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群建设的误区及建议

时间:2022-06-22 05:58:00

高校课程群建设的误区及建议

【摘要】高校课程群建设主流是进行教学型课程群建设,目前在课程群建设中存在建设目标不当、群内课程组合任意、建设内容过于宽泛等误区,建议课程群建设应关注群内课程内容的整合、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打造学习型教学团队,正确处理课程群建设与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及专业建设的关系,注重群内课程建设的梯度安排。

【关键词】课程群;建设误区;建议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就是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课程作为构成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是形成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构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点,探索课程群的建设问题是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课程群的界定

探索课程群建设,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课程群的界定,即课程群内课程的选择与安排。目前高校陆续开展了课程群或课群的建设,但是课程群作为若干门相关课程的集合,实际由哪些课程组成课程群进行建设,各高校的理解差异较大。任何一种课程组合都有组合的目的和理由。目前比较多见的有科研型课程群、问题型课程群和教学型课程群。

有的高校将同一学科下不同研究方向上的若干门课程组合成强调科研取向的科研型课程群,通过整合课程资源,集中相关优秀教师和科研成果,打造学科优势,提升学校品牌。但是,课程群内各门课程往往归属不同院系,不容易进行整合,课程群的评估和管理非常繁琐,虽然评估和管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这无疑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益。同时,课程群内的各门课程不是针对同一教育对象开设,而是针对不同院系和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开设,学生们仍然还是学习原来的那些课程,对教学受益不明显。既然课程群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交易成本又昂贵,那么就没有必要以课程群建设的形式来实现抬升学科平台的目的。

有的高校为解决某个现实问题,根据问题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以课程群的形式组合相关学科,形成攻关合力的问题型课程群。在院系划分和专业设置由学科取向向行业取向转变的大趋势下,这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实践。但是,学校教育功能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实施,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课程群作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主要是指向教学的,如何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来培养学生,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科研早已从教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项相对独立的职能,如果要解决某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科研立项的形式来完成。

可见问题型课程群或科研型课程群虽然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充分,但教学意义不强,而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更有效率地实现功能或目的。

课程群界定的主流还是指向培养某个专业的学生的教学活动。由于知识的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双重趋势,在学科课程当中造成知识的交叠,同一类知识可能出现在不同的课程之中。从学生角度而言,这种重复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如果讲授教师的观点不一致,而又没有恰切的解释,也会造成学生对某一类知识理解上的混乱。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学生的知识结构需要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来完善,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组合为课程群,因此,教学型课程群因其重要的教学意义应当成为高校课程群建设关注的重点。

课程群应是培养某一专业素质和技能所需要开设的课程集合,课程群的建设不能只见“课程”不见“人”,离开了一定的施教对象,课程间内容的整合因丧失针对性而失去意义,构成课程群的各门课程应有针对性,为同一施教对象所开设。所以,课程群是为了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课程群内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纵向上有承启关系,横向上有内在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从理论上看,这样的课程群建设有利于培养立体思维和整体观念,有利于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目的。

二、课程群建设的误区

1.将建设优秀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重要目标

课程群建设有别于单门课程的建设,单门课程建设是从微观角度,对某一课程内容、组织进行建设,讲究内容的系统性、内容组织的科学性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而课程群建设则立足于课程群的系统性,在对课程群内容重组时,删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更有效地整合师资、教学内容、实验实践资源等,提高教学效率。所以,优秀课程建设有别于课程群建设,将课程群中的某门课程建设成优秀课程不能成为课程群建设的重要目标。

2.群内课程组合任意

课程群建设以立项的形式进行,但还处于自由申报、集中评审的状态,没有对课程群的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考评体系也不健全,课程群内课程的选择与安排容易出现投机的强强联合、强行联系,或者大杂烩、拼盘式的课程组合,并且难以直接甄别。这是课程群建设的焦点和难点。课程群建设基于系统角度,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进行建设的,只有基于某一学科的所有课程进行内容的整合、结构的优化等,才能形成课程群建设的规模效益,才能删除某一学科领域的重复知识、增加学科发展的最新内容。

3.课程群建设内容过于宽泛

目前,一些高校课程群建设内容过多,涉及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甚至专业建设等,内容过于宽泛必然造成难以抓住重点,虽然课程群建设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有内在的联系,但其目标不同,着力点也不一样。这样极易造成课程群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间的混淆,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课程群建设是对其所含课程的再编制与新设计,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它是基于课程群基础上的整体建设,目的是提高课程群建设的效率。

三、课程群建设的建议

1.注重群内课程内容的整合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设计后加以综合就能够实现的。课程群建设应以单门课程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建设为基础,将重心放在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上。如果在课程群建设中,每门课程只是在各自内部建设,则不可能呈现课程群建设的整体效应,原先隔离、重复甚至矛盾的内容不会改变,庞大而繁琐的框架也将照旧,无法实现课程间的协调和系统化。课程群建设应当充分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课程整合研究。立足于课程群的系统性,删除课程间重复内容,不强求单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划清实际授课过程中的知识边界。课程群教师之间通过沟通,讲授清楚相近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了解、掌握课程群当中的知识系统的基本结构,便于学生系统化地记忆、理解相关知识,缩小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之间的差距;在课程安排过程中,要确定好先行后续关系,平行开设的课程协调课程进度以及知识观点。群内课程的整合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为追求课程群内容的完善,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 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 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最终建立“概念清、内容清、结构清、逻辑清”的课程群。

在精心整合原有独立课程内容、充分挖掘课程及其相关学科和领域最新知识的基础之上,优化教学资源,着眼于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建设与整合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及综合性的课程群,克服教学与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上一篇:锅炉安装常见问题及其质量控制要点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基于手机的电子证据获取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