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分析

时间:2022-06-23 07:01:05

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补液速度在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中的运用。 方法 随机将110例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运用休克指数公式进行补液速度的调整来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对照组根据患者最初的休克情况设定补液速度,期间不更改补液速度进行补液治疗;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补液速度的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 观察组抗休克良好者52例,复苏失败3例,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4.55%,对照组的抗休克良好者43例,复苏失败12例,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对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休克;急救护理;补液速度;休克指数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135-02

休克是由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对休克患者进行紧急治疗,直接影响到患者预后。为研究休克患者在急救护理中的补液速度的护理运用,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门诊急诊收治的110例休克患者,并对其进行紧急补液治疗,现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门诊急诊收治的110例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3.5)岁;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3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2.5)岁。所有患者从受伤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均在2 h内。110例伤者中,因交通意外导致大出血者73例,因锐器受伤导致大出血18例,由高处坠落导致大出血者11例,因压砸导致大出血者8例。所有大出血患者入院治疗时均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面部无表情等症状,患者血压均有所下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最初的休克情况设定补液速度,期间不更改补液速度,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

观察组患者运用休克指数公式进行补液速度的调整来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具体护理方法:在患者出现休克症状的早期阶段,给予患者以15 min内输入500 mL的速度快速补充平衡液,当平衡液的输入量达到300 mL后进行输血补液[1]。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休克指数[2],根据休克指数的变换不断地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避免补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所引起的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并注意对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1)休克指数:即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与收缩压之比;休克指数是用于对患者休克程度的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患者体液盈亏的状况;补液速度要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而改变,在补液迅速时可使休克指数迅速降低。(2)中心静脉压:当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值时,则表示右前心所承担的负荷过高,必须对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做出限制,当中心静脉压低于正常值,则需增加补液量和补液速度。(3)心功能:心功能显示患者机体对所补液体的运输能力的评价;若患者病情严重,则心功能差,心脏对血液的运送能力弱,此时不宜迅速大量补液,以避免引起肺水肿、肺淤血的发生。(4)酸中毒:当患者机体乳酸量过高时,可加速增量补液,使微循环改善,缓解酸中毒现象[3-5]。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休克患者采用不同补液速度的疗效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 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补液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05),见表1。

3 讨论

对于休克患者给予及时的呼吸支持、纠正体内酸碱平衡、扩容血管以及补液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其中补液是治疗休克的关键[6-8]。本文中采用根据休克指数公式计算休克指数并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来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对患者迅速大量补液,抗休克良好52例,复苏失败3例,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4.55%,由此可知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来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对休克患者进行补液效果显著。

医护人员需对休克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的内容为:(1)密切观察休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每15~30分钟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变化进行监测,病情危重者需随时监测[9];(2)观察休克患者的尿量,如尿量大于30 mL则说明患者血容量已基本正常,可减缓补液速度;(3)对患者所出现的疼痛、肌肉紧张等情况进行观察,当发现患者出现伤口渗血、皮肤表面有出血点发生时,可能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0]。

综上所述,在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中采用根据休克指数公式计算休克指数,并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来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疗效显著,可使患者快速恢复,且计算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瑞红,赵会民. 多发伤早期休克复苏的护理策略[J].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4):337-338.

[2] 祝滢.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51-352.

[3] Schweer L. Pediatric trauma resuscitation:initial fluid management[J]. J Infus Nurs,2008,31(2):104-111.

[4] 吴雪赞.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

[5] 廖小春.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体会[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502 .

[6] 姚伟丽. 脾破裂出血并发休克的临床急救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4(24):262-263 .

[7] 李春. 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12,18(35):39.

[8] 梁立新. 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59-161.

[9] 张贵田,潘爱群,刘国海,等. 两种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2363-2364 .

[10] 胡丽春. 创伤性休克的循证护理路径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医疗前沿,2012,7(6):74 .

(收稿日期:2013-01-25 本文编辑:袁 成)

上一篇: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问答 下一篇:巧用学生作品激活计算机课堂培养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