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6-22 11:42:33

中西医结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配合针刺的治疗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周围性面瘫患者64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完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同时配合中药口服及针刺穴位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4周后比较两组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面肌改善率为75.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面肌改善率为84.38%。两组总有效率、面肌改善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治疗;针刺;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4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2-0106-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32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acupuncture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AO Chunyang1 ZHOU Xuehua2 ZHENG Ying3

1.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yu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Qingyuan 323800,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yuan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Qingyuan 323800,China;3.Tongde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 A total of 64 case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of 32 cases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of 32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based on the method of control group treated. Compared efficacy of two groups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recovery of facial nerve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and the comprehensive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4 weeks. Results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1.88%,the improvement rate of the facial muscles was 75.00%,while treatment group in turn: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7.50%,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the facial muscles was 84.38%. Compared the two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Integr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Acupuncture; Clinical observation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属于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因受凉或感染所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主要侵犯茎乳孔以上面神经管内段面神经,表现为急性周围性面瘫。由于面神经管内的组织急性水肿,患者的面神经受压或者面神经本身的炎症导致患者出现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出现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即出现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或动作幅度减小,一侧或两侧面部麻痹,口眼歪斜,患侧额纹和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眼裂增宽,闭目不紧或者露睛,笑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漱口漏水等一系列主要临床表现,但本病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状。其病理为一侧面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后导致面部神经受压和缺血,严重者可出现面神经变性。

中医称为“口僻,口眼歪斜”,属于外风中经络之证。《金匮要略》谓:“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指出本病的病机特点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感风寒或寒热乘虚来侵袭面部经络,经络阻滞,经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而为病[1]。

该病的起病一般都很突然,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尤以春秋二季多发,病前多有受风寒或上感病史,常常是一觉醒来,发现一侧面部肌肉麻木、呆滞、瘫痪,同时还伴有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不能皱眉,蹙额,漱口漏水。查体可见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有部分患者还伴有耳后乳突部疼痛、味觉减退或者消失、眩晕恶心等症[2,3]。

治疗面瘫的方法很多,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目前西医治疗面瘫的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代谢药物、脱水利尿剂以及血管扩张药物治疗等。中药方面,目前仍沿袭祛风、化痰、牵正及针灸治疗。自2011年以来,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外加针刺治疗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的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64例诊断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面瘫的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发病在一周之内者。②自愿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并表示理解支持本研究,能够坚持治疗者。排除标准:①中枢系统疾病、脑血管、脑肿瘤、脑干病变等引起的面瘫及其他手术外伤引起的面瘫;以及听神经瘤、中耳炎、鼻咽部肿瘤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合并严重的心肝肾脏器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处于妊娠或哺乳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7~60岁,平均39岁;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9~61岁,平均41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例数、病程上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4]

符合《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标准》,患者表现为面部肌肉的迟缓性瘫痪,病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眼裂增宽,闭目不紧或者露睛,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鼓腮漏气,漱口漏水。所有患者发病均在一周之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治疗,强的松片(浙江仙居制药,批号:110461)30 mg,晨起口服,每日一次,连服1周后逐渐减量至停用+甲钴胺片(卫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10539A)500 mg,口服,每日三次。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口服中药及针刺治疗。应用中医学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标本兼治的原则。

方选补阳还五汤加牵正散加减。基本方:炒白术12 g、僵蚕9 g、生黄芪30 g、桃仁6 g、红花6 g、赤芍10 g、防风9 g、当归12 g、川芎10 g、蜈蚣2条(去头足)、丹参30 g、全蝎6 g、白附子9 g、大青叶15 g、板蓝根15 g。偏风热者加桑叶10 g、10克、连翘12 g、金银花12 g。肝经风热者加天麻10 g、钩藤15 g、竹茹10 g。气血两虚者加炒白芍12 g、大熟地12 g、制何首乌15 g等。将上述药物冷水浸泡30 min后,再煎沸30 min,每日一剂,浓煎2次,每次取药汁200 mL,混合后分两次饭后温热口服。外出避免面部受到风寒刺激,应带围巾、帽子、口罩等。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忌食生冷酸辣食品等。针刺穴位选取牵正、阳白、地仓、颊车、攒竹、四白、面动、翳风、对侧合谷等穴位。

