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回望绣成堆范文

时间:2023-11-21 07:47:32

长安回望绣成堆篇1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江南的大地上充满了鸟的叫声,绿草映衬着鲜花,水边的村寨和山麓的城郭到处都飘扬着酒旗。南朝遗留下来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庙,还有那无数的楼台都被烟雨笼罩着。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通往山顶的小路曲曲折折,白云生发的地方隐隐约约能看到有几户人家。因为喜欢这枫林的晚景,所以我停下马车,这些被霜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朵更加的鲜艳。

3、《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翻译: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沙土中还没有被销蚀,我将它磨洗了一下,发现是前朝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如果东风没有给周瑜方便,那么获胜的一定是曹操,而二乔肯定也被关进了铜雀台。

4、《过华清宫绝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翻译:从长安往回望,骊山就像是一堆堆的锦绣,山顶上的华清宫千重门正在依次的打开。一骑奔驰而来烟尘四起,妃子开怀一笑,没有人知道是南方送来了新鲜的荔枝。

5、《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翻译:我跟淮阳太守汲黯一样经常卧病,偶尔喝杯酒解愁,一个人客居异乡,衣袖上满是清霜,只有和灯烛相作伴。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在一起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会是谁在这里靠着栏杆呢?

长安回望绣成堆篇2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长安回望绣成堆篇3

关键词:云气纹; 长寿绣; 乘云绣; 信期绣; 荆楚美学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3-0111-03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ylistic Features of Cloud Patterns in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Jingchu Aesthetics

YUAN Meng-qiu(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

Abstract :The Cloud Patterns in Chinese Western Han Dynasty, including three major artistic forms of Longevity Embroidery, Phoenix-flying-on-the-clouds Embroidery and Swallow Embroidery, combine into one different subject matters such as spirit animals, creeping weeds and majestic,dynamic cloud-patterns.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the Cloud Patterns is the result of fusion of Taoism and Jingchu Arts, the artistic trace of the latter being the more conspicuou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atters in Jingchu decoration and the related aesthetic style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artistic consistency of Han-Dynasty Cloud Patterns relative to Jingchu Arts. The present article, by probing into the visual features and structures of the Cloud Patterns, is also aimed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styles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Cloud Patterns in Western Han Dynasty.

Key words :cloud patterns; longevity embroidery; phoenix-flying-on-the-clouds embroidery; swallow embroidery; jingchu aesthetics

Internet :.cn

西汉织绣纹样以变幻无穷的云气纹为主,其构成方式是在卷云纹的基础上进行变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灵兽的形象与蔓草和云纹结合,形成满幅飞动的流云式样。西汉云气纹的思想来源是荆楚艺术文化和汉初道家思想的融合共通,是典型的楚汉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作。荆楚文化形成于周代,是我国南方文化的代表,与中原文化和土著蛮夷文化相互交融,并随着秦统一六国而融入汉文化中,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西汉云气纹“穿插繁复”“舒展流畅”的风格是对于荆楚美学的继承发展,与荆楚艺术具有一脉相承性。

一、西汉云气纹的视觉特征

(一)连环飞动、阴阳相生

西汉云气纹最常见的三种纹样“长寿绣”“乘云绣”“信期绣”都是以茱萸纹或云纹作为中心,周围旋转穿插变体云纹,构成连环飞动的式样。长寿绣因其花纹单元较大,所以最能够突出旋转飞舞的感觉,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长寿绣(图1),绣纹局部左上角一个标志性的穗云纹头部呈如意形,尾部呈分叉的火苗状,单个穗云纹不与其他的变体云粘连,呈一个优美的弧线,而围绕穗云纹的变体式云纹翻腾飞卷,使整幅绣面形成无数个不同方向和角度的“S”形云纹骨骼。仔细辨认可以发现,火苗状或蔓条状的云尾彼此并不联结,但却通过“意到笔不到”的方法给予云尾延伸的力,从而使画面形成了无限延伸的张力和空间感,整幅绣面也因此仿佛旋转流动了起来,寓动于静,气势恢宏。穗状云云头饱满云尾细长,S形结构的云纹向四个方向彼此分离,都引导人们的视觉由画面中心向外弧线形发散,给人惊叹不已的视觉美感,而仿佛无法穷尽的流动云气暗含了古人的生命轮回思想,也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蓬勃不息的生命力的赞美。

