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22 03:35:29

长安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长安区的城市化进程及景区开发过程中,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失地农民的大量出现形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从长安区失地农民的现状入手,分析了随之会产生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安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

1.引言

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从西和南两个方向环拥西安市区,山、川、原皆俱,总面积1578平方千米,全区辖25个街道,人口103万。自2002年撤县设区后,长安区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郭杜、韦曲等10个街道的63个行政村的土地大面积被建设项目相继征用,长安区有近50%的农民家庭将会出现失地又失业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有序的转化其社会分工,如何处理好其相关社会保障工作并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是我们当下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长安区失地农民的现状分析

2.1 长安区失地农民目前所采取的补偿安置办法

目前长安区失地农民所采取的补偿安置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货币安置:货币补偿安置是采取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征地补偿费包括两个部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不包含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2)招工安置:给予失地农民在附近工厂和企业录用或优先招工录用的权力。(3)集中搬迁安置:在地区发展过程中,为征地居民在其他区域集中建房,进行搬迁安置。(4)土地开发安置:开发方有一定的预留地,将这部分预留给失地农民进行耕种,失地农民身份并未改变。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前三种,即已经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身份的失地农民。

2.2 长安区失地农民目前补偿安置后的就业方式分析

就业方式及就业质量是影响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重点因素,经调查,长安区失地农民在经过补偿安置后,通常的就业方式为以下四种,外出打工、进厂务工、自主创业和赋闲在家,其中,赋闲在家的人数过半,“坐吃山空”现象在失地农民中普遍存在。

2.3 长安区失地农民目前社会保障问题的落实情况

在早期的实地补偿政策中,多数都体现在直接货币形式上,在社会保障领域中,大多数失地农民仍无法享受与市民同样的待遇,他们成了一个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市民的边缘群体,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的杜会保障,导致早些年失地农民社保问题成为了一个真空地带。陕西省要求自2008年1月1日起,“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从政策上保障了失地农民社保问题的落实。

3.长安区失地农民安置补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补偿方式过于单一,补偿款不能合理运用

在上述提出的补偿方式中,采用最多的还是一次性货币补偿,目前长安区的货币补偿政策规定,按2010年长安区土地统一年产值平均标准为1650元/亩,平均补偿倍数为30倍来计算,则土地补偿费平均标准为49500元/亩。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开发商的实际支付的征地补偿标准高出政策标准两成甚至更多,导致很多被征地农民期待被征地,期待因为被征地而一夜奔小康。当巨款从天而降时,即农民一次性取得高额的补偿款后,失地农民的就业意愿降低,失地农民在领到土地征占补偿款后纷纷盖起了“豪宅”,但却从此断了生路,有的守着“豪宅”已开始为米面发愁,他们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不少村民同时据调查显示,失地农民不知应如何合理支配使用,未合理利用补偿款进行再生产或培训学习等投资,此种状况的大量发生对于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存在严重隐患。

3.2 就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培训配套亟待完善

长安区撤县设区后,经济文教水平等均有明显上升,据表2显示,长安区受教育水平已超越了全国农民平均水平较多,但是初中级初中以下者仍占有80%以上,仍然与城镇居民及社会劳动力中高端需求有较大差异,就业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自谋职业实现就业或通过熟人实现就业的占失地农民实现就业总人数的86.5%,是当前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但就业的盲目性、自发性较强。政府安置方面,由于受教育水平受限等原因,安置就业的难度较大,目前陕西省的平均安置比例仅为2.2%左右,对失业状况的缓解程度过小,

据统计,有70%以上的农民工都有过调换工作的经验,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作性质不稳定,工作保障不完善,雇佣关系不规范,收入水平过低,导致农民工心理安全感不高,倾向于通过不断调换工作来企图提高就业质量,而这些频繁更换工作的农民工又将形成摩擦性失业等问题,或者说其属于失业与半失业状态。