以上治疗均按一周为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血糖、血脂、电解质和心电图等药物不良反应。

1.4 观察指标

面瘫评分按Portmann评分标准[5]:取患者面部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露齿、动鼻翼6项指标,分为运动消失(0分)、运动明显减弱(1分)、运动减弱(2分)、与健侧基本相同(3分)四个等级。总分为20分。同时根据治疗前后评分按如下公式计算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20-治疗前评分)×100%。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标准》及相关文献拟定[6]。痊愈:眼睑闭合正常,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正常,眼睑闭合正常,鼻唇沟对称,无口眼歪斜,临床症状均消失。显效:面部表情肌功能有轻微失调,静止时左右对称。眼睑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双侧自觉有轻微不对称。有效:患者患侧表情肌功能有改善,但不对称。眼睑用力气可完全闭合,但两侧嘴角有明显不对称。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者。按痊愈+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资料均由同一人录入,并由同一人负责核实,确保所有资料的准确无误。数据采集后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进行χ2检查,P

2 结果

2.1两组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治疗组治疗后评分为(17.54±1.58)分,改善率为84.38%,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为(16.66±1.34)分,改善率为75.00%,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面肌功能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注: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t=2.403,*P

2.2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32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32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1.88%。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n(%)]

注:χ2=4.267,P

2.3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中有1例出现口干口苦症状,嘱其多饮水后症状消失,未影响正常治疗,不良反应率为3.13%。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期间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脂、电解质和心电图均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4病例介绍

吴某某,男,58岁,2013年6月29日就诊。患者在三天前汗出受风寒,清晨起床后自觉左侧面部不适,家人发现其口角歪斜,喝汤时口角漏水,遂至我院就诊。症见:左侧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不能鼓腮,吹气,伸舌向右侧歪斜,抬头额纹消失,左侧鼻唇沟变浅,流涎,精神偏软,胃纳可,二便无殊,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根据其病史及临床表现,治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拟补血活血,祛风通络为治疗原则。方选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嘱其服中药的同时按照医嘱服用西药强的松片及甲钴胺片,同时针刺合谷、颊车、牵正、地仓、阳白等穴位,每日一次。一周后来复诊,诸症均有明显好转,继续按原方法治疗两周,诸症消失而痊愈。

3讨论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尚未明确,其经规范化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良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会因早期治疗不充分或延误治疗及体质因素,造成患者面容受损及功能障碍[7]。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面部突然受寒冷刺激或者病毒感染导致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使面神经受压缺血水肿及面神经支配区域血液运行不畅,面神经所支配的面部表情肌无力,运动功能丧失,致使面神经麻痹,产生面肌瘫痪症状。此病以口眼歪斜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突然,起病急骤,呈单侧麻痹,无明显季节性,若不及时治愈,还会留下后遗症。严重者导致毁容性改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8-10]。

甲钴胺片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此药很好地转移进入神经细胞组织的细胞器,能增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而且能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及时运用此药,能促进神经轴索输送和神经轴索再生。而强的松片属于糖皮质类激素,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都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西医治疗通过上述两种药消肿消炎、抑制免疫反应,改善局部血循环和淋巴循环,营养面神经及淋巴神经,促进病损部位炎症水肿消退,能够缓解神经受压,防止神经纤维变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1,12]。

