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路上》看凯鲁亚克的禅宗情结

时间:2022-06-23 02:10:32

摘要:《在路上》是美国著名“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主人公们以一种叛逆、惊世骇俗、歇斯底里的生活方式来挑战二战后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然而疯狂过后,他们选择了回归,从东方禅宗里汲取精神抚慰和寄托。

关键词:凯鲁亚克;“垮掉的一代”;禅宗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19-01

1957年,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品《在路上》一经出版,便吸引了广泛的注意。著名评论家吉尔伯特・米尔斯坦就预言,就像《太阳照常升起》被当作是“迷茫的一代”的宣言书一样,《在路上》有可能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事实的确如此,自出版以来,该书都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经典著作。

凯鲁亚克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天主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们的影响下,凯鲁亚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宗教气质。在一次采访中,他曾告诉记者说,他在寻找上帝,等待上帝的出现,等待他的精神向导的出现。他说,“垮掉的一代”基本是“宗教的一代”。《在路上》讲述了故事的叙述者萨尔・帕拉迪斯,他的朋友迪安・莫里亚蒂以及其他伙伴为追求自由个性,数次横穿美国大陆的疯狂经历。这些人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出现于二战后的美国社会,指的是一批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他们不满社会现实,力图以惊世骇俗的疯狂举止来反抗传统,蔑视权威,他们吸毒、酗酒、性滥交、高速驾车,对世俗的事物不屑一顾,他们抛弃白人身份,来回穿梭于美国大陆,深入墨西哥地区,把边缘文化当作自己的天堂,在其中找到认同,重塑自己的文化身份。当他们重塑文化身份的努力归于失败后,主人公们在佛教禅宗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禅”来源于印度,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后相互影响和吸收,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形成了以禅命名的佛教宗派―禅宗。禅宗的教义主要是根据每个修习的主体的个体特点来把握自己的修行活动,积极调动内在因素,凭自己的知觉而不是理性去把握事物,不需要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达到“悟道”的精神境界。而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中心,追求个性发展,强调自我价值。这种个体意识和东方的禅宗不谋而合。因此,禅宗能在西方收到接纳和重视。

东方禅宗是由亚洲移民最初到达美国西海岸的时候带去的。他们其中一些人信仰佛教禅宗,并且对这一信条加以大力宣传,东方禅宗在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在《在路上》中,“垮掉的一代”对基督教所宣扬的原罪论使他们困惑,萨尔曾经这样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世界长虫像蛀虫钻在苹果里似的蜷曲在地底,有朝一日会拱起来形成一座小山,名叫蛇山,在平原上伸展开来会有一百英里长,一面伸展,一面吞噬挡在它前面的一切。我告诉她,这条蛇就是魔鬼撒旦。”在来回穿梭大陆几次,经历无数的狂欢之后,他们企图在边缘文化中获得身份认同的努力归于失败。他们开始疲倦和困顿。他们逃避白种文化,认识到成为“白种黑人”只是一个虚幻的梦想。他们酗酒、吸毒、飞车等行为的确给让他们忘记了痛苦,获得了暂时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他们精神的空虚。但是,当激情褪去,“垮掉”伙伴们却陷入了更深的无助和悲哀中。因此,他们迫切需要精神支柱来弥补精神空洞。

从1954到1957年,凯鲁亚克潜心阅读禅宗和寒山诗歌,“空幻”和“灵魂的寂灭”等禅说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最终,他们选择了东方禅宗作为精神向导,尤其是对于中国的寒山诗,更是独特的青睐。佛教所主张的“空幻”和灵魂的寂灭永生,寒山诗遗世独立和回归自然的精神,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骚动不安的灵魂,使“垮掉派”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因此,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伙伴们读寒山诗歌,模仿寒山衣着,汲取寒山精神,他们放纵的心灵在对本性的寻找中得到安宁。正如凯鲁亚克这个“古怪的、孤独的、疯狂的、天主教的神秘主义者”力图要寻找“至福的道路和灵魂”一样,要求回归到原始的知觉或感觉。

此外,禅宗给这些为这些愤世嫉俗,苦苦找寻却没有出路的年轻人提供了精神指引。二战后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民众只是单纯寻求物质的富足和享受,精神却极为压抑,。垮掉派的年轻人对现实感到厌倦,逃离主流社会,,否定传统的价值观念,经历了几次旅行和无数狂欢后,他们仍然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而禅宗强调清心寡欲,放弃贪婪的物质欲望,才能摆脱痛苦。这也为垮掉派提供了一条通向自我和灵魂自由的道路。

然而,凯鲁亚克仅仅把佛教禅宗作为解决人生混乱的工具,而忽视了它的宗教严格严肃的传统。虽然他们的潜心禅宗表现了他们对于社会和现实的不满,表达了“垮掉的一代”要求实现个性自由,自我价值的迫切需要,表达了对于麻木机械社会的强烈不满,但这其中包含了太多自我放任的色彩,所以这种尝试并没有让凯鲁亚克摆脱对于人生空虚无奈的困扰。

参考文献:

[1]【美】杰克・凯鲁亚克,王永年译.在路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肖明翰.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与探索[J].外国文学评论.2000(02).

[3]杨芳.解读《在路上》中的文化底蕴[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上一篇:画像石装饰艺术对现代壁画创作的启示 下一篇:论唐卡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