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研究及其对策

时间:2022-06-22 11:41:07

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研究及其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和大众教育的兴起,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一些新现象、新问题,诸如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一度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讨论。目前,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不仅在各高校普遍存在,而且有蔓延之势。大学生校外租房处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真空”,隐藏着众多的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应该引起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视。

一、大学生校外租房现状

每年3月7月9月是大学生租房“黄金月”,许多在校生四出寻房,校园内外以及网络上小广告比比皆是,校园周边房源供不应求,不少地方甚至还出现“日租房”。笔者随机抽样236人进行问卷渊查,调查显示,现在校外租房的大学生达16.5%,有36.8%的人以前有过租房经历,有租房愿望的占到87.3%,大学生租房最理想的地段是学校周围,最佳户型是1室1厅,住处最好能配备浴室、网络、电视和厨房,最佳租金范围为每人200-400元。调查显示,在校外租房的大学生存在于各高校、各专业和各年级,文科生多于理工生,高年级多于低年级,男生多于女生,城市学生多于农村学生。

大学生校外租房行为屡禁不止,一二年级还偷偷摸摸,三四年级干脆大行其道。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大学生和管理人员玩起“游击战”,校内外住宿两头交钱,有的还特意在宿舍里也摆上一套生活用品大唱空城计,一旦学校有风吹草动就有人通风报信,赶快跑回去过过场,或者用自习、洗澡等借口也仍可蒙混过关。有的学生本来学习成绩就不好,纪律意识比较淡薄,奖学金、先进荣誉等电不思进取,因此对学校的处分也不在意。

对大学生校外租房的态度,社会各界分歧较大,教育部门、校方和家长基本持反对意见,而社会和媒体则呼吁宽容。

二、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校外租房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多方面、多层次需要的一种反应,原因比较复杂。笔者调查和分析了一下,主要有如下几种:

1.共筑“爱巢”。现在大学生恋爱成风,但高校基本上采取男女生分栋住宿以及实行男女生不互访制度,这就使恋人之间的交往受到极大限制。每天傍晚女生宿舍前男生云集已经成为各大校园的一大景观,深夜女生宿舍楼前拥抱吻别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为了恋爱自由而找一个世外桃源就成为恋人下一步选择。现在租房同居过“小家家”的人数越来越多,“日租房”的火爆也是源于此。这类学生正逐步成为校外租房的主体。

2.打工实习。为缓解经济压力和参加社会实践而到校外勤工俭学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学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作息时问严格,为了方便打工、兼职、实习或对外联络等需要,学生往往选择到校外租住民房。学院很多学生,经过暑假打工洗礼后,往往咬咬牙购置了电脑,到社会上承接效果图设计、广告制作等业务,通宵达旦赶作;或者合搞工作室,办美术培训班,忙得不亦乐乎。扣除租房费用,仍有可观的节余补助学习生活费用。

3.享受生活。有些大学生从小就独居一室,生活优越,有的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较差,又比较自我,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往往人际关系也不太好。个人的性格、爱好、习惯不一样,也容易引发宿舍矛盾。很多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生活后渐生走出“围城”的想法,希望通过租房改善生活,安全放置更多东西,随心所欲地睡懒觉、上网、玩游戏,逃避学校管理。有些家长过于溺爱,也支持子女到校外租房甚至陪读。有些学生个性意识比较强,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喜欢租房搞搞文化沙龙,做做艺术品,把房间布置得如同“梦工厂”,很有个性意味和审美情趣,搞得好的就跟“样品房”一样,容易受到其他学生的热捧和模仿。

4.寻找学习空间。许多学生选择租房的原因却是为了避免宿舍里拥挤嘈杂的干扰,寻找一个安心读书、休息的空间,应付日益繁忙的考研、托福、公务员等考试。有的学生认为学校宿舍每天要整理内务,应付检查和各项评比,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和精力。有的同学抱怨说住在学校,每晚都得去找自修的地方,11点后教室和宿舍门一关,对于习惯夜里读书的同学简直无法忍受,特别是临近考试的时候。

5.宿舍条件差,管理有缺陷。一些高校在学生宿舍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宿舍单一陈旧,设备简陋不配套,甚至损坏未修;或者太小太挤,电脑无处存放;或者不安全,常丢东西,或者限电,等等,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有的高校查房制度不健全,或者宿舍管理过于严格和死板,也造成学生意图逃避这种约束。

三、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利弊分析

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积极因素主要有: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高校扩招带来的住宿及后勤服务的紧张和压力;有利于部分改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缓解部分学生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对那些心理和身体严重不适的大学生来说,租房有利于身心调理。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大学生校外租房的弊端也相当多,相当突出:

