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

时间:2022-06-23 07:53:30

将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

语文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强调:“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诵读兴趣,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和体会。”读书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那么,学习型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尽情地去读书,加深对文章的体悟呢·

一、充分朗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义必须突出一个“读”字。要想让学生喜欢阅读,也要放手让学生读书,尽享读书的快乐,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读书。

1.读的时间:充分。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要求必须朗读课文达到通顺,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减少阅读时间。要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并细细品味文章的好词佳句。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面对一篇长长的课文,学生刚刚进入读书状态就叫停,这样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熟,对课文的学习就不能自主探究,深入思考,更谈不上体会和领悟了。

2.读的形式:多样。教师要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阶梯式朗读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在阅读中要提出鲜明的要求:在默读中勾画出本篇的故事情节;在轻读中品味故事所表达的内在蕴涵;读后议论表达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阅读”的实践中来,学生也不会因为同一种读书方式而觉得枯燥。

3.读的效果:交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学习型课堂就要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舞台,鼓励学生把所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交流、讨论。在此,课堂成了“论坛”,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广阔舞台。

二、读中感悟

2011年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目标之一,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会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能够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等。”在学生自由阅读的基础上,领悟和体会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理解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是不能越俎代庖。

1.理清情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按照作者的思路沿路而进,登堂入室,才能见到文章的真境,体验到作者的真情,明了文章的真谛。学生阅读文本,其实就是与作者之间跨越时间、空间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双方以文章为中介,以心换心,实现两个心灵的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学生要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意图,体察作者的审美情趣,特别是要对字面背后的意义做出合理的阐述。这就需要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体悟,或者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火花,帮助其理解文章。

如在教北师大版九年级课文《项链》时,探究主人公命运改变的原因,深刻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教师与其长篇大论地分析,不如给足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体会。如果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将答案告诉学生记在书上,学生只是记得了这个知识点,而他们的领悟和体会能力则会大打折扣。

2.入情品悟。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情感性,教师要积极引导,特别要正确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容,培养健康的情趣,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受到熏陶。

笔者听过一位台湾教师讲的《欧智爷爷》一课,印象颇深。它是一篇主要讲欧智爷爷在地震来临时舍弃自己即将丰收的粮食,救助四百多村民的事情。故事情节曲折,教师的设计别具匠心,他并没有在故事情节上花费功夫,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文中人物的情思来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体会人物的感情、心情的变化,来感悟人物的品质。这样的设计,不需要教师去总结应该学习人物的什么高尚品质,学生就能够通过课堂上的角色体验,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了文章的情感。

3.精读品悟。教育家朱熹主张多读书,在读书中,做到熟读成诵,精读后,理自见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重要性。

要做到精读感悟,我们要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让学生“披文入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中写到“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对这段话的理解,需要让学生多读,悟出白杨树的精神美和内在美。这样再读后几个自然段,学生对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借赞美白杨树来抒发对西北抗日军民的百折不挠、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的赞美之情,领悟得会更深刻透彻。

总之,读书是语文学习之本,理解课文靠读,感受课文思想感情靠读,积累语言要靠读,熟读成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以读为本”,将读书时间还给学生,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

参考文献:

[1]过新艳.读写新思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4).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上一篇:谈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下一篇:浅淡白板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