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的“葫芦”是什么

时间:2022-06-23 01:56:12

在报刊上看到一则文章,该文介绍了江苏省周琴老师的苦恼。周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是学校的业务骨干,她与一位参加工作刚刚三年的年轻教师同教毕业班。年轻教师工作经验不足,但责任心强,除上好规定的数学课外,还一直向其他教师要课,音乐、体育、信息、美术课等基本变成了他的数学课。在学业水平调研中,这位年轻教师执教的班级合格率是100%,优秀率为86%;而周老师执教的班级虽然合格率也是100%,但优秀率比年轻教师低了10个百分点。学校领导大力表扬这位年轻教师,赞扬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赞扬他取得的突出成绩,并鼓励全体教师向他学习。而对于周老师的工作,学校领导却没有多说,周老师觉得有些郁闷。

看了这篇文章,笔者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学过的一则寓言。寓言的题目是《我要的是葫芦》,说的是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爬满了绿叶,还结了几个小葫芦。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有几只蚜虫,他想:“有几只虫子怕什么呀?”后来,他对于邻居的提醒也没有理会,因为他的目的非常明确――“我要的是葫芦”。最后,叶子被虫子吃光,小葫芦也一个一个都掉光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要的“葫芦”,但对于“葫芦是什么”“怎样得到葫芦”,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文中那位“参加工作刚刚三年”的年轻教师应属于第一个层次。他认为“葫芦”就是自己的教学成绩,而其他学科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都是绿叶。同寓言中的人一样,他只看到了“葫芦”;与寓言中不同的是,他葫芦藤上的绿叶没有生蚜虫,但是为了让“自己的葫芦”能够得到更多的空间和养分,他把自己认为“多余的枝叶”都给摘除了。可以想象,“他的葫芦” 恐怕会畸形生长,而且一定不会长久。

笔者认为周老师应该属于第二个层次。她也认为“葫芦”就是自己的教学成绩,其他的学科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是“别的葫芦”或绿叶。但与前者不同的是,她清楚“别的葫芦”和绿叶也是重要的,她明白要让葫芦遵照自然规律生长。当然,周老师同样也希望“自己的葫芦”长得大、长得好,此处与前者不同的是,她没有为了给“自己的葫芦”争夺空间而去除掉其他的枝叶或葫芦。她通过浇水、施肥、抓虫等(如严格按计划上课、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等)办法,使“自己的葫芦”按自然规律茁壮成长。但是,周老师不会很快乐,或者说有快乐(如某次考试成绩高于前者)也是狭隘的,因为她认为“葫芦”是“自己的”,一旦有其他“葫芦”的长势超过自己(甚至只是优秀率超过自己10个百分点),她就会恐惧、困惑和苦闷。

那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又怎样对待成绩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心中那“纯天然的”“绿色的”葫芦。这个葫芦既不是你个人的,也不是我个人的,是我们教育者共同的责任与目标,是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葫芦的每一片绿叶、每一朵白花、每一根藤、每一个小葫芦……都是重要的,只有这些都是健康的,都是自然生长的,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年轻教师”牺牲了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挤占了“音体美”等学科的课时,取得了优异成绩,并受到了领导的表扬,收获了虚名与实惠。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当现实与教育理想冲突时,我们是向现实弯腰还是坚守理想?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当任何利益与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也经常听到不少教师说:“工作,只要对得起学生就可以了。”这朴实的语言真实地反映出他们仍然坚守教育理想的高尚情怀。要坚守教育理想,就要回答好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就能够正确地看待成绩了。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按照教育规律努力探索、认真工作了?教育事业有其特殊性,教育效果在学生身上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对于上面的自问,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就不要在意一、两次成绩的优劣。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是什么?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需要被人关怀、爱护、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教师获取资本、谋得利益的工具。

作为教师,面对孩子,我们的胸怀要宽广一些,目光要看得深远一些,站位要更高一些,要从“背负青天朝下看”的高度看待学生成绩。当然,坚守了教育理想,保护了孩子,也许会使我们失去一些机会和利益;但是,我们无论身在何处,内心都会保持一份宁静与平和。

(作者单位:河北省涿州市双塔中学)

上一篇:课外辅导班火爆成因:教育社会学视域下的思考 下一篇:教师微笑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