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结尾”式语文课

时间:2022-06-23 05:27:53

“欧·亨利结尾”式语文课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特别讲究文章结构,常在小说结尾处让笔下人物的心理情境陡然生变,或使主人公命运大回旋逆转,呈现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的结局,使读者拍案称奇的同时,享受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结尾艺术被誉为“欧・亨利结尾”。

近日,我有幸见识了一节“欧・亨利结尾”式的语文课。

那是由《中国教师报》牵头组织的“高效课堂初期进校诊断”活动示范课。授课者为陕西省宜川中学的青年教师李春宁,朝气蓬勃的八零后女子,而听课者为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高二・1班学生及该县各高级中学选派的的语文老师,另外还有活动团队人员两名。会宁被誉为西北高考状元县,第一中学乃省级示范性高中,在整个甘肃都名气不小,其高二・1班更是由品学兼优的孩子组成的宏志班。与此同时,由于众多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会宁教师的教学观念、方式仍相对传统,学生不十分善于在课堂上张口说话,表达交流――这无疑是所有公开课最头疼的问题。对此,小李老师显然有所准备,她衣着很青春,白色套头衫,绿色紧身裤,显然是为拉近与陌生的学生间的年龄距离,而且上课之初,小李老师还对学生做了相对煽情的鼓动。

一切按事先设计推进,气氛不沉闷也不活跃,使听课的人有理由相信,那大约将是一节差强人意的示范课了。

所讲课文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为文言文,但由于归有光的笔墨朴实清新,通俗易懂,学生阅读困难不大。小李将重点放在了学法指导上,指导“披文入情”赏析内容。《项脊轩志》为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叙写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其中细节和场面的描写为历代评家称道。小李老师按“高效课堂”模式上课――近年风靡全国且颇受争议的“高效课堂”,尽管不乏成套的理论建构和成熟的模式支撑,但据我个人粗浅理解,其实质无非是对新课改的进一步强化,其特点是更注重如何高效益地将课堂交给学生。对于处在教改深水区的会宁课堂来说,小李老师的“示范”注定如逆流行舟,不可能风正帆轻。从学生自学、交流到展示,配合不熟练,转换欠连贯,内在的阻滞显而易见。尤其在欣赏文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作者内心的情感”的特点上,师生都尽了最大努力。

有惊无险中,示范课终于抵近了尾声,进入“拓展交流”阶段,小李老师一以贯之地激情鼓励,鼓励学生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感受最深的细节或场面与大家交流分享。为了更好地激发兴趣,小李老师走上讲台,准备先通过电子白板放段视频,可意外的是电脑里没安装相应软件,视频无法播放。小李老师急打圆场,说视频放不了不要紧,就由她讲一个自己的生活细节:这小小变故给听课人的直觉是,示范课大约肯定要平淡无奇地结束了。

小李老师开始讲述,说她读中学那会儿,学校门口有条没硬化的土路,下雨特泥泞,甚至积了水。每遇雨天,父亲总会推自行车接她。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撑开雨伞,得意洋洋且心安理得,父亲穿双托鞋,踏泥泞,趟积水,将她推出了那条土路……讲到这里,小李老师哽咽了,不好意思地道歉,说她真不是故意煽情――当年,坐在父亲自行车上,她没心没肺根本没意识到什么,可现在回想,不由她不热泪盈眶啊。接着小李老师简要介绍了父亲在她成长路上的诸多不易,然后擦去眼角的泪水,再次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样感人的细节或场面,勇敢地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并且给了三分钟供思考。

三分钟时间到了。有女生主动站起来,“交流”了她曾经的感人的生活场面,赢得一片掌声。马上又有女生站起来讲述,说2012年×月×日,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平常不过的一天,可对她家来说却是恶梦般的日子,因为她在西安读大学的哥哥的学校打来电话,说哥哥因病被送进医院,确诊为白血病了。女生讲这一噩耗给亲人的震惊、绝望,讲泪水,讲哭声。女生说,只有平日喜欢唠叨的奶奶,表现得相当平静,傻愣愣坐在炕沿上。有亲人担心奶奶身体,劝她想开些。奶奶说,我有啥想不开的?我都七十多岁了!我只想我娃能平安无事,哪怕一命换一命――拿我的命换娃的命……女生用短促的句子缓缓讲述,声音嘶哑,泪流满面。上示范课的小李老师也泪流满面。所有参与课堂活动的人,包括老师和学生,包括那两个活动团队的人,都眼圈发红,或泪水盈眶。

课堂出现如此走向,典型的“欧・亨利结尾”式结局,使每个在场者意外且震撼。

女生的“交流”结束,课堂一片静穆,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可年轻的李春宁老师没有忘记那是示范课的课堂,没有忘记她的职责,赶紧调整情绪和腔调做总结,仓促之间尽管语言不十分连贯得体,毕竟及时管控收束了课堂。可小李老师宣布下课,连贯宣布了三次,学生不像平日那样哗啦啦起立,仍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所有听课的人也都静静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好像任何动作都会破坏眼前凝重的气氛似的,直到会宁县第一中学组织活动的领导提醒,学生可以离开教室了。

示范课后的第二天,我特意拜访了两个人。一个是教高二・1班语文的曹老师。据曹老师说,最后参与课堂“交流”的女生姓何,所讲述的家庭遭遇完全属实,而且她患病的哥哥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可坚强而内向的女孩从来没在班里向老师和同学透露过这段不幸,哪怕一个字。曹老师也是在这节课后询问女生才知道这些情况的。我拜访的另一个人就是上示范课的李春宁老师。我问:“你认为你的示范成功吗?”小李老师十分机敏:“我不好说,让别人评吧。”“那课堂最后的局面,是否超出了你的设想?”我又问。小李老师很诚恳:“我的确没想到。”我趁热打铁:“你认为不擅长表达的会宁学生,尤其性格内向的女孩子,为什么能在课堂上那样大胆地“交流”从未吐露过的家庭不幸?”小李老师想了想:“也许,是课堂给了她一个恰当的表达‘口子’吧。”

我仔细想,该如何理解小李老师“给了她一个恰当的表达‘口子’”呢?首先,是归有光《项脊轩志》那清新蕴藉质朴优美的语言,那生动逼真简洁灵动的叙写,那细腻深沉刻骨铭心的情感,感染了学生,开凿了这个“口子”吧;其次是小李老师那段有关父亲的动情讲述,将这个“口子”与现实对接了起来,达到了“恰当”的标准;再加上何倩同学之前的女生的勇敢交流,使一切渠(口子)成而水到,让何倩同学心理产生了强烈共鸣,有了哗啦啦将内心积压一吐为快的欲望行动。在这里,我无意对小李老师的示范课过多说三道四,小李还年轻,热衷传道授业的工作,前路尽管漫长却十分广阔。行内有名人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广受诟病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面对一篇距今数百年的文言短文,一位八零后青年教师,引导一群九零后甚至“零零后”孩子,能在短短四十五分钟内沿口头表达的路径开凿这样一道“口子”,创造理想的课堂效果,不是已经很值得欣慰和称道了吗!

作者简介:吴宏国,为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提升高中英语后进生学习兴趣的对策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因现代远程教育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