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时间:2022-06-23 04:38:32

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第三磨牙缺失、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牙位分布和性别差异进行检查分析。 结果 第三磨牙的缺失率为25.7%,且上颌的缺失率显著多于下颌;缺失的牙位分布依次为下颌第二前磨牙,下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侧切牙。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发生率在上颌与下颌、左侧与右侧、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且180例患者出现左、右两侧恒牙同时缺失的现象,占总数的69.2%。 结论 除了第三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是最易缺失的牙齿,对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患者应采取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 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78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140-03

牙齿在牙胚形成过程中的发育异常可能会引起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1],影响患者的咀嚼和发音功能,造成外貌不美观,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分为个别牙缺失、多数牙缺失和全部牙缺失。个别牙缺失以第三磨牙缺失为主,多数牙缺失是指除了第三磨牙,其他缺失的恒牙数≥6[2,3]。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缺失牙的数目、牙位分布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期探析恒牙缺失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就诊患者260例 ,其中男138例,女122例。入选条件:①年龄9~27岁,平均 (18.5±12.3)岁,处于恒牙初期或恒牙期;②无恒牙拔除史或外伤致脱落史,排除因外伤、龋齿、牙周病或正畸拔除引起的恒牙缺失;③不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家族史;④年龄≥6岁;⑤不合并其他器官的发育异常,为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⑥调查完毕后,对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病例进行再次核实且缺失牙位可确定;⑦愿意配合检查。

1.2 调查方法

详细询问患者有无拔牙、口腔疾病或外伤引起的牙齿脱落,是否伴有系统性疾病史或家族史,在自然光下仔细检查口腔内的恒牙数目和形态等状况,对筛选出来的患者拍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并置于灯箱上观察作进一步确诊。

1.3 诊断标准

先天恒牙缺失的诊断标准是在无拔牙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牙齿脱落前提下,除了第三磨牙外,口腔内未曾见该缺失恒牙萌出,拍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未曾见该缺失恒牙的牙胚。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有无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缺失牙的数量和缺失牙的牙位分布、颌位情况和可能伴发的情况。缺失恒牙数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采用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的情况

260例患者上颌和下颌的第三磨牙先天缺失的情况如表1所示,上颌第三磨牙缺失率为34.2%,下颌第三磨牙缺失率为17.1%,上颌与下颌的第三磨牙缺失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上颌的第三磨牙缺失显著多于下颌的第三磨牙缺失。见表1。

2.2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牙位分布

见表2。除第三磨牙外,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总数为226颗,其中,上颌96颗,下颌130颗,缺失牙位的分布、缺失数量和百分率如表2所示。下颌第二前磨牙缺失数最多,为52颗,恒牙缺失的好发部位依次为下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侧切牙。该组资料中,上颌第一磨牙的先天缺失最少,无1颗缺失,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先天缺失较少,均仅为1颗。对上颌或下颌的左、右两侧的同一牙位分别进行分析,恒牙缺失颗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上、下颌的同一牙位的恒牙缺失数目具有一定的差异,如下颌的中切牙缺失颗数显著高于上颌的中切牙缺失颗数(P < 0.05),下颌的第二前磨牙缺失颗数显著高于上颌的第二前磨牙缺失颗数(P < 0.05),上颌的侧切牙缺失颗数显著高于下颌的侧切牙缺失颗数(P < 0.05),其他上、下颌的同一牙位,恒牙缺失颗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对上颌和下颌的第三磨牙外的恒牙缺失总颗数进行分析,发现下颌的恒牙缺失率略高于上颌,但上、下颌的恒牙缺失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对恒牙缺失的牙位进行分析,发现缺失牙位大多数呈对称分布,180例患者出现左、右两侧恒牙同时缺失的现象,占总数的69.2%。

2.3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性别差异

分别按第三磨牙、第三磨牙以外的恒牙和全部恒牙的发生人数计算恒牙缺失发生率,以恒牙的缺失颗数计算恒牙缺失率,结果如表3所示,以期分析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性别差异。将第三磨牙与第三磨牙以外的恒牙缺失率进行比较,发现第三磨牙的缺失率显著高于第三磨牙以外的恒牙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无论第三磨牙缺失率、第三磨牙以外的恒牙缺失率或全部恒牙缺失率,男女缺失率之间非常接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随着人类的进化,一方面,颅面结构从先前的小颅大颌慢慢进化为大颅小颌,牙齿的退化速度比颌骨的退化速度慢[4],另一方面,进化过程中食物的硬度、形状、结构发生变化,人类的咀嚼功能大大减弱,由于器官的退化与功能密切相关,牙齿等咀嚼器官慢慢退化,综合两方面,现代人的牙齿出现了明显的牙列拥挤,部分牙胚在有限的空间中出现退化[5]。因此,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传和变异发生的综合体,这也是对进化状态出现的适应性变异[6]。

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病因和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分析原因可能与牙板的生成、牙胚的增殖、牙齿的解剖位置、萌出时间及功能状况有关[7]。引起恒牙缺失的因素包括遗传、外胚叶形成受阻、染色体变异、妊娠期出现感染、环境污染、放射线影响和重度子宫内膜失调等先天性的因素,也包括佝偻病、营养不良、牙胚感染等后天因素[8]。本研究中采用拍摄全颌曲面断层X线片作为确诊方法,X线片可清晰地展示病例口腔中的上、下颌的牙胚、萌出或未萌出的牙齿情况,相比于口内直接检查法,是研究牙齿数目和形态的最理想、科学和可靠的方法。

