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的诗画

时间:2022-06-22 11:00:29

2009年1月29日,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诞辰110周年。现有两则有关瞿秋白诗画的新资料,一是意外找到瞿秋白早年“背临”清代书画家汤贻汾山水画,二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手书瞿秋白早年《赤潮曲》。写此小文,以志纪念。

多才多艺的瞿秋白出生于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大家庭,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擅长书画、篆刻。他的叔祖父瞿廷韶,官至湖北按察使、湖北布政使,辅佐两湖总督张之洞办理新政;以书画、篆刻著称,《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刊有其条目。父亲瞿世玮,“奉兄辈命”,侍奉疯瘫的母亲,长期赋闲在家。他擅长山水画,喜读医书,习黄老学,信奉道教,有“国学生、浙江候补盐大使”等虚衔。瞿父作画学“四王”(王、王时敏、王鉴、王原),颇得“四王”’神韵,尤其喜欢清代著名画家王石谷(王翠)。瞿秋白自幼看父亲作画,亦受“四王”影响。他第一次赴苏俄途经西伯利亚,看到一片无际雪景、铁路边疏疏落落几株树权上挂着的白雪,联想起王石谷《江干七树图》,画面与现实交融,顿生诗意,融入笔底。(《饿乡纪程》)

现存瞿秋白早年画作只有两幅,第一幅画是1916年秋绘赠给表妹金君怡的山水画《江声云树图》,画面上江水滔滔,一叶小舟颠簸;江岸上山岭险峻,山林苍翠,秋雾遮盖,飞鸟远去。画面左上角上题“丙辰孟秋临鹿林居士杂寓谢灵运诗为题以应纤哥雅属”,题录谢灵运《登池上楼》诗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宵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落款“秋白瞿爽”,下有白文“瞿爽”、朱文“秋白”印二方。画上题词中“鹿林居士”,即清朝画家戴熙,官至兵部右侍郎,擅词画,笔意师法王石谷,与武进(常州)汤贻汾齐名。

瞿秋白作画《江声云树图》的同一年春节之际,家境愈益艰难,瞿秋白母亲服毒自杀,从此一家星散。瞿秋白独自辗转求学谋生,投靠堂兄瞿纯白,考入北京政府设立的俄文专修馆,生活很艰难,昔日常州中学的老同学李子宽当时就读北京大学政治系,时常去看望瞿秋白。1919年4月6日,清明,瞿秋白送赠李子宽一幅山水画《松风琴韵图》,这是现存的第二幅画。画面左上方题词(下盖“爽”印章):“松风自度曲,我琴不须弹,胸中具此潇洒,腕下自有出尘之慨,何必苦索解人耶?己未清明节,子宽学兄雅属。秋白瞿爽。”前两句诗原为宋代诗人黄庭坚《题伯时画松子渊明》的题诗。

人们一直以为此画是瞿秋白早年创作的,题诗也是他引用并写的,其实不然。

1997年4月18日,中国嘉士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清代书画家汤贻汾山水画轴(83×34厘米),拍卖成交。此画左上方题诗:“松风自度曲,我琴不须弹。胸中具此潇洒,则腕下自有出尘之概,何必苦索解人耶。”落款“道光乙巳春分后一日,雨生汤贻汾”(道光乙巳,即1845年)。画面不同位置盖有3个钤印:“龙山琴隐”、“雨生诗画”、“粥翁题识”。左下方有收藏印:“汉鹿斋金石书画印”。

友人在网上看到此画和题诗,觉得眼熟,急忙查看资料,不由得一阵惊喜,原来此画是瞿秋白早年山水画《松风琴韵图》“背临”的原作,画上题诗也基本相同,只是比原作多了“则”字。比较两画,构图基本相似,均为高山临水,溪水潺潺,老松成林,山下水阁一座,内有一人横琴抚弦。仔细品味,两者描绘的山、水、林、石等细节有不同之处,有的细节差别较大。

