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行动能改变世界吗

时间:2022-06-23 04:07:03

网络行动能改变世界吗

仕严重的雾霾天气里,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条呼吁刷屏:“既然无法在短期内从根本上解决雾霾,就请给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安装可去除PM2.5的新风系统或空气净化器,并定期更换滤芯。”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人贩子一律判死刑”的帖子,让网民建议国家修改贩卖儿童的法律,买卖孩子的都判死刑。“不求点赞,只求扩散”更让这一话题迅速发酵,在媒体上引发热烈讨论。

以上两例虽然时间、地点、人物大相径庭,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可归类为“网络行动”。这个词泛指各种利用互联网,来推进或影响社会政治、经、文化、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的行为。

互联网时代,“行动”的门槛变得前所未有的低。点个赞,签个名,转发一项倡议,参与一项讨论,只要在网络上对某个公共话题付出些微的努力,都可以说是“行动”的一种。正因为它包罗万象,这一现象也出现了众多别名,比如“懒汉行动主义”“点击主义”等,种种别名虽各有侧重,但都带有嘲谑的意味。

嘲谑的原因之一,是网络行动的动因往往经不起推敲。给一篇文章点赞前,你真的读明白了吗?分享一条捐款链接之前,你真的搞清楚钱捐给谁和怎么花了吗?就某个话题发表评论之前,你真的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了吗?可惜,对一部分网络行动而言,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

在互联网空间,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本身具有自我标榜的意义。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半公开的空间,给了普通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可以构建一个更积极、“高大上”的自我。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开状态(针对所有好友)和私人消息(只针对特定好友)的内容和语调有明显不同。前者往往比后者传递了更多积极正面的情绪(也就是说,在社交媒体上,“装”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转发、点赞,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公共参与行动,是一种建构自我形象的过程。网络行动往往止步于个体的虚荣心和表现欲得到满足的时候。

嘲谑的原因之二,是网络行动没多大的实际作用。微信上无数“人贩子一律判死刑”的帖子,的确在虚拟空间产生了短暂的轰动效应,但它们对现实的改变约等于零。在信息轰炸的今天,网民们的注意力,须臾之间就会转向新的事件和诉求。要推进或影响任何公共事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实际行动。网络行动者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接地气”的实际行动。

虽然网络行动的动机不纯粹,直接效果不明显,但也并非一无是处。网络行动的一重意义,在于让原本零星的个体行为产生规模效应。201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现有网民6.68亿,手机网民5.94亿。在如此大的基数下,如果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网民,花几秒钟参与到一项网络行动中来,数量是极其惊人的。

网络行动的另一重意义是设置大家该讨论的事情。彝族小女孩木苦依五木,写了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生作文”,引发网络热议。虽然这起事件自始至终饱受质疑,但它把凉山地区的贫困提上了议程。郭美美在微博炫富,引来大量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善款流向的质疑。在传统媒体纷纷跟进和警方的介入下,红十字会和郭美美的关系水落石出。

点赞、转发、评论等网络行动能否直接推动变革,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能让某件不算大事的事成为普通民众和有关部门该关心的事。

上一篇:农用微型电动汽车造型结构的设计与改进 下一篇:打造航运业的“蚂蚁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