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2-06-22 05:11:30

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

【摘要】现阶段,我国在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业务开展不专业、专业人才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努力在全国推行统一的信息标准,构建以地级城市为基础、全国一体化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关键词】公共就业 人才服务 信息化 信息标准 专业人才

就业服务是我国最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实现管理服务信息化是十二五时期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的一项重点工作,其目标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体系,实现核心数据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和应用。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的现状

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化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人力资源市场“三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它对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推进劳动保障电子政务,改进劳动保障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提高工作管理效率,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加强基金的有效监管,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方面。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采用“一条总线传输,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构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中心向全国各省市延伸,全国数据向中心数据库汇总。现在全国27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相应的数据中心,实现了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业务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部、省、市业务专网已覆盖到全部32个省级节点和84.2%的地市,19个省实现了部、省、市三级网络贯通。城域网已经覆盖到89.3%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近半数的地区已将网络延伸到了街道和社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卡发放注册审批制度,140个地区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发行了社会保障卡,已批准的发卡人数超过1.5亿人,实际持卡人数预计年底达到1亿左右;完成了全国统一的网络安全信任体系总体设计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完成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电子认证系统建设,并在全国联网监测等工作中得以有效应用。

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全国统一研发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软件已经在340多个地区使用。许多地区通过推行统一应用软件,在信息化手段支撑下实现了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一单征收”、“一站式服务”,促进了各地社会保险业务流程的规范和优化,推动了社会保险工作向精细化、一体化、集约化转变;绝大多数地市级以上地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技术计算机上使用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发的劳动99软件,并实现了就业服务管理工作的全程信息化。另外,部分地区通过一体化建设,基于劳动99三版软件探索建立劳动保障监察、调解仲裁、劳动关系管理等应用系统,率先实现了劳动就业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国地市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普遍开设了政府网站。许多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12333”专用公益服务电话号码,在一些大中城市已成为大众广泛好评的品牌服务信息。各地通过街道社区信息平台建设,将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现阶段已启动了养老保险监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医疗保险监测、工伤保险监测、生育保险监测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交换库数据和基金报表数据上报工作。人才信息化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提高人事工作的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部分地区通过自筹资金方式,建立了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安置、工资统发、机构编制管理等应用系统,但总体上处于按业务分建数据库阶段,其功能以支持统计工作为主。各地人事部门普遍开设政府门户网站或人才交流服务网站,并提供有关领域的网上服务,部分省市人事部门,通过建设网上人事、数字人事,开展了网上人事业务审批、网上人才中介服务、网络培训等便民服务项目。

存在的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系统应用和维护工作差别较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劳动保障工作所涵盖的业务量和实施方式也略有差别,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和经济欠发达、人口少的地区对操作系统的要求还无法统一。部分业务缺少全国统一的经办流程,全国性的应用规划尚未出台,缺乏业务协同的工作机制;资金匮乏困扰各地、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除财政适当补助外,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以及社保基金和其它资金。①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即便硬件设施齐备,也难以承担庞大的系统维护经费。

基础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不够专业。信息化的核心是数据问题,数据全面、准确才有分析结果的全面和正确,才能为政策提供有力依据。目前,就业信息资源收集工作还不充分,即便收集来大量信息,也不能专业地汇总、分类、整理这些信息,具体的分析及应用也存在问题。因此,要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的培养,广泛收集就业信息,进行专业分析,为上一级信息中心提供更完善的数据资源,并及时向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可靠信息。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软、硬件应用水平和网络运行效果不理想。各级劳动保障业务经办机构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并且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特别是缺乏既熟悉政策业务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这在西部不发达地区尤为突出,此类情况直接导致各地软件开发、硬件采购和应用相分离的局面,实际应用效果不足,缺乏系统、持续运行的保障机制。

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理念以服务为主,政府职能转变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在人才管理中还存在着“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仍有所限制。随着就业服务的日益社会化,我国各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应更新服务理念,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信息工作实现前台服务与信息化服务的双结合,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信息工作能及时服务于民,拓宽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强信息技术对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能力的支撑作用,拓宽信息化服务渠道。

目标展望

数据中心实现三个统一管理。即设备资源统一管理,技术资源统一管理,数据资源统一管理。搭建成覆盖全国的网络系统,实现“一条主线传输”,建成中央―省―市的信息网络通道,积极推动联网应用,研发各类全国联网监测软件,确保部、省、市信息无障碍传输和数据安全,发挥全国统一建设的整体效能。在全国各省市,地级以上城市为单位建设统一数据中心,一个城市只建设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原有人才市场信息系统与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有交叉也有不同,资源及设备上有许多重复设置的地方,为保证工作不中断,达到提供统一服务的各项要求,两个市场要逐步整合。全国执行统一的信息标准,目前,已经颁布执行的信息标准包括《信息结构通则》、《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以及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和养老、医疗、生育、工伤保险等联网监测类信息标准。这对于今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便利,可以使各项业务数据充分共享和无障碍交换。今后的工作,一是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必须采用统一的信息标准,二是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本地化过程中必须遵守统一的信息标准,三是按统一的规定进行指标的扩充,以形成全国规范统一的标准体系。

构建以地级城市为基础、全国一体化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公共就业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就业和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通过网络架起就业服务部门和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实现从机构管理到社会服务的转变,实现对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和服务一生”,②对劳动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就业援助资格认定情况、就业扶持、政策享受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监测,通过数据比对和整理,在部级数据中心建立覆盖全国的就业失业信息监测数据库,建立全国集中的就业信息系统,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机构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在各地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宣传使用统一的电话咨询服务号码“12333”;开设统一的政府网站;建设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窗口,实现网上办事,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作者单位: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注释

①宁波市财政局:“完善服务网络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2期。

②薛元:“‘十二五’期间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研究”,《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0期。

上一篇:对美国公共管理学的分析与借鉴 下一篇:柔性管理在社会工作者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