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瞿秋白

时间:2022-10-13 01:56:21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到瞿秋白,眼前浮现的首先便是一个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的革命家形象;其次是他与鲁迅的知己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稍微了解多些的,还有他与当时共产国际、党内路线斗争的复杂关系。其实,瞿秋白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文学家,还是一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翻译家。在他的短暂一生中,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事情,从生前的党内外政治斗争到身后围绕《多余的话》展开的争议,他的革命生涯、文学创作、情感世界、心路历程……呈现出太多的庞杂与繁复。今天,拂去历史的尘埃与迷雾,王铁仙主编的《瞿秋白传》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着多重角色的瞿秋白形象:他是一个勇敢坚毅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真诚坦率的知识分子,他的伟岸形象与他的人格操守一样使人感佩。

学术史之视野———权威而翔实

从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罗汉岭英勇就义至今,关于他的纪念、研究活动就没有停止过。就在他牺牲的第二天,《中央日报》、《申报》刊发瞿秋白被枪决的消息,鲁迅极为悲痛,抱病为瞿秋白编校译文集《海上述林》,表达对好友的缅怀,他说:“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1935年9月1日,左联机关刊物《文艺群众》第1期刊发《悼瞿秋白同志》一文,这是国内发表最早的一篇悼念文章。1936年瞿秋白逝世一周年,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社编印《殉国烈士瞿秋白》,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高度评价他在中国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中的重要贡献。1945年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决议的形式对瞿秋白功绩作出评价,认为“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50年《瞿秋白文集》出版,撰文评价:“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1955年瞿秋白殉难20周年忌辰,中共中央在八宝山公墓为他的遗骨安葬举行仪式,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宣传家,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无限忠诚的战士”。此后一段时间,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瞿秋白的评价急转直下,瞿秋白身上被贴上了“变节”、“叛徒”等等标签。

进入新时期,瞿秋白研究重新活跃起来,据统计,发表研究瞿秋白的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著60余种,瞿秋白文集、文选30余种,研究视域遍及瞿秋白为政、为学、为文、翻译、篆刻、情感世界等方方面面。

我国古典文论家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然后识器”,传记写作亦是如此,《瞿秋白传》就是这样一部融汇旧学新知的专著,书中不仅吸收了国内已有瞿秋白研究成果,而且引用了大量最新解密的共产国际、联共与中国革命的档案资料,理性、客观地评述了瞿秋白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

从学术史角度看,《瞿秋白传》是上世纪研究的延续与拓展,是瞿秋白研究的集大成者,兼具传记的可读性和评传的理论性,从中不仅可以见出瞿秋白的多重角色,而且可以透过人们对瞿秋白的评价变化,触及历史进程中的诸多节点,如民族国家重建的艰难、新生政党的不够成熟、文人从政的性格弱点,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斯·韦伯所言的历史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背离和无奈。一定意义上,阅读《瞿秋白传》就是一次思想的长旅,一次心路的探秘。权威而翔实的学术史视野构成了它的一个显著特点。

传记文学之“这一个”———伟大而平凡

黑格尔在论述艺术创作时曾说,艺术是“这一个”,“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后来,恩格斯在谈到人物形象塑造时,引用了这句话,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十分明确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好一个“这一个”,大凡文艺经典莫不如此,所谓“一万部言情小说也赶不上一部《红楼梦》”。以此理论来观照《瞿秋白传》,应当说,传主瞿秋白就是传记文学之“这一个”,在他身上,我们读出了时势造英雄的历史必然性,也看到了人生路途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还有动人心弦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瞿秋白传》自然要勾画瞿秋白从破落的“士的阶级”到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成长轨迹,还原一段波澜壮阔、曲折百回的党派斗争史和党内纷争史。瞿秋白是党内公认的早期理论家,他凭借极高的俄语天分、新闻记者的敏锐、担任共产国际东方局领导人翻译的机缘,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次在国内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容,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较早提出工农联盟、武装斗争问题,全力支持出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为之作序高度评价热情推荐:“中共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可以说,瞿秋白与是党内最早提出通过农民运动而取得革命胜利主张的领导者。另外,瞿秋白还是第一位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第一位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政治经济的人……对于如许的“第一个”,《瞿秋白传》不仅历史性给予了细致描述,而且在征引大量史料基础上作出了合理评价,凸显瞿秋白作为革命家、理论家的一面。

瞿秋白一生政治生涯跌宕起伏。第一次国共合作中,他参与起草一大宣言,批判戴季陶主义,争取革命领导权。“四一二”后,担任党的主要领导人,武装起义反对,实行“农村割据”。30年代初,因为共产国际“十月来信”和党内宗派斗争,被“赶出政治局”。

革命家、理论家之外,瞿秋白还是党内为数不多的文学家。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学、鲁迅的关系是《瞿秋白传》的又一重点。五四时期,正在俄文专修馆学习的瞿秋白与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等人组织参加北京学联,发表演说,痛斥帝国主义行径。为了配合启蒙思想的传播,他还与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倡导“改造社会”,“以期实现德谟克拉西的新社会”。在上海大学执教期间,主讲“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等,运用在苏俄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

上一篇:狂热分子的“疯狂”与“理性” 下一篇:文艺的方向与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