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股证何以风靡香港

时间:2022-06-23 07:52:50

认股证,即英文warrants的翻译。认股证是一个“权利”但非责任,在预定的“到期日”,以预定的“行使价”,购买或沽出“相关资产”。认股证又分为欧式认股证,即在到期日方能行使权利,以及美式认股证,即每天都可以行使权利。在香港市场上,由于市场已相当有效率及投资者想选择较便宜的工具,故此所有的认股证也是欧式发行。认股证的相关资产不仅是股票,也包括指数、汇率等。

认股证在香港经历十多年的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成熟。2004年,香港认股证市场成交额5245亿港币,成为全球第一。2003年,认股证全年成交金额达2640亿港币,2004年12月单日成交金额稳定在33亿港币。2004年12月8日这天更令市场瞩目,香港认股证市场单日成交金额创下54.48亿港币的历史纪录,占成交金额的22.7%。

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国企股份盈利状况屡超预期,国企指数从2002年10月份1800点上升到2004年1月份5400点,涨幅几乎3倍,最近1年国企指数在3500―5440点范围内波动。目前,国企指数认股证数量多达57只,越来越多的国企股和红筹股出现了认股证。

较早时,认股证参与者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而近两年,更多专业性散户参与。什么原因如此吸引投资者呢?

以小博大的杠杆效应显然是最为吸引投资者的关键因素。如果正股上升1%,那么相关认股证往往有6%~10%的涨幅。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对冲交易工具,认股证对机构也有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目前香港对冲基金发展迅速,利用金融杠杆工具降低投资风险成为投资必备的工作。

认股证法规的放宽修订和交易制度的更新是认股证市场快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001年修订的新《上市规则》放低了认股证发行门槛,最低发行市值从5000万元变为1000万元。“庄家制”(Liquidity Provider or Market Maker)的引进,即发行人必须自己担任或对外委托流通量提供者,投资者在没有报价时可打电话给流通量提供者要求报价,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发行人也会选择持续报价,这一措施为交易的活跃推波助澜。规则的修订大大有助于产品多元化,在行使价、到期日、溢价、引伸波幅等条款和数据的选择上都有充分的空间。

发行人不懈的努力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大大小小的讲座、网站资讯的建设、报纸杂志的教育文章,使认股证市场变得简单和透明,投资者对于认股证的认识程度与日俱增。这就能够解释为什么法兴原准备举行1000人的讲座,最终出席人数差不多达到6000人。事实上,只要投资者愿意关心认股证的状况,各种渠道随手可得。

的确,认股证可以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衍生工具。然而通过资金配置,认股证就成为一项风险可控的工具。无论市场涨、跌或横盘,投资者都可以透过认股证投资赚钱,都可以透过认股证投资证实自己卓越的判断。在2004年,认股证发行数量有1259只,无疑说明了认股证市场的炽热程度。

上一篇:发审委改革的关键何在? 下一篇:资深分析师推荐十五只“含金”B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