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时间:2022-06-23 12:51:01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德育教育应该走进语文课堂。无论如何教学,有一点不容置疑: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们必须通过语文课堂积极开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教材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爱大自然,爱社会,爱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在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一课,借助小小的花生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踏踏实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更让我们去发现身边那些外表不美,但对别人有用的人的美。又如《苹果落地》一课,是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真思考仔细观察的习惯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

1、“设身处地”法。通过采用心里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如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时,通过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小女孩、设身处地的体会面对如此陡峭险峻高耸的山峰的恐惧,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老爷爷和小女孩互相鼓励的情感。学生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感受,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身临其境”法。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文章的描述很优美,但学生真正看过到过大峡谷的很少,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课前出示图画,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大峡谷的位置,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再结合课文朗读,以图画再现情景,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大峡谷的壮丽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大峡谷的特点,更能动之以情,感受到祖国的秀美山河,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朗读体悟”法。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既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学生陶冶性情,体悟思想的过程。因此对一些情节感人,语言生动的课文,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如教学《师恩难忘》一文,我通过“导语拨动情感”“范读诱思”等方法,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爱老师尊敬老师的思想熏陶,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写作中渗透。

习作教学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在习作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

1、在生活实践中渗透。习作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把生活实践的过程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河边嬉戏,在山间奔跑,直接面对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产生由衷的赞美。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注意周边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的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做同样能实现既培养习作能力又实施德育的目的。

2、在写日记中渗透。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赞扬真善美,排斥假恶丑。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日记这种简单的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在随文练笔中渗透。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相机进行的习作训练。它的形式灵活,选题自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习作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条好途径。如教学《葡萄沟》一文时,课文最后安排的新疆民族歌舞表演学生以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了如果维吾尔族人民来到我们的家乡,你怎样介绍呢?这样一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了,更受到了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三、与有机切入中渗透。

语言文学是用来传情达意的,交流、记录思维的。语言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如何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去领悟,接受熏陶,进而进化心灵,学习别人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寻找好切入点,对课堂教学切入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已达到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挖掘课文深度的目的。

1、用了解课文背景的方式切入。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显然是不够的,这就给我们学习课文不同程度的造成阻碍,学生不了解课文写作的背景,就不能深入的感受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不会激发学生的同感。为此,是时机的了解课文写作背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学《一个苹果》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个苹果的珍贵,感受到同志们的心中只有他人的高贵品质,要先讲解当时艰苦的作战环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在现场该如何,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对课文中人物的理解,体会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珍惜。

2、用提问质疑的方式切入。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能看懂、读懂,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会质疑,要善于让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询问、讨论、查找资料等方式弄清文章的主旨,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带给学生启迪,陶冶他们的情操。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更要受到教育,知识与品德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相反,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落实好教学目标,德、智结合,文、道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既学知识又学做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上一篇:幼儿秩序感培养的思考 下一篇:如何有效加强医院财务收费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