因此,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展开对失地农民的技能资格培训,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长安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刻不容缓。

3.3 社会保险体系不够完善,农民利益无法有效保障

据表3显示数据所示,目前失地农民对于养老方式的思想转变已在潜移默化的进行,多数人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养老寻找出路。但是仍然有超过47%的失地农民认为养老更多的还是应该依赖自身,而非专业的保险保障体系。在此思想下,部分失地农民不期望开发商或政府给予自身社会保险形式的补助,要求取之以货币补助形式,而货币补助形式的持久性差。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失地农民当中的认可度还有待提升。

4.长安区失地农民生计安排及路径选择

4.1 长安区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问题解决途径

政府必须对失地农民这一时代产物彻底重视起来,认识到不正确处理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首先,应将征地范围明确化,建立公开、透明、社会化的征地管理体系,并成立相关监管机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降低失地农民的无谓增加。其次,要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分配使用的具体标准作统一、详细的规定,并结合当前农村的税费改革,建立征地费的收支监管机制,把土地补偿安置的落实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可操作的轨道。保障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合理的失地补偿,以保障其有精力进行培训学习求职等活动。最后,丰富安置补偿方式,单纯一次性货币支付方式的广泛应用存在着较大隐患,应加大就业安置及培训工作的执行力度,改善执行方式。政府牵头,动员企业联合进行失地农民的工作安置问题,可组织进行针对性的订单培训,同时,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向,可适度减免部分税收。

4.2 长安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解决途径

4.2.1 组织就业培训,提高基本素质

政府应该正确引导失地农民依靠自己劳动,降低对政府或其他企业的依赖性,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自行组织或调动企业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失地农民只有接受了有针对性及应用性的,并符合市场导向的“订单培训”,才能更好地和市场接轨,从而提升自己在企业的工作地位以及相应的福利待遇。同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保证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与城镇人口的差别,保证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

4.2.2 搭建就业平台,改善就业质量

政府应加强就业引导工作,首先,建立失地(下转第275页)(上接第273页)农民的档案资料库,能全面了解失地农民的状况。其次,鼓励企业组织针对于失地农民的招聘,改变原来的单纯依靠介绍求职、依靠劳务市场奔走求职的老路,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可以帮助失地农民建立电子档案以在就业信息网,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也可以就地建立供求信息宣传栏,增强企业与失地农民的互动往来。

4.3 长安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解决途径

4.3.1 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启动失地农民社保

为了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长安区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参照“以土地换保障”等有效办法,有效建立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启动失地农民社保。在征地时,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障基金,目前长安区缴纳社保基金根据各乡镇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亩最低不低于1万元),财政部门分别设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单独建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户储存,专项使用,对16周岁以上的被征地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4.3.2 加强社保宣传力度,介绍普及相关政策

根据表3的数据可以显示,目前42.20%的失地农民认为农村社保是养老的一个较好的选择,愿意以较低的投入加入农村社保。但是还是有绝大多数的人更支持养儿防老或者其他自主防老的方式。政府应向失地农民进行适度的宣传,告知当其土地被征用后,即可参加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除对其参保缴费给予一定补助外,并适当提高其基础养老金的标准;或采取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补贴的形式对被征地农民给予基本生活补助。社保体系变化后,缴款方式及相关制度都有一定更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介绍普及相关的社保知识,帮助失地农民了解具体政策的变化内容。

参考文献

[1]/长安区政府官网.

[2]杨勇.中西部城市近郊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温海红,刘华,刘晶晶,李宁.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分析——基于西安市长安区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27卷第1期:77-81.

[4]高艳,李华,陆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基于西安曲江新区的调查[J].经济师,2010(3):23-24.

作者简介:

曾嘉懿(1985—),陕西山阳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

董晓英(1984—),河南开封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王雅楠(1982—),陕西西安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许素青(1977—),甘肃白银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区域经济。

上一篇:信息不对称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下一篇:传统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战略选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