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时间:2022-06-22 05:33:01

论我国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摘要: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的要求不同。公路交通应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可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水平,反之则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近年来,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运输能力明显提高,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是否适应问题渐受热议。

关键词:公路交通;社会经济;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章编码

引言

21世纪初期,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转型关键时期,交通运输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规模和市场范围迅速扩张,运输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运行中的交通运输矛盾凸现。总体上看,中国的交通发展仍然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交通体制改革滞后和交通行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并导致交通运输发展所面对的结构性矛盾,归纳为:经济增长总需求与运输总供给的矛盾,各种运输方式加快发展与交通系统综合平衡的矛盾,满足高级化、个性化和智能型的交通需求与提供社会普遍服务的矛盾。新世纪初新一轮的“煤、电、油、运”紧张局势,就是这类矛盾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的见证之一。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目的在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把握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历史、现状、趋势和动态及适应性特征,进行交通运输量与经济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方面的实证分析,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中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并提出对有关中长期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的建议。

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公路交通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公路交通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二、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内涵分析

对于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内涵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即公路交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对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生产的增长同运输的改善直接相关.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面关系,可以划分为直接运输投入效应和包括乘数效应在内的间接效应.直接运输投入效应是指 良好的运输条件提供了较低的运输成本,从而使市场范围和生产规模得到扩大.运输的间接效应来 自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运营中创造的就业机会.现代的观点认为 ,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运输能使一个国家的 自然资源和人才得到开发运输对经济发展来说是必要条件 ,但非充分条件.

从国内看,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理论主要有运输化理论、交替推拉理论和运输成本阈值理论.运输化理论认为,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在运输化过程中,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规模由于近代和现代运输工具的使用而急剧扩大,交通运输成为经济进入现代增长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产业、基础结构和环境条件之一.交替推拉理论认为,近现代运输业成长过程可分为“渐变期”和“剧变期”两种形态,它们交替 占据 主导地位,形成 了脉 冲式的发展方式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运输业“脉冲式发展理论”.一种新 的代表性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会引起一次“剧变期”的出现,每两次“剧变期”之间的时期属于“渐变期”.在运输业成长的渐变期 ,运输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推动,即支持经济增长.而在“剧变期”,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为拉动,新型运输方式的崛起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节约量,降低直接性生产活动的成本 ,支持新的运输方式发展 的新兴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带头或支柱产业,突出地带动着整个经济的进步.运输成本阈值理论认为,运输技术的创新与突变,是新运输方式或运输系统形成的首要的或决定性的力量,每一次运输技术创新导致运输成本降低,而运输成本降低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对推动现代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现代经济增长 过程只是在运输成本降低 到某一个阈值时才出现的,而现代经济增长的成本阈值是指大工业的劳动分工、公司制、经理制等所需要的人与货物位移的最低运行速度和可以接受的最高运输成本.上述理论都强调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发展.交通运输已成为经济进入现代增长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结构和环境条件.在运输业成长的渐变期,运输技术没有重大突破,主要靠扩大原有运输方式的规模和服务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推动,即支持经济增长.而在“剧变期”期间,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变为拉动,即运输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带头或支柱产业 ,突出地带动着整个经济的进步.在工业化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起飞阶段,要求有最低限度的社会基础结构的先行建设,以便为超常规增长准备条件.

综上所述,公路交通与国民经济的“适应”是指公路交通运输产品的“供需平衡”,即交通运输供给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增长所派生出来的运输需求,同时不存在大量交通运输设施长期闲置的情况。

2.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在不同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在不同的地区,他们对公路交通的运输需求(tg括总量、结构、质量等)是不同的.从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看,世界交通运输的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其一 ,自18世纪~19世纪中叶 ,以水运为主的阶段.其二 ,19世纪3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以铁路为主的阶段.其三,自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 ,公路、航空、管道三种运输方式崛起 的阶段.其四,从20世纪 50年代开始,五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阶段.发展至今,随着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社会化大生产的普及化,社会经济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3.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给经济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 日益严重的威胁,要达到人类社会发展 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协调,唯一的出路是实现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适应运输需求的增长和转变,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首先是建立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公路综合运输体系,同时,要求保持与之相适应 的可持续利用 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它应 当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

(1)优化生产布局和人口布局,使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相协调,努力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运输以利于实现对运输需求的有效控制.

(2)按照运输需求的增长和转变趋势,并根据合理利用运输资源,保障生态安全的原则,优化配置不同运输方式,使各运输方式都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各尽所长,发挥优势.

(3)努力提高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能力,改善运输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在满足合理需求 的基础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努力开发新能源利用技术,保持运输资源的持续利用。

四、相关政策建议

1、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系统。在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是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杠杆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无视交通运输产业特征,将导致运输“瓶颈”和经济“扭曲”。

2、加快交通体制改革,降低交通运输发展的制度成本,提高运输系统交易效率。制度和组织的适应机制和创新,对塑造有效的运输系统具有关键的作用;交通运输作为向社会经济系统提供基础服务的产业活动,其效率依然依赖于竞争性市场秩序,制度的应变性和组织的学习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是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有效的交通运输系统能降低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促进市场扩大和劳动分工并增进市场竞争。在中国交通供给总量不足,能力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下,加快交通建设是迅速扩能和结构优化的基础。

4、科技应用和创新应该作为中国交通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交通科技得不到持续创新的情况下,在更长的时期内,随着经济的演化,外延式的运输供给增长,其代价是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导致运输成本上升。为了适应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交通运输供给总量扩张的同时,必须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实现可持续交通发展。

五、结语

当前,在我国的交通供给总量还显得不足,能力结构性还有些短缺的情况下,必须加大对公路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公路运输事业。公路运输系统的发展,不仅大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所以,未来中国交通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大对公路设施建设的力度,优化公路运输结构,优先发展公路运输业进而降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易费用,才能为商品流通和人们的生活出行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还能促进经济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分工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样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青海省公路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z].2002.6― 26.

[2] 许庆斌,荣朝和.运输经济学导论 [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25―52

[3]王庆云.如何 提升我 国交通运输应用理论研究水平[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3(2):4―7.

作者简介:刘孝宁,男,江苏,大学本科,项目经理,工程师。获得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P认证。

2005年3月~至今从事交通工程质量检测工作,负责与参与过多项高速公路、大跨径(跨江)桥梁、及港口航道工程质量检测工作: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中心试验室,2005.3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C3标主塔工程交工验收质量检测,2005.6,

南京长江三桥主桥及接线工程质量检测,2005.9,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全线交工验收质量检测,2005.10-2006.8,

江苏省水运工程质量检查,2009.6-2011.3,

泰州长江公路大桥质量检测,2011.5

江苏省内河码头换证检测,2011.6―2012.1。

江苏省沿江码头升吨改造检测,2012.1―2012.8

上一篇:《设计初步》的有效性教学初探 下一篇:浅谈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