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时间:2022-06-23 12:21:40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摘 要 体育课程作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理应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认为体育课程的地位远不及其他文化课程。本文试图根据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结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途径进行探讨,以达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体育 体育兴趣 小学生 教师观念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2-0089-02

一、体育的重要性

体育是小学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德育智育是重要的,体育同样是重要的。学校的体育教学,也是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把从事体育运动变为学生自觉的任务和习惯,通过体育教育工作训练学生集体协作、积极进取的思想品质的锻炼,这是任何课程都不能替代的。

二、小学生的注意力特征

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研究表明,7岁儿童可连续注意10-15分钟;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可连续保持30-45分钟;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可连续保持注意45分钟以上。注意的范围不大,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注意的转移较难,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注意从一节课转移到另一节课是有困难的。根据小学生的这些特征,教师更要更新观念,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发展、促进学生进步,时刻紧记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

三、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积极创设情景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缩短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组织活动,参与活动,其间有更多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心,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人际氛围中,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真诚的情感交流,在友好的人际情境中,逐渐懂得合作的快乐与重要。课的一开始,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语言与肢体动作的配合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一定的成效。运用声像工具创造情境,通过形象的动作模仿小鸟飞、小猫叫、开火车、飞机飞等等,让学生听音乐进入体育活动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增强其学习的效果。

其次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满足。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易分散,这就需要对他们积极引导。

中小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明显。好奇心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探索事物或获得知识的认识需要。体育课上学生希望教学内容常换常新,使每节课教有新东西、新收获、新活动。体育教师应在贯彻大纲内容有前提下,尽量在“新”字上下功夫,如喊口令,可由教师喊或吹哨子做,也可由学喊、师生轮呼口令做,敲击乐器做,音乐伴奏做等,同是队列练习,可排成四列横队、四路纵队、园形队、弧形队等,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体育兴趣。

争强好胜是中小学生的突出特点。采取比一比、测一测的方法学生会感到有变化、有新意、有趣味。

爱美是少年儿童的又一特点。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的语言美、动作美、教态美、形体美能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美的熏陶,优美的环境也能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通过美的启迪,易于实现体育活动中的“苦学”变“乐学”。

最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体现自己的爱心。对一些胆小的、缺乏自信心的、自尊心的、争胜心的以及在体育运动锻炼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老师要给他们一份关爱,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送上一个真诚的微笑。过去我们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的语言信息更多地是:“你怎么跑得这么慢,快点!”“你真笨!学到现在还没学会”等,这样做会使学生渐渐失去信心,失去创新的品质和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用“快!加把劲!”“试试看,你一定能行!”“你的想法有道理,我们大家试试看!”等这些充满鼓励、期望的语言,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更有利于学生告别消极、被动、防范的心理,使其更具有主动性。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提高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富仁.莫用学生的主观性取代教师的主体性[N].中国教育报,2006-7-30.

[2]毛振明.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自主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6,(9).

上一篇:浅谈记叙文写作的真实性 下一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