中医学认为面瘫属于风中经络范畴,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指出本病的致病因素是风邪,是由于个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者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络,以致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纵缓不收,麻木不仁而致口眼歪斜。故治疗上当以扶正,祛风,活血,通络为大法。方选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方中白附子味辛性温有毒,主入阳明经,善行头面,祛风化痰止痉,故以为君药。黄芪能固表实卫,敛散相合,驱御并使,具有补气血且改变面神经缺氧状态。僵蚕、防风、蜈蚣能祛风通络,走窜经络,可祛除头面游走之风,可助君药祛风化痰止痉之力,能扩张血管,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神经元修复。当归、红花、赤芍、桃仁、川芎等药入血系,取自祛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能活血通络,扩张外周微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促使炎性渗出物尽快吸收,减轻面神经的水肿,从而恢复面神经的支配功能,改善神经传导,提高神经兴奋性。中西药合用,从而起到抗炎、止痛、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由于面瘫与病毒有关,故抗病毒药物尤其重要。板蓝根、大青叶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13]。

针刺穴位是通过针的刺激起到疏通阳明经气、调节阴阳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穴位的电脉冲刺激,使患者的面部肌肉松弛,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可以促进炎症和水肿的吸收,可以促进缺血性损伤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恢复神经支配功能,改善神经传导,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保护细胞膜各种酶活性,与类固醇激素和神经营养药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从而更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所以诸法合用,可使气血调和,经络通利,口歪得正[14]。

临床上应用中西医及针刺结合治疗面瘫,利用中药方剂辨证分型治疗及西医的综合应用,配合针刺,能有效推动气血运行,加速损伤的愈合,使筋脉得养,面瘫得愈。因此起到一个协同作用,可明显缓解面瘫的水肿症状,缩短疗程,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的产生[15,16]。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本病的疗效好坏与病程长短及就诊迟早有明确关系,即病程越短,就诊越早,其疗效越好,反之则疗效越差,治愈率低。治疗期间,应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的休息,在治疗期间尽量做到不过度用眼,特别是面部要注意保暖,外出戴口罩,避免吹风受寒,切忌冷水洗漱,饮食宜清淡,忌刺激性食物和烟酒,面部还应该每天多做功能锻炼和按摩,按摩和功能锻炼可以增加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加速神经的再生,同时可以增加面部肌力,防止面部肌肉萎缩,保持和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有效恢复口轮匝肌、眼轮匝肌和表情肌功能。本研究发现面瘫发病7 d内是治疗的关键时期,及早发现并运用合适的疗法是面瘫治愈的关键所在。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运用中西医结合配合针刺法综合治疗面瘫在症状改善、面肌功能恢复上优于单一的西药疗法,从而可有效减轻面瘫后遗症程度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因此中西药及针灸合用有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能缩短疗程、加速康复的作用,实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好方法,且无毒副反应,疗效肯定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陶云遵. 临床常见疾病治疗标准[S].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112-116.

[2] 李卫中,雷金莲. 中药为主综合治面神经炎46例[J]. 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0):65.

[3] 卢静. 中西医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J]. 中国社区医生,2009,6(11):71.

[4] 万仁熊.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面神经炎的体会[J]. 黑龙江中医药,2010,(6):21.

[5] 吴爱军,周超华,凌飞. 加味牵正散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431-432.

[6] 林伟平.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治疗60例[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2(12):43.

[7] 孙雪美,路学荣. 中西医结合食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黑龙江中医药,2014,43(1):43.

[8] 李艳红,郝学民,李振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40例临床体会[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9):2572-2573.

[9] 魏千程,孟庆常,燕忠生,等. 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288-1289.

[10] 于淑莉,于淑玲,刘丽莉. 中医药治疗面瘫52例临床总结[J]. 河北医学,2012,18(8):1174-1175.

[11] 向慧. 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2):103.

[12] 王玲玲.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10):940.

[13] 辜艾梨. 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J]. 中国民间疗法,2013,21(4):63.

[14] 徐吉. 中药合并弥可保并针取穴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0):1091-1093.

[15] 张俊利. 中药外敷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4,23(1):5.

[16] 贾淑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61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181.

(收稿日期:2014-11-07)

上一篇:氨氯地平联合吲达帕胺治疗舒张压升高为主的原... 下一篇:标本不同保存时间及温度对血液筛查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