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如何成为大众的

时间:2022-06-22 08:30:33

个人的如何成为大众的

作为教育者,如何让个人的实践和思考为众人知晓,实际上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实践思考为媒体所采用从而得以发表和传播。其中应该是有一些经验和“法门”的。

首先,要表达的实践最好是日常工作的改造实践。我在做,他人也在做,日常而普遍的行为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才能产生受众群。比如刘百川先生的《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写的是如何选聘教师、布置学校环境等,这是每一个校长都要做的事,大家才愿意关心。

作为老师,在总结和提炼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时,也要想一想,你所要表达的是个人偶然的实践,还是一个学科、年段、进而是所有教师都在从事着、关心着的实践?如果仅仅是个人偶尔为之的实践,作为个人随笔写在博客上尚可,发表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实践应该有所创新。你那样做,我也那样做,写出来的东西大家早就知道,何必花时间读你的?如何判断自己的实践是否创新呢?针对一线教师,就创新内容而言,应该包括观念创新、实践创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就是实践之前对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实践创新,就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考和实践。比如,曾纪洲在《教书,不简单》中写他如何给学生发试卷:

每次发试卷,我都是在讲台上亲自递给学生。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一定会高声念出他的成绩;对于进步很大但成绩还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我念出的是与上次考试相比,他进步部分的分数;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我则会把试卷折起,不念分数,对他说:“这次也有进步,但进步的幅度不大,和你能达到的成绩相差比较远,希望下次努力。”

知识创新,也就是在教学实践之后,获得了对教材、学生、教学新的认识和理解。

就创新的价值看,有相对自己过去实践的创新,也有相对前人和他人实践的创新。相对自己的创新可以整理为个人的反思,而要计划发表的实践创新,就应该涵盖对他人和前人实践的创新。如何判断自己的创新对他人是否具有创新价值呢?我们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去理解他人的实践,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广泛阅读的基础,就很难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判断,就难免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第三,创新实践要有好的效果。教育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教育实践效果。对于自己要表达的创新教育实践,一定要有好的效果表达和好的效果预判。好的效果表达,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写出创新的实践带来的效果和变化。好的预判,就是尽管还没有效果,或者很难把某种效果简单地归因在某一具体的实践中,但是有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智识的人是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育的常识推断这样的实践创新是否具有好效果的。

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所有老师就其本心是希望自己的教学有好的效果的,你的实践或者提供了好的结果,或者人们可以期望好的结果,大家就愿意来研究你、学习你了。他人要运用实践经验和教师智识来判断,首先要经过你自己判断这一关。预判能力从何来呢?这就要把握教育常识,熟悉教育规律,还需要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这又涉及教育积淀和素养的问题。

第四,实践的表达要揭示可操作要素。也就是你的表达要让别人能学到东西。比如思考问题的方式、具体的做法,以及具体做法背后的原则和原理。看看《一个小学校长的日记》里的例子:

学校如何写标语,学校大门口写“不缺课不迟到”,“不吃零食”,“不私出校门”,“爱护学校的名誉”;教室里写“坐的姿态要端正”,“要说话先举手”,“注意本课的学习”,“按时交出应做的功课”。这是具体的东西,可以直接拿来用的。“(一)多用积极的语气;(二)语句要简洁明了,使儿童了解;(三)语气要合于儿童的口吻;(四)每一标语里,要有具体的事实;(五)语句要新奇,足以引起儿童注意;(六)用标点表示意义。”这是原则性的,是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式。

一般来说,一线的实践者大多喜欢具体的方法,因为具体方法拿来就可以用。但实用的东西往往迁移性差,所以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有这样的看法:“没有比最高明的理论更适合运用。”最好是有实用的具体方法,更要有原则的抽象。我所接触的一线老师,在表达中不乏具体方法的提供,缺少的是在具体方法上的策略、路径和原则的抽象,这就使得推广的价值打了折扣。

要表达可操作的要素,就不能只说结果,而是要说一说过程,说一说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也来看一段刘百川先生对招聘教师的思考和表达(部分):

有人主张,聘请教师,要聘请做过教员的人,因为他们对于教学、训育都有相当的经验,比较熟练。而如果聘请刚毕业的师范生,他们一切都要从头试验起,是不经济的。又有人主张,教员应聘新毕业的师范生,因为他们刚毕业,理论知识不无新颖丰富,同时对于教学和训育,没有不好的习惯,如果开始时注意指导,一定可以培养成优秀的教师。聘用做过教师的人,他如果有了不好的习惯或成见,往往不易矫正。同时又自以为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指导。我觉得他们的主张,都只有片面的理由。聘请教师,新旧都不成问题,最要紧的是这个人对于教育要有兴趣,并具备一种研究精神。

这里有结论,更有形成这个结论的思考过程。有了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就给他人提供了“渔”的工具和方法。

第五,表达的问题。很多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的创造是很有价值的,但表达出来以后让人或者读不下去,或者不明所以。给一线的实践者读的,一是不要故弄玄虚让大家读不懂,二是不要愤世嫉俗、自以为是地做愤青的表达,三是注意条理和语句的梳理。

在教育这条路上行走,我们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炼出了精彩的思想和宝贵的经验也需要发出声音,让个人的成为大众的,整个教育天地才能时时交汇激情和智慧。

上一篇:“民主A城”:成长从模拟开始 下一篇:河滨学校的实践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