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孔乙己

时间:2022-06-23 04:26:58

摘 要: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作为一篇极具代表性的现代短篇小说在文学史上备受读者青睐,对于造成其主人公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也是人们一直以来所争论的话题。将从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入手,尝试从人物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关键词:孔乙己;悲剧根源;劣根性;逃避心理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中,他本人最为满意的不是第一部以“吃人”为母题的《狂人日记》,而是仅有两千八百字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整篇文章无一字吃人,却是真正以“吃人”为主题,“吃”的是谁呢?显然正是孔乙己,依据来自原文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是谁杀死了孔乙己呢?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是丁举人打死了孔乙己,有的人认为是众人的嘲笑和社会的冷酷无情导致了孔乙己的死亡,还有人认为小伙计的袖手旁观也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以上种种,应该说各有各的理论依据和道理,因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有没有一种可能,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源于他自身,也就是孔乙己杀死了孔乙己,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好喝懒做、自甘堕落的劣根性

原文中对于孔乙己的描述有这样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穿着长衫很容易让人与书生联系起来,显然,孔乙己是有自己的科举梦想的,他不愿意脱下长衫,企图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他又是站着喝酒的,在咸亨酒店,站着喝酒的多是短衣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介于二者之间,不好不坏,既然如此,那最后怎会落得被人打残,以致大约的确是死了?是因为文中提到的“不会营生”吗?显然不是。因为他有一技之长,写得一手好字,可以替别人抄抄书,可见孔乙己如果是依靠自己这点专长,想要生存下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做不了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在鲁迅眼里明显是偏爱孔乙己,讳言之“一起失踪”,其实就是把人家的书籍和笔墨纸砚全偷走了。文中把这一点归因于他的“好喝懒做”。如此反复几次,还有谁敢叫他抄书呢?所以他自己断送了自己的职业,把自己推向悲剧命运。没有了生活的来源,一个人如果真处于生存都无着落的境地,一般会想尽办法自谋生路的,更何况是“从不拖欠酒钱”的孔乙己呢,于是,我们看到孔乙己找到了他的谋生之路――偷窃。刚开始是“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后来“总仍旧是偷”,以至于偷到丁举人家里,被打断了腿。如果说好喝懒做是人性的惰性的表现,那偷窃则完完全全是令人不齿的道德品性问题,从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讥讽和不屑:孔乙己完全是自作自受!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孔乙己之所以会走向末路的悲剧,是因为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的背景下,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他无钱无势,科举梦想长久得不到实现,没有功名又不会谋生,加之众人的讥笑,才使他沦落至此。说到底,封建的文化制度和封建社会的冷酷才是导致孔乙己死亡的主要原因。这样说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在当时也的确有许多人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走向末路。但也不乏相反的事例,范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既然改变不了腐朽的科举制度,那就用心苦读,最终还是可以考取功名的,还是会有其他谋生之路的。所以,只要孔乙己改变好喝懒做、自甘堕落的思想,寻得一条出路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也不必走向毁灭。

二、从心理学角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逃避心理

每个人都有一种潜意识,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孔乙己内心深处就有两个自己,一个是理想中的自己,一个是现实中的自己。

在孔乙己的理想中,自己应该是个文质彬彬、穿着得体、受人尊敬的人,并且仕途无量,能在科举考试中平步青云。所以他总是穿着长衫,使自己区别于那些穷苦劳动的短衣帮;他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显得自己很有文化;他视读书为生命,并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读书上。

而在现实中,孔乙己是个苦读多年却一无所获的穷书生,不会谋生,生活穷困潦倒,穷途末路时还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处处被人讥笑,成为人们的笑柄。

显然,在理想与现实这样巨大的反差下,失落的孔乙己无法正视现实,将两个矛盾的自我完全统一起来,于是,在双重矛盾的压迫下,他选择了逃避现实:他仍旧看不起那些干体力活的短衣帮,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些穷苦人民中的一分子,为了保住自以为是的“读书人”的身份,他用一件长衫和一些难懂的话硬生生把自己和短衣帮撕裂开来。这注定了他的悲剧。理想与现实的重重矛盾决定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举步维艰:无法通过科举实现人生抱负,又不愿出卖自己的体力赚钱,当生存都成为问题的时候,常规被打破了――他选择了偷窃。为了生存他背叛了自己的清高与自尊,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他又不得不一次次地替自己狡辩,周而复始,于是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他越想逃避却越接近现实,越想维护却越离理想中的自我接近。最后,当他在众人的哄笑中用手慢慢走着离开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一个与自己理想完全背离,毫无尊严的人。

三、从哲学角度:要从事物本身的自性来看待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看待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过表层现象抓住实际的本质,这里的本质其实就是指事物本身的本性、自性。《庄子・齐物论》中讲道:“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要从事物本身的自性来看待事物。既然天地万物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原因的探究自然也要从其本身入手分析,固然一个悲剧产生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然而,细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无可厚非就是孔乙己自身了。

因此,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理所当然指向他自身:麻木不仁、至死不悟的性格弱点为他的悲惨人生埋下伏笔;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逃避心理进一步起催化和推进作用;而好喝懒做、自甘堕落的劣根性最终把他推向了悲剧的终点。他的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他自身的种种:不愿意从本身寻找穷困落魄的原因;不愿意正视现实、把矛盾统一起来;不愿意脚踏实地,依靠自己谋得一条生路。这时,这个毁灭的结局又变成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了。《太甲》中说的“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亦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导致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深究其主要根源是源于孔乙己自身,是孔乙己杀死了孔乙己!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7-109.

[2]高伟毅.孔乙己悲剧命运心理探源[J].语文教学通讯,2008(04).

上一篇:浅谈汽车钣金人才培养方法 下一篇:立足文本 追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