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向2100名学子发“未录取通知书”

时间:2022-06-24 04:40:24

高校向2100名学子发“未录取通知书”

据媒体2016年8月19日报道,今年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和浙江综合评价测试而未被录取的近2100名同学,都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未录取通知书”:内有校长徐扬生的一封信和一本印着港中大(深圳)logo的紫色笔记本。“好感动,好有爱心的校长,没被录取是遗憾,收到来信是震撼。”不少收到“未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和家长表示。

据悉,这个创意是徐扬生校长本人的想法,而且去年他们就开始这样做了。这么做的目的是感谢高三学子及家长,在做出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时曾考虑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同时也鼓舞学生:“人生路漫漫,如果有缘,我们将来仍可重逢。高考不过是你人生路上短暂的一幕,翻过这页,你仍有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未来在前方等你去探索……”

从“未录取通知书”看人文关怀

这些年来,大学的人文关怀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人们呼吁,大学不应是冰冷冷的官僚机构,而应该给师生一些温情和关怀。这种声音的现实背景,是我国大学在数十年变化甚微的行政管理制度下,人文主义气息逐渐变淡。何为大学的人文关怀?总结有几点:尊重自由探索精神、尊重并努力培养独特个性、关爱大学共同体里的每个个体,并且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教学、服务、行政工作中去。“未录取通知书”,就彰显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对每个学生的关心爱护――对未能顺利入学的学子都能如此细腻体贴,对自己的学生还会差吗?

国内各级高校都在努力与“世界接轨”,然而,量、经费多少、就业率等等,都不是一所真正杰出的大学的底蕴,这些都只是表面成绩。但是,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能只看表面成绩,还需要慢慢积累人文关怀底蕴。当然,国内一些高校也正在细节上下功夫,努力培养人文精神。例如,陕西师范大学坚持给学生签发老教授用毛笔手写的录取通知书,其中的人文气息、文化底蕴,让人赞赏。大学犹人也,培养人文精神正是固本培元、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必经之路。但愿我们的大学能有更多类似的温情,但愿大学里人文气息能越来越配得上“世界一流”。

“未录取通知书”里的教育情怀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忙着在录取通知书上做文章,力争给予学生美好的第一印象,送上不同凡响的“开学第一课”。而港中大(深圳)的“未录取通知书”,更让学生与家长感动,因为它拓展了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养,而对人的尊重与理解则是教育的基点。文学家夏D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情怀是教育者的良心,而以爱的情怀对待每一个学生,则是教育者的境界。

大学不仅是教授知识的殿堂,更指引着教育的方向,引领着社会风尚。港中大(深圳)对未被录取的学生发放“未录取通知书”,这让我们看到大学教育者眼中有“人”,无论是被录取的学生,还是未被录取的学生,都得到了同样的尊重,受到了同样的关注和激励。或许这将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改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推己及人,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他人、看待生活。教育不应功利,更不能势利。学生被高校录取值得庆贺,而对未被录取的学生,更应当给予积极的激励、正确的引领,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重树生活信心,确立人生目标,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这样的教育才是充满教育情怀的教育,才是富有理想的教育。

上一篇:一种基于Matalb的四旋翼飞行器姿态控制设计与... 下一篇:浅谈如何完善机械制造企业会计财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