1.校外租房使高校学生管理出现了“真空”,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上课之外,很难见到租房的学生,不利于紧急动员和信息传达。民房隐蔽分散也不利于检查。

2.不利于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优良品质的培养。有些租房学生不参加早锻炼,经常迟到或旷课,纪律观念日益淡薄;对班级或集体活动漠不关心,缺少参与,与同学交流少;助长享受观念和攀比意识,尤其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不能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社会适应能力差。

3.生活没有规律,影响身心健康。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很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有些学生通宵达旦做业务,甚至是玩游戏,次日上课则萎靡不振。许多校外租房垃圾遍地,卫生极差没人管。

4.增大了不安全因素,容易引发治安事件,损害学校和学生的形象。有的学生违规使用电器造成火灾,大声喧哗扰民,、酗酒、看,容易沾染上社会不良风气。有的租房地段治安复杂,安全系数低,被窃被抢被殴时有发生。有的还掉入出租房欺诈的陷阱。

5.加重了经济负担。如果不能真正发挥经济效益,实际上转嫁并增加了家庭负担。租房人一多,房租随之上涨,经济负担无形中又增加了。

6.校外租房助长了恋爱风气。由于同居而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家长特别反对。

四、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的对策

1.正视现象,澄清认识。有的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走向社会化,学生作为后勤产业消费的主体,拥有更多的消费者权利和自由,应该淡化住宿这方面的管理,放任自流。有的认为只要和家长、学生

签订了走读协议或校外住宿安全自理协议,就没有自己的责任,校外租房的行为就不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有的不重视校外租房的管理,或认为禁租难以执行不如听之任之,或担心管理干涉会引发与学生的矛盾,这些认识都有误区。其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引入社会联合办后勤,并不意味着将学生宿舍交由社会负责,更不是学生住宿可以自由选择,放任不管。学校是一个公共机构,是公务法人,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则。宿舍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块重要阵地,不能简单理解为服务,学校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负有责任。况且由于校外租房引发的安全责任认定与处理也是相当复杂和麻烦的。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校外租房的管理。

2.更新观念,注重引导。大学生虽是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太成熟的群体,新时期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尊重学生的权益和合理要求,学生工作要摆脱以管理约束式教育为主的模式,向以引导服务式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应根据他们的生理和年龄特点多正面引导,了解他们的需要,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爱情和生理需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租房,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调节自己的具体需要,而非动不动就拿处分加以威胁,这只会引起学生反感,激发矛盾。

3.完善体制,严格管理。高校要完善学生住宿管理规章制度,选好配强辅导员,进宿舍和公寓开展工作,建立健全辅导员、宿管员、学生密切配合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要完善原有的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对违反学校规定在校外租房进行堵截。要严格控制学生请假手续和审批权限,加强对外出学生的管理,加大对学生日常住宿情况的检查力度,并积极从校外派出所了解周围民居出租情况。要拓宽学生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加强沟通,及时解决学生住宿存在的问题,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应出台相关经济辅助政策遏制校外租房现象,把是否校外租房纳入奖助金、助学贷款等的考核范畴。

4.区别对待,管理到位。由于学生宿舍条件较差,个别身体有疾病的或确因考研深造的,管理应适当放宽,若其恳求外宿并经家长同意的,可以批准。对于确实是专业或个性发展需要的,适当批准但要求晚上回来住宿。低年级的学生校外租房,应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校内集体生活,学会为人处事,鼓励他们多参加校园文体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对已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应要求其搬回校内住宿;对极少数坚持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向他们强调校外租住安全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逐一登记,建立报告和承诺制度,说明租房的原因、房屋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加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能力,经本人与家长双方签字后报学校备案,同时力求做到相对集中管理,并经常组织由学生管理人员和派出所协管人员组成的巡视队进行检查,对于学业松弛、纪律涣散、留宿异性、沉迷游戏、扰民严重或有其他违反规定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坚决取消其校外租房的资格。对于私自外租、屡教不改者应给予一定形式的处分,对已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严肃处理。

5.改革后勤,增强服务。光靠硬性管理还不行,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思想,要从关心大学生的需要人手,加大对学生宿舍的投人,改善学生宿舍的生活条件,拓展学生更大的生活空间;建立各种形式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宿舍,逐步实现学生宿舍标准化、公寓化和社会化。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应该从提高学生宿舍软硬件设施、丰富宿舍文化生活人手,提高校园集体生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给学生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在学校居住从而“乐不思‘租’”。

上一篇:“因材施教”之反思 下一篇: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