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6-23 12:32:32

关于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形势下,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要求,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便应运而生。这种变化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作用。然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又迫切需要内部审计的参与,因此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成为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

内部审计的发展经历了萌芽状态―财务导向内部审计―业务导向内部审计―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面对社会更为多变和复杂的环境,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孕育着又一次变革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它的产生与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再造理论是分不开的。

战略管理理论围绕创造价值的核心,使企业更主动地塑造自己的未来,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而风险是战略中的关键因素,对风险的正确把握意味着增强了企业目标实现的自信。企业再造理论要求重新构建组织,摒弃无法创造价值的部门,以风险的理念贯穿整个内审过程并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于是,内部审计由管理导向迈向风险导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注企业风险,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各种内、外部风险,为企业构筑利用机会或减轻威胁的战略,使内部审计成为创造企业价值链条中的必要环节。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特点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企业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其审计报告可以作为揭示、防范企业风险以及信息交流的预警信号。这里的“风险”不仅是“审计风险”,而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如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1.内审目标更贴近企业目标

从财务导向到管理导向,内审目标由查错防弊到为提高企业未来获利和经营能力服务。从管理导向到风险导向,内审更加注重其价值增值功能及其与企业目标的契合,即内审的目标演变为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看其是否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2.内审对象聚集于关键风险

企业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和竞争激烈化,使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必须对这些风险进行适当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于是像战略计划、兼并收购等与实现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有关的领域,都成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重点关注对象。

3.内审方法得到改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采用的基本方法包括审计风险评估、分析性测试、控制测试、业务实质性测试、余额细节测试等。对风险较低的领域,依赖内部控制或分析性复核;对风险较高的领域,实施实质性测试和余额细节测试,使审计手段与审计目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审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绩效性。

4.内审角色转变

管理现代化要求内审不仅是查错纠弊,更是一项独立、客观的鉴证、咨询活动。内审作为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桥梁,掌握着单位业务薄弱环节的具体信息,能够监督和指导企业的风险战略管理。内审人员扮演的角色已由“警察”转变为“风险顾问”。

5.内审作用加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使企业管理当局随时了解企业风险信息,并将工作重点放在重要风险上,在风险和机遇中寻求均衡点,使企业在风险来临时从被动受损到主动控制和排除风险,从而能够谨慎而又快速地在风险环境中生存、壮大。

三、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我国诸如制造业、服务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单位中,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的审计内容仍以财务收支内审、经济效益内审和经济责任内审为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并非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审计内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部分单位不存在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正式的风险管理活动;有些单位对风险的管理仅限于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购买一些强制性保险。这说明我国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被动进行,而且企业多在事件发生之后,才采取“亡羊补牢”式的风险应对措施。这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在激烈竞争和多风险环境中求发展的要求。

(三)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与国际先进企业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定量方法进行风险管理相比,我国风险管理方法较为落后。这将直接导致企业不能恰当地预测、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内审人员结构单一

我国大部分单位单独设置了内审机构,但仍有少数单位的内审机构是与财务部门合并设立的,甚至有些单位未配专职内审机构。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会影响内审机构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另外内审人员结构单一,主要来自会计和审计专业,只有少数来自管理、计算机或其他专业。单一的内审人员导致内审范围过窄,难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五)我国信用体系和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但整个国内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判断企业诚信的信用指标。而且企业发生的大多数欺诈舞弊案件是管理层的舞弊,这说明内部控制无效。这些给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四、推进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 转变企业内审观念

随着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迅速兴起,内审的作用不应仅仅是强化控制、提高控制效率和效果,更应该转向规避、转移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的有效化,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和效果。我国内部审计应当尽快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加强与企业各部门的配合和沟通,为内审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二)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尚未对内人的职位要求加以规范,内审人员的素质较低,不具备现代内部审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现代内审人员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拓展,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知识,还要具备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要通过后续教育,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的洞察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此外,还要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内审人员的责任风险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三)加强内审工作的实效性

我国内部审计长期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内审工作有很大的随意性。对审计项目的选择、时间的安排等缺乏客观标准和详细的计划,使内审缺乏效益和效率。对审计结果是否实际发挥作用也很少关注,使一些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在审计技术方面,风险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甚少,由此降低了审计工作效率。因此,内审在转变目标定位的同时,更要重视审计工作的实效性,以确保审计建议的落实。

(四)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

要顺应市场经济,就不能逃避风险,对企业而言,需要界定风险范围、建立风险模型和风险防范机制,而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是一条化解风险之路。因此要求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都应懂得风险语言,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提高对风险的敏感度,以风险为导向做好各项工作。

(五)推广计算机应用,更好地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服务

近年来随着审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审计成为主流。我国企业内审机构应积极开发和引进计算机审计,争取早日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专门配备或外聘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或机构,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立审计数据库,更好地为风险的预测、评估和控制服务。另外,应拓宽和深化内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使内审人员将计算机知识和审计知识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马正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探讨[J].对外经贸财会,2005,12.

[2]刘洁.内部审计新模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财会月刊,2006,03.

[3]李瑛,李阳.新环境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2008,03.

作者简介:卢文娟(1986―),女,安徽潜山人,山东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下一篇:中国的经济增长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