恒牙先天缺失以第三磨牙最常见,国内外均有相同的研究结果[9],分析其原因,第三磨牙的发育时间最晚,牙胚的形成和萌出明显落后于其他恒牙,是所有恒牙中牙胚最易退化的恒牙;即使牙胚没有退化,由于其萌出时间一般在成年18~25岁,其萌出存在空间不足而导致牙位不正或无法萌出,形成“智齿”,使牙冠周围软组织产生炎症甚至影响咀嚼功能。因此,有学者认为,第三磨牙的缺失是一种有利的变异,是人类进化的方向[10]。在本组病例研究中,第三磨牙先天缺失发生率为25.7%,除第三磨牙外的其他恒牙先天缺失发生率为3.1%,远远低于第三磨牙的缺失率,第三磨牙先天缺失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的第三磨牙先天缺失发生率28.5%接近,其他恒牙先天缺失发生率结果与报道的2.3%~6.0%相近[11]。

对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牙位分布进行分析,本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较接近[12]。第三磨牙是流行病学公认最容易缺失的恒牙,但是对于第二容易缺失的牙位往往存在争议。除第三磨牙以外,牙齿缺失部位主要分布在咀嚼功能相对比较薄弱的牙位,部分研究认为第二位易缺失牙是下颌第二前磨牙[13],另外一些研究认为上颌侧切牙是第二位易缺失牙[14]。本组病例研究如表2显示,除了第三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最易缺失,其次依次是下颌中切牙为主、上颌侧切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下颌侧切牙,恒牙缺失率从前牙区、双尖牙区至磨牙区依次递减。上颌侧切牙排在本研究中的第三位,与不同地区的研究对象生活习惯以及病例数等有关。本研究发现不同病例的上颌侧切牙的大小、数目或形态差异大,牙齿形态变小,笔者分析认为上颌侧切牙的咀嚼功能较少,在进化过程中容易发生退化而导致形态和数目出现变异,随着进化过程中的牙与颌系统不断退化,咀嚼功能较弱的恒牙出现数目、形态和大小的连续变异过程,从过小牙渐进发展最终导致恒牙的缺失。第一磨牙是影响咀嚼功能的重要牙位,在本组病例研究中缺失率最低,仅下颌第一磨牙出现1颗缺失,上颌第一磨牙无缺失。此外,本研究发现,磨牙缺失的患者往往伴有其他恒牙的缺失,仅仅出现先天单纯型磨牙缺失的患者微乎其微。笔者分析,磨牙在咀嚼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结构稳定不易缺失,当受到剧烈的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引起磨牙缺失时,往往伴有其他牙齿的缺失导致其他缺失恒牙数目增加。

通过对260例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的发生率在上颌与下颌、左侧与右侧、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且180例患者出现左、右两侧恒牙同时缺失的现象,占总数的69.2%,这一结果与Schalk-van der Weide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患者的治疗只要包括保持间隙、先集中间隙再进行保持、先矫正畸形和集中间隙再保持等几个方面,从恢复咀嚼功能角度出发,力争保持牙齿和面容美观,对先天单纯型恒牙缺失进行早期干预,合理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晓霞,冯海兰. 多个恒牙先天缺失的缺牙特点分析[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5, 19(1):7-9.

[2] Montasser MA, Taha M.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dental anomalies in orthodontic patients[J]. Orthodontics, 2012, 13(1):52-59.

[3] Park, S.Y. The autotransplantation and orthodontic treatment of multiple congenitally missing and impacted teeth[J]. J Clin Pediatr Dent, 2012, 36(4):329-334.

[4] 陈湘旭.单纯型先天恒牙缺失的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53,160.

[5] 冶录平,陈飘洋,马卫东,等. 800例正畸患者恒牙先天缺失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4(10):614-617.

[6] Tai, K. Autotransplantation of premolars in a patient with multiple congenitally missing teeth[J]. J Clin Orthod, 2011, 45(7):399-407.

[7] 朱俊霞,郑树国,葛立宏,等. 单纯型恒牙先天缺失患者缺牙特点的临床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42(12):716-717.

[8] Altug-Atac AT, Erdem D. Preval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dental anomalies in orthodontic patient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7, 131(4):510-514.

[9] 韩蕊,米丛波,赵玺,等. 乌鲁木齐地区青少年恒牙形态及数目异常的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9,3(6):649-654.

[10] Ramazanzadeh BA, Ahrari F, Hajian S. Evaluation of tooth size 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ly-missing teeth[J]. J Dent Res Dent Clin Dent Prospects, 2013, 7(1):36-41.

[11] Park JH, Tai K, Yuasa K, et al. Multiple congenitally missing teeth treated with autotransplantation and orthodontic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12, 141(5):641-651.

[12] Reddy MS. Gingival fibromatosis with hemi-osseous hyperplasia of jaws, focal maxillary viral papillomatosis of gingiva, fissured tongue and congenitally missing anterior teeth: a case report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 new syndrome[J]. Indian J Dent Res, 2011, 22(3):489-492.

[13] Nissan J. Implant-supported restoration of congenitally missing teeth using cancellous bone block-allografts[J]. 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11, 111(3):286-291.

[14] Hu XL.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ly missing teeth with osseointegrated dental implants: a long-term report[J]. Chin J Dent Res, 2011, 14(1):29-36.

[15] Behr M. Survey of congenitally missing teeth in orthodontic patients in Eastern Bavaria[J]. Eur J Orthod, 2011, 33(1):32-36.

(收稿日期:2013-06-05)

上一篇: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hs—CRP... 下一篇:上尿路结石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完全无管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