(二)打散重构、寓情于景

西汉时期的三种云气纹都属于云气灵兽纹,构成方法是将瑞兽的形象打散重构,与云气和蔓草嫁接,从而将瑞兽和植物的象征性意义赋予到云气纹中,表达人们的思想精神。长寿绣因龙在古代着象征长寿而得名,长寿绣中抽象化的龙的身体已经极难辨认,可见龙眼在烟雾缭绕的重云中若隐若现,场景神秘奇幻,引人遐想。

乘云绣和信期绣都是鸟纹和植物纹及云纹的结合。楚人崇凤,认为凤鸟是楚族祖先祝融的化身,因此荆楚艺术中凤鸟的题材很多,凤鸟的形象也是荆楚“祈吉”思想的代表题材。发展到西汉,乘云绣就以相对具象的凤冠、凤眼、凤喙与抽象成云纹的躯体融合形成极具浓郁楚国风格的图案,象征着“凤鸟乘云”,寓意天下太平。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乘云绣(图2)用朱红色的丝线绣着凤鸟兽面,菱形的眼眶里睁着的一只凤眼炯炯有神,头部两个对称的S形花纹用金线绣成,极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火焰的印象,使人联想到凤凰涅的典故,充满原始的美感。如花枝般流畅舒展的云纹上绣有桃形花纹,同样用金线绣成,另有用朱红色丝线绣成的凤爪,充满力量的美感和秀丽的纹样形成对比,平添出无限生机。

信期绣之名取自燕子信期归来,寓意春归大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信期绣有两类,一类由写意的燕子剪影、穗状流云和卷枝花草组成,一类没有流云,仅有燕子和蔓草组成。尾羽细长的燕子踏着流云纷飞于春色中,一派莺歌燕语的江南风光。相较于长寿秀的气势恢宏,信期秀的纹样更加精致细腻,花纹单元很小,没有较多旋转变化的变体云纹,风格婉约清新。

(三)错位排列、层次分明

西汉云气纹连缀饱满,变化万千,但并不是没有规矩可循,而是遵循一定的间架结构形成。如长寿绣纹,仔细辨认绣面中标志性的穗云纹与围绕其周围的复杂变体云纹可以看出,这幅马王堆出土的长寿绣是将单位纹样连续排版,并且通过纵向单元错位排列而形成的。西汉云气纹的单位纹样构成十分复杂,经过错位排版后更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使人很难辨识出单位纹样的边缘。通过连续和错位排列构成的纹样作用力和运动方向一致,增加了画面内在的动感和气势,给观赏者以“形散神不散”的印象。

西汉云气纹还通过巧妙的用色将漫卷的流云枝蔓拉开层次感,朱红、橄榄绿、棕色系、紫灰、深蓝这类明度较低的古朴色彩是云气纹的常用色。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件黄绮地乘云绣残片,以朱红、黑、紫红、灰色丝线通过锁绣绣成乘云绣纹:流转纤细的黑色云纹首先映入眼帘,构成整幅画的骨架;火红的凤头和紫红色的桃形花纹点缀其中,构成画面的中景;灰色的丝线绣成的枝叶与黄色绮地融为一体,构成画面的远景。西汉云气纹绣通过明度不同的丝线分出画面的层次感,以完全平面化的手法给人以空间感和情境感,类似于中国水墨画近中远景的意境。信期绣的绣品中包含用单一的褐色丝线织绣而成的类型,但由于信期绣的卷枝花草线条十分细长,从而使画面“留白”的空间很多,不至于使人眼乏。信期绣多用于衣料中,线描般的织绣风格,竖向的花纹单元与飞向苍穹的燕子剪影都使着装者显得修长潇洒、气度不凡。

二、西汉云气纹中的荆楚美学

汉代云气纹的思想来源是道家思想和荆楚艺术的融合共通,其中荆楚艺术的痕迹更加突出。历经多年的战乱,汉初统治者推崇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力图恢复几近崩溃的经济社会状况。道家代表著作《淮南子・本经训》称:“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一气者也。”即世间万物最初都是由混沌的气组成的,体现了道家的宇宙观。而在道家的神仙学说和荆楚巫术的双重影响下,汉朝统治者热衷于神仙方术,建仙阁灵宫,云气纹也顺应时代思想而生。荆楚丝织刺绣和漆器纹样显示出鸟兽与藤蔓“穿插繁复”“飞动活泼”的特点,与云气纹飘逸生动的风格十分类似,但从可考的文物看出,荆楚艺术纹样都为严格的对称或均衡的形式,因此汉朝自由飘洒的云气纹可以说是荆楚纹样和中原哲学思想继承演变而产生的复合型艺术形式。