原画作者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晚号粥翁,江苏武进(常州)人。多才多艺,工诗文书画,精于山水,擅长淡墨干笔皴擦法,枯中见润,境界平实。时与方薰、奚冈、戴熙齐名。瞿秋白自幼习画时看过同乡前辈画家汤贻汾的作品,多年后还能“背临”,令人感叹。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英勇就义,留下了五百多万文字的著作,其中有许多诗歌,大致有旧体诗词、新体诗、通俗歌谣说唱和译诗。瞿秋白的母亲才貌出众,古文底子深厚,爱好诗词赋曲,写得一手好字,对于瞿秋白早年的成长有很深的影响。现存有瞿秋白早年写的一首诗《白》:“今岁花开盛。栽宜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深得母亲赞许,父亲则不以为然。瞿秋白在常州中学读书时,与几个同学研究诗词古文,各存几百首,抄录成帙,以后瞿秋白赴苏俄采访前,曾将许多诗词习作留给父亲,不幸散失。1923年初瞿秋白从苏俄回国,创作的《赤潮曲》,竟与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有缘”。

赤潮澎湃,晓霞飞动,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沉梦。

远东的古国/四万万同胞,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

猛攻,猛攻,捶破这帝国主义的万恶丛!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世界的劳工。

何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被,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看!光华万丈涌。

这首《赤潮曲》最初刊登于瞿秋白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创刊号(1923年6月15日),署名“秋蕖”。同时刊登的还有著名文学家许地山(早年与瞿秋白同办《新社会》刊物时相识)谱曲的《赤潮曲》。这期还刊有瞿秋白首次配乐翻译的《国际歌》,这是此歌在中国首次出现。这与他创作《赤潮曲》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从歌词内容来看,瞿秋白也想创作一首中国化的“国际歌”,在中国广泛流传。1934年瞿秋白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委员(部长),领导苏区文化运动,经他修改后的《赤潮曲》重新谱曲,在中央苏区传唱。

瞿秋白牺牲的那一年,冼星海舍弃了留在巴黎准能获得个人成功的生活道路,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冼星海应邀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先后创作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1940年5月初,袁牧之和冼星海带着延安电影团首部“纪录电影”《延安与八路军》部分底片及有关材料,告别延安,踏上了赴苏联的漫漫长路。第二年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闪电进攻,袁牧之和冼星海不得不按照苏联方面的安排,撤离莫斯科。袁牧之和冼星海欲回国受阻,停留在蒙古乌兰巴托。冼星海化名“孔宇”,坚持创作,在当地中国工人俱乐部教授音乐,热情辅导专业音乐工作者,并应邀书写《赤潮曲》歌词相赠(此歌词与瞿秋白原诗略有不同):

赤潮澎湃,晓霞飞动,惊醒了五千余年的沈梦。远东的古国被压迫的民众,同声歌颂神圣的劳动。猛攻,猛攻,打破这帝国主义的万恶丛!奋勇!奋勇!解放我殖民地的工农。何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从今后,福音遍被,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看!光华万丈涌。只待共产大同……看!光华万丈涌。

嘱题瞿秋白赤潮曲乙首敬赠王西同志

民国卅一年六月廿二日孔宇写于鸟兰巴尔特三道巷

冼星海书写此歌词时无标点,最后几句重复,很可能是根据当时配有歌谱的歌词(与瞿秋白原诗歌略有不同)抄写的。显然,瞿秋白牺牲后《赤潮曲》依旧被人们广泛传唱,并传到遥远的乌兰巴托。

由于战争原因,袁牧之和冼星海被困异国长达5年之久,冼星海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患上肺炎,1945年10月底不幸逝世于苏联。消息传到延安,大家都非常悲痛,为他举行追悼会,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冼星海留在乌兰巴托的手书《赤潮曲》原件,解放后被前去访问的中国音乐团成员发现,并被编入1960年出版的著名音乐家马可编的《冼星海画传》里,遗憾的是未说明是抄录瞿秋白的《赤潮曲》,几十年后才正式确认。

上一篇:超越国界的抗争 下一篇:日本随军记者笔下的无名抗战“三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