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与学深度融合

时间:2022-06-22 10:27:59

游学,是一种古老的学习方式。从孔子携学生周游列国,到柏拉图游历地中海沿岸,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学折射出其作为东西方教育共有传统的温润光泽。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变平的地球不仅为游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而且使之成为教育的必需。

近年来,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将游学课程化、常规化,以更好地发挥其独有的教育价值。之所以这么做,是源于我们对教育现状的深重忧虑。当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孩子都是以“圈养”、“精养”为主,特别是城市儿童,更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让儿童失去了亲近自然、走进社区、感受多元社会和多元文化的机会,失去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历练空间。针对这一现象,在日常教育中鼓励学生走出家门、校门的同时,我们开发了系列游学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到陌生的自然、社会环境去游历、去学习。

游学,顾名思义,既游且学。我们认为,游学之“游”,不是单纯的游玩、游赏,而是游走、游历,不仅要玩味、欣赏,而且还要亲自经历、体察;游学之“学”,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的体验性学习,不仅要吸纳关于游学对象的普适性知识,更要建构属于自己的个体性知识。在游学过程中,“游”是“学”的方式,“学”是“游”的目的,二者互为表里,交互共生。

作为一种体验性学习,游学课程特别强调课程主体的主动参与、深度参与,这不仅体现在课程实施环节,更体现在课程规划、课程开发环节。在游学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坚韧、质朴、灵动、舒展”的草根精神,发动全体师生自下而上共同参与、深度介入,建构了校际的“跨校一日体验”游学、本土的“娄东文化”游学、国际的新加坡游学等课程,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游学课程体系。

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2011年5月25日,太仓市实验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又一次来到直塘小学、九曲小学,开展“跨校一日体验”游学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还带来了23名新加坡德义小学的师生。在游学过程中,直塘小学的腰鼓表演、瓦片画,九曲小学的养蚕基地、农业基地,都让这些城里来的孩子新奇不已、兴奋异常。

“跨校一日体验”游学课程的构想萌生于2007年。这一年的8月,受太仓市教育局委托,太仓市实验小学开始全面托管农村学校九曲小学。次年,学校又托管了乡镇学校直塘小学。托管,意在通过发挥实验小学的文化、师资、管理、教学等方面的优势,快速提升九曲小学、直塘小学的办学水平,并促进三校的深度融合,形成学校发展共同体。

太仓市实验小学、直塘小学、九曲小学分别地处城市、古镇和农村,在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认为,差异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差异的另一面是丰富性,其所形成的张力既拓展了教育空间,也增加了教育机会。利用好差异,可以为三校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生活体验,从而实现“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可能性”的校本教育价值追求。“跨校一日体验”游学课程,就是基于并利用这种校际差异建构起来的。

游学,不仅要“游”,而且还要“学”。因此,“跨校一日体验”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游玩层面,而要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门。让他们走出熟悉的环境,走进不同的生活,在观察、体验、实践、探究、反思等学习活动中丰富其生活体验,拓展其社会认知。为此,从一开始,我们就把“跨校一日体验”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系统建构。

“跨校一日体验”是三校联动的多向互访体验课程。为了让来自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在游学中收获更多的体验,我们制订了规范的课程方案,对课程设计背景、宗旨、性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保障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课程方案的统筹安排下,我们组织三所学校的教师共同开发了极具校本特色的“跨校一日体验”游学课程。

“跨校一日体验”游学课程体现了三所学校的不同特色。太仓市实验小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游学课程的主题就定为“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漫步实小”、“走进心灵”学生心理咨询、“十、百、千工程”社团活动等。九曲小学地处乡村,四季分明,风光秀美,游学课程的主题定为“亲近自然”,分为“春之绿”、“夏之荫”、“秋之金”、“冬之白”四大板块,具体包括认识农作物、参与农事劳动、分享农家菜等。直塘小学所在的历史街区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临河民居颇有特色,因此,游学课程的主题定为“古街风韵”,主要包括直塘古街文化、戚浦塘今夕、普济寺的传说等。基于地域特征的多元化、特色化课程设置为“跨校一日体验”游学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每次跨校体验游学只有短短的一天,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程实施的要素和环节缺一不可。在体验活动前,学校要制订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目的、内容、要求等。学生在活动方案的指导下准备活动材料、组建活动小组。在体验活动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活动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看”、“听”、“学”、“做”、“研”等实践活动,用“写”、“画”、“摄”、“录”等多种方式记录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素材。在体验活动后,学生要填写活动手册,图文并茂地回顾活动过程,记录自己的真切感受,总结自己的活动收获。