(一)奇异之美

楚民族性格极富包容性,无论是中原文化、土著文化还是南方文化都采取拿来主义的方法吸收融合,因此就形成了这种热烈、率真,充满幻想和奇异之美的艺术风格。巫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巫术的造物思维是模仿自然的同时神话抽象自然万物,因此巫术的产生就和原始艺术特别是抽象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联。将动植物的特征打散重组的方法由来已久,表达了人们希望借助动物的能力战胜外力的一种祈福观念,由多种动物特征嫁接组成的图腾纹样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凤鸟花卉纹绣是荆楚纹样造物思维的一类典型代表,多将凤鸟头部写实或夸张,而不需表意的凤鸟身体淡化抽象与花卉融合为一体。凤纹是楚人“风神”信仰的体现,将凤纹与植物纹结合的纹样是楚文化的主体纹样之一,由此可推断出西汉云气纹中将动物躯干和藤蔓云纹融合的造物思想来源于楚国的巫文化,如上文提到的乘云绣和信期绣。随着动物形象的弱化,西汉云气纹中蕴含的象征性意义也逐渐变弱,审美逐渐突出,成为汉朝统治者为了成仙而营造仙境氛围的一个手段,而内涵消减的抽象纹饰可以更加自由地运用到各种造物装饰中。

(二)灵动之美

荆楚装饰纹样中存在许多菱形纹等几何纹样,但楚人对于曲线的偏爱明显超过直线。楚人善于用自由流转的组合曲线概括地表达大千世界,充满了韵律美和节奏感,缩万千迹象于方寸之中,以抽象平面的叙事方式给人立体生动的空间感。如马山楚墓出土的一幅龙凤虎纹彩绣纹样(图3),楚人善于将曲线与直线、折线相结合,曲中寓直,形成迂回而有序的路径,给人以植物自然生长缠绕的印象。以中轴线分割开的两个对称单元通过翻转移动的方式使两龙两虎时而相对,时而相离,在充满气势的秩序美中又增添了玄机。双龙飞舞、两虎相搏,又有凤鸟穿插其中,纹样风格威猛而秀美。楚人的植物灵兽纹样发展到汉代结构更加自由,动植物形象都逐渐弱化,线条的抽象意味更加突出,纹样风格也增添了几分哲学思想的色彩。西方表现主义艺术理论认为,贴近自然形式的艺术是较晚期文明的产物,因为大多数文化都害怕自然,并求助于魔法符咒以安抚神秘的自然力量,在所有艺术中,抽象都是不安的表现。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对艺术才能的发展起了反作用,汉代云气纹空前绝后的艺术价值正是因为它的抽象形式来源于原始的荆楚艺术母体,汉朝以后再也没有如此精彩绝艳的艺术形式了。

(三)娟秀之美

云纹最早来源于原始旋纹,发展到商周时期出现了几何形的云雷纹,一般用作青铜器狰狞的兽面四周,满铺造势。春秋时期的卷云纹出现了圆润的弧线,但形式风格仍然比较拘谨,战国时期的楚漆器的云纹以延长的云尾突破了卷云纹的规范阻隔,线条变得流畅自然。到了汉朝,装饰纹样的风格一改商周以来的庄重严谨,变成了一个凤舞云逸、藤蔓轻卷的世界,一股温润秀丽的江南之风迎面扑来,充分反应了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娟秀之美。

(四)和谐之美

楚人生活在水草丰美的江汉地区,和谐丰饶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楚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荆楚艺术形式和题材都以和谐美为思想,从神话传说中的奇闻异志到自然世界的飞禽走兽,从原古的神秘符号到现实生活的各种场景都被和谐融洽地共置于艺术情境中,表达了楚人眼中世界运行的和谐秩序。云气灵兽纹发展到东汉用分割法组织,以云气纹作为骨架将绣面分割成几个部分,在空白处穿插填充瑞兽和吉祥铭文。变幻莫测的变体云气纹风起云涌,再添上飞翔着、奔跑着仿佛要冲出画面的瑞兽,东汉织锦呈现出一种极为动感的、神界与人界和谐共生的原始神秘气息。

