意义的生产。在表征中,应用被组织为各种不容语言符号与他人沟通。在语言与实际生活中,没有单一的模仿,或是反映;意义主要通过关系确定。霍尔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凸显了文化分析和实证功能主义理论。其题材――社会、文化、人的主体――并不受实证主义方式的支配。以霍尔为主的文化研究的语言观,凸显了功能主义主流传播学隐藏的重要理论依据:隶属于现代单位的反应论,提出世界在媒介前,世界c媒体是一种现实与反映的关系。这样一来,传播必然会受到主体的冲击。

文化研究提出:表征在我们大脑中运用语言对不同概念的意义的产生。是一种概念与语言的联系,这种联系让我们可以称为“真实”的人、物、也能够想象虚构出人、物世界。所以,语言的作用不只“反映现实”,也是现实的强大力量。文化研究提出的主流传播学预设的“反映论”,在传播学中处于独立地位。

结语:

综上所述,从新媒介通达传播分析,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新媒体研究过程中,传播研究不能只停留于主流传播学的功能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创新发展。第一,拓展传播含义;第二,新技术的兴起推动了学术思想的中介化转化;第三,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中,传播逐渐是一种社会构成要素。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媒介的转变,实现了学科创新、划分,传播研究正在向着媒体时展,传播学研究范式的构成也正当时。

[参考文献]

[1]孙玮.从新媒介通达新传播:基于技术学的传播研究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2]王灿发,马缘园.2014年至2015年我国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综述――基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论文的分析[J].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2016(05).

[3]曲飞帆,杜骏飞.超越功能主义范式的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以2015年以来的研究文献为例[J].当代传播,2016(05).

[4]齐爱军.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实践范式”转向――兼论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建构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6(34).

[5]周岩,汤建民.中国媒介融合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评价(2006-2011)――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双重视角[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01).

[6]谷虹.产业视角下中国媒介融合研究的演进路径和核心议题――2005-2009年中国媒介产业融合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0(03).

(作者单位:麓山滨江实验学校,湖南 长沙 410006)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索 下一篇: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