五年来,三所学校先后有2000多人次参与了跨校体验。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丰富了体验,城乡学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如今,“跨校一日体验”游学已经成为三所共同体学校学生最喜欢、最期待的课程之一。

在本土文化中寻根

每到周末,太仓市实验小学四(6)班的倪佳仪就会拿出一本精美的手册,边翻看边盘算周日的活动行程。这次,她希望爸爸能陪她一起去太仓市图博中心走一走,不单单是想去图书馆看书,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报名参加了博物馆组织的“小小讲解员”志愿者活动,所以必须提前了解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价值和来历,以便做好导游服务工作。这不,她还想跟在导游姐姐的后面偷偷地学上几招儿呢!

倪佳仪手上拿的是《“娄东文化”游学手册》。娄东,是古代太仓的名称。穿境而过的娄江不仅滋润了一方沃土,而且孕育了璀璨的文化。在这里,战国时春申君屯粮建仓,元朝通漕运粮,明代郑和远洋,近代劝工通商……从文学先驱王世贞、戏曲大家汤显祖、史学巨擘张溥,到当代百岁画坛巨匠朱屺瞻、物理女王吴健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朱棣文,都与太仓结下了不解之缘。太仓的自然风物和人文历史滋养了实验小学的学生,也为学校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研究家乡,并进而热爱家乡、反哺家乡,太仓市实验小学与太仓市教育局、太仓市旅游局一起,精心研制开发了“娄东文化”游学课程。

《“娄东文化”游学手册》列出了近30个游学目的地,其中,既有历史名胜,如海天禅寺、天妃官、鼻山园,也有现代设施,如太仓港、现代农业园、太仓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基地;既有自然风物,如金仓湖、电站村生态园,也有人文景观,如南园、憩园、沙溪古镇;既有名人纪念地,如王锡爵故居、张溥故居、吴健雄墓园、朱屺瞻的梅花草堂,也有艺术、历史博物馆,如宋文治艺术馆、吴晓邦舞蹈艺术馆、太仓博物馆、维新遗址博物馆……教师精心挑选的这些游学目的地有着丰富而多元的意蕴,《游学手册》根据每一个游学目的地的特点,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游学目标和建议。

《游学手册》还对游学课程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游学前,要求学生调查了解游学目的地的相关知识,明确游学目的,制订游学计划。在游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观察、实践、记录、探究等方式,对游学目的地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游学后,要求学生整理游学资料,总结游学成果,撰写游学笔记。同时,《游学手册》还设计了星级游学菜单,指导学生根据游学目的地的多少、游学任务的达成度等指标,自主评定游学星级。

《游学手册》是“娄东文化”游学课程的基本载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又进一步搭建了“娄东文化”大讲堂和“娄东文化”小导游这一“大”一“小”两个平台,让学生的游学方式更加丰富,游学路径更加多元。

“娄东文化”大讲堂分为名人大讲堂和学生大讲堂两个系列。我们与太仓电视台“太仓闲话”栏目组和江南丝竹馆、太仓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名人大讲堂讲学菜单,定期邀请文化名人讲娄东文化。在“娄东文化”名人大讲堂,学生享受着文化的大餐,经历着别样的游学。学生大讲堂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娄东文化”专题项目研究,并通过讲座的形式与全校师生分享研究成果。孩子们有的讲“画坛巨匠——朱屺瞻”,有的讲民间传说“娄东版牛郎织女”,有的讲“有趣的太仓童谣”,有的讲“中国居里夫人——吴健雄”……娓娓道来之际,主讲的学生展示了自己丰硕的游学成果,听讲的学生则神游其间,聆听、体验、思考、感悟。

