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朋辈管理”的信任与建设

时间:2022-06-23 09:38:00

班级“朋辈管理”的信任与建设

朋辈的信任,是班集体建设成功的前提,是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核心。在充满信任的班集体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坦诚相待,指出自己的优点或不足,乐意接受朋辈间的批评和建议。反之,学生将会付出不应有的代价:浪费时间和精力,同学关系冷漠,从不主动帮助他人或接受他人帮助等。以下是笔者在加强班级朋辈管理的信任建设方面采取的一些做法。

做好自我介绍

开学第一天,笔者组织所有新生坐在一起,向大家介绍自己。通过自我介绍,可以促进新生相互了解。在开学见面会上,笔者会安排充足的时间,要求介绍内容精炼,除个人基本信息外,重点放在曾经历过的最大困难、自认最得意的事情上,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弱点或曾经受到的挫折等,鼓励其他同学穿插提问,并提前布置好结束时“印象最深刻同学”的评选环节,激励每一位学生认真参与。

例如,新生小王在介绍自己特长画画时,讲述了自己暑假里一个人到黄土高原写生经历,并应同学们的要求即兴在黑板上给笔者画了一幅漫画像,夸张而又不失传神的画像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最后被大家评为印象最深刻的同学。

这些简单的自我介绍,以一些个人的特征信息为媒介,有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引起共鸣,缩短原本陌生的同学距离,帮助学生更快融入班集体。

个人剖析讨论

开学一段时间后,学生会逐渐产生困惑或矛盾。笔者组织进行了专题剖析会,第一个剖析对象――班长。班会课上,在班长小赵陈述之后,同学们以此为议题开展剖析讨论。有学生列举了一件因班长过于急躁而导致产生矛盾的事例,讲述自身感受,并对班长的班级管理提出建议;也有学生提出每节课后没有及时巩固才导致班长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当然也有学生对班长妥善处理一次班内冲突事件中表现的能力表示了认同。最后,小赵说:“虽然自己一直担任班长,但从未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通过交流,我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定能把班级管理得更加出色,在班级的各方面都做到表率作用。”

剖析讨论的开展,看似要冒一定的风险,容易滋生同学之间的对立情绪。但事实上,因为在公开环境中进行,剖析讨论活动不仅容易顺利开展,而且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大量有益的帮助,还可以借助活动缓解相互间的矛盾。因此,通过剖析讨论,来自朋辈的帮助让同学之间走得更近,来自朋辈的支持让管理效率更高,班集体凝聚力也因为朋辈的信任而得以增强。

坦率表达想法

在一次班际篮球赛中,两支队伍水平相当,最后,笔者班以微弱劣势输掉了比赛。比赛结束后,班上的几位学生争吵了起来,原因是场下的小林对边上同学说:“如果我在场上,只要看住对方能力最强的九号,就不会输掉比赛了。”而其他同学反驳说:“为什么你开始不说,完了才说风凉话。”还有同学讽刺说:“如果你上的话,只会输更多。”

这次突发事件,严重伤害了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因此,笔者马上组织召开简短班会,肯定了同学们在比赛中的表现,特别提出小林喊加油而声嘶力竭的表现;然后,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在有着共同目标的前提下会发生争吵?”经过思考,小林首先站出来就自己“马后炮”的做法向大家道歉,认为应该把自己的发现及时告诉场上队员,这样可能就不会输球,也不会引发和其他同学的争吵,更不会损害班集体的信任。

充满信任的班集体,应建立在每一位学生能够正视问题所在、坦率表达自己的意见、分享彼此想法的基础上。朋辈之间,每位学生的个性会逐步得到凸显,只有通过积极的沟通,才能求同存异,减少学生之间的隔阂,进而增强彼此信任。

发挥集体作用

在一次远足活动中,不少男生嫌队伍行进太慢,不顾一些体质较弱的同学和多数女生,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并逐渐与班级整体脱离,后面队伍的气氛比较沉闷。发现问题后,笔者招呼前面的男生停下来休整,并请他们思考:作为班集体的一员,先到目的地能不能代表所有同学都到了?重新启程时,笔者发现,这些男生身上都多了一些其他同学的物品,气氛热烈的班级队伍一路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班集体建设中,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班集体内部开展一些以信任为主题的活动,如信任背摔、一路同行、风雨同舟等;另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爱心活动、志愿者服务、社区义工、社会实践调查等,在形式多样的集体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彼此间的信任意识;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集体实践活动。以集体实践活动为载体,每一位参加学生相互协作、相互支持,使得朋辈的信任得以外在展示,强化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卡耐基曾说:“得到别人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真诚地信任他。”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首先必需是一个充满信任的班集体;一个和谐班集体里,所有同学之间一定充满着信任。强化班级朋辈管理的信任建设,让每一位学生因为信任而产生归属感,因为信任而不惧挑战,因为信任而不断追求卓越。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

上一篇:高校音乐学专业弹唱课程改革 下一篇:幼教信息化技术改革中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