“娄东文化”小导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我们培养的是校园小导游,为来校视导、参观、学习的领导和来宾提供校园导游服务。近年来,随着“娄东文化”游学课程的开发实施,我们意识到,导游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游学形式,也可以展示学生在游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游学和导游相互促进、互相融合。为此,我们面向全校招募了一批基本功扎实的“娄东文化”小导游,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养:学校教师训练他们的基本功,如语言表达、仪表仪态等;专业导游主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如景点知识、交流技巧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普通话导游之外,我们还尝试开发了英语导游和太仓方言导游项目。英语导游是为了顺应越来越多外国友人来太仓旅游的发展形势,而太仓方言导游则在文化上实现了本土语言与本土景点的无缝对接,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自然表达。

“娄东文化”游学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认识了家乡,更重要的是,在本土文化的浸润和濡化中,学生与家乡血脉相通、骨肉相连。成为身心有所寄托、精神有所皈依的“有根的人”。

打开面向世界的窗户

2011年7月18日,太仓市实验小学五(6)班的邱昊天同学在新加坡德义小学意外碰到了两张熟悉的面孔——一个月前到太仓游学并住在他家的鲍俊伟和刘俊杰。邱昊天在《新加坡游学笔记》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隔了一个多月,又见到了他们,我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004年,我校与新加坡德义小学缔结为姐妹学校,最初只是组织部分中高年级学生赴新加坡修学旅行。形成学校课程规划后,学校有意识地尝试建构了新加坡游学课程。

新加坡游学课程并不是从进入新加坡那一天才开始的,也不是离开新加坡的那一天就结束了。我们把新加坡游学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题是“我去新加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集新加坡的相关资料,从去过新加坡的同学那里了解新加坡,写“我向往的新加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新加坡的基本国情、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实施阶段的主题是“我在新加坡”,这一阶段是游学课程的主体部分。虽然游学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周,但课程内容却十分丰富:既有在德义小学的浸濡学习,也有到本地家庭的体验访问;既有两校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也有两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切磋;既有市政设施的参观,也有名胜古迹的游览……为了使课程安排紧凑、有序,我们专门研制了《新加坡游学手册》。这个精美的小册子虽然只有薄薄的12页,但内容详尽而实用:从经费预算到携带物品,从了解新加坡国情到常用英语备忘,从每日行程安排到活动过程记载,《游学手册》都有明确的提示和要求。

总结阶段的主题是“我说新加坡”。在这一阶段,学生回顾赴新加坡游学的经历,整理游学资料,撰写游学笔记,并用博客、小报、DV、照片等形式,与老师和同学分享游学的行与思,对游学经历进行总结和反思。学校还组建“我们是特使”的学生游学社团,吸收参加过新加坡游学的学生担任国际小导游,在校内外进行巡回演讲,介绍自己的游学见闻。

我校在总结新加坡游学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又设计了“我的梦想行囊”活动,拓展国际游学的范围。我们让学生列出他梦想游学的国家,写出游学该国家的理由,并设计“我的梦想地图”,将自己梦想游学的国家在地图上进行标示,并设计自己的游学任务。此后,每完成一个国家的游学,就在梦想地图上完成一个标注,并在行囊中保存自己的梦想笔记、纪念品和游学影集。这个任务或许会在数年内完成,或许需要终其一生,但无论结果如何,学生们已经种下梦想的种子,面向世界的窗口已悄悄打开。

从校际的“跨校一日体验”到本土的“娄东文化”,再到国际的新加坡游学,实验小学的游学课程不断建构、实施、拓展、深化。在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家乡走向世界的游学历程中,学生接受着不同生活方式的洗礼与历练,体验着多元文化观念的冲突与交融,正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现代小公民”。

当然,在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游学”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还存在着诸多困惑和难题。在课程设计与开发中,既需要教师拥有更多的课程基本理论和操作策略,还需要对“游学”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素养,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而游学课程的内容与资源是一个“可变量”,若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游学课程中获益,在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我们还必须考虑在“游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在上级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强调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学校如何在课程实施与学生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让“游学”因安全问题而进退失据。另外,为了制止教育乱收费,教育主管部门实行中小学收费“一费制”,这让游学课程的经费筹集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

为进一步做好游学课程的规划和实施工作,我们在努力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支持以及优化课程环境的同时,将着力开展游学课程研究,加大专业师资培养力度,把游学打造成学校的品牌课程。

(作者单位均系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让生命得到醇美的滋养 下一篇:用你的生命质量把孩子们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