三、结语

汉文化对于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吸收和发展,文学受《楚辞》、《山海经》影响,着装也常提及“楚冠”、“楚衣”,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西汉刺绣纹样和春秋、战国以来荆楚纹样的一脉相承性。汉代男女着曲裾袍,领缘绕衣襟旋转而下,腰间束丝织物大带,女子腰部勒的极细。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及:“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初大彩佣和丝织品袍服宝物……剪裁制度和楚墓彩俑还十分相似。屈原常自称‘余幼好此奇服’,应即近似这一类形象。”

两汉时期,随着人们对于自然认识的深化和自我意识的上升,产生了诸如神仙方术、阴阳五行等审美意识,云气纹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追求,是整个汉朝时代精神的缩影。汉朝的云气纹锦繁复中带有秩序感,充满动静结合的层次感和韵律美,用满幅的云气纹锦做成的楚风袍服更是于古朴秀丽中蕴含飞动之势。西汉云气纹是我国南北文化融汇共通的产物,继承并发展了荆楚美学的艺术造诣,也是中国“气韵生动”这一重要观念的发端,其深刻的内涵和充满幻想的造物手法对于丰富当下艺术设计形式,提炼本民族艺术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8.

[2] [英]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

长安回望绣成堆篇4

历数叶星生的前半生,为了文物的收藏,他付出太多。他一直没机会再办一次个人画展,总是等不到画展那天就把画卖了;为了收藏,他几乎卖过一切可以变卖的东西,甚至是母亲给的订婚金戒指、耳环;常年奔波,他无暇顾及儿女情长,30多年孤身坚守……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对藏族文化那份矢志不渝的爱恋。

画家的缘

叶星生的主业是画画。

从1980年起,他用5年时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厅设计创作《扎西德勒》等七幅大型壁画,轰动国内外。2008年,他的国画《天界》在北京拍卖108万元,国画《秋情》在海南拍卖21万元,都捐于公益事业。

但他收藏、保护藏文化的事迹却盖过了画家的身份。这一切的起始,要从他的童年说起。

叶星生出生在四川成都,13岁时跟随父母前往山南。异地并没有带给他陌生感,洁白的哈达、热情的藏民歌舞以及那粗犷质朴的藏族文化将他牢牢吸引。一天,叶星生正在昌珠寺临摹壁画,一位老僧人缓缓走到他跟前,微笑着拿出一罐酥油人参果给他吃。吃完人参果后,回味之余的他好奇地把弄着装果子的罐子,老僧人看出了“玄机”,便笑着把这个绿釉陶罐送给了他。那是叶星生拥有的第一件收藏品,自此,他对藏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集藏品的愿望悄然萌生。

“你看这个转经筒是我买的,还有这个配饰也是……”看着自己收藏作品的照片,叶星生又开始了对藏品的思念。

最初,他的很多藏品都被人视作“破铜烂铁”,而这些“破铜烂铁”却被许多外国人买走,导致很多文物流失海外。为了制止这种现象,叶星生曾在1980年上报区文化局,请求重视此现象,保护藏族文物。没有具体措施下来,叶星生就自己去收集,这一收就收了几十年。

马头明王的回归

1994年初秋的一天深夜,叶星生正在家里赶制一幅壁画。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那人一边说“有好东西”一边急匆匆在客厅坐下,打开自己手中的袋子。

眼前的景象让叶星生惊呆了,摊在他面前的是一幅古老的唐卡。三头六臂的护法忿怒明王“屹立”于唐卡中央,左边面部为白色,右边面部为绿色,而本尊为红色。他细细打量着眼前的唐卡,推测此品运用的是藏传佛教中的堆绣工艺,唐卡中的各色图纹锦缎与马尾丝线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色彩鲜艳夺目;而以多粒小珍珠串连组合而成的臂钗璎珞更是令人叫绝。此唐卡将堆绣和珍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其工艺的独特。虽然岁月的风尘布满了唐卡表面,但它的品相无损,装饰依然完整。触摸着眼前的唐卡,叶星生心跳加快,倦意顿消。

叶星生开始小心翼翼与客人讨价。对方开口便是10万块,叶星生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回了一句:“最多45000。”对方转身就走了,叶星生感到自己战略上失策了。但是他隐约觉得,这唐卡还会回来。

几天之后,同样是深夜,敲门声再次响起。对方交代说上次走掉的原因是要回家商量商量,因为这幅《马头明王珍珠堆绣唐卡》不是他的,而是一个政协委员委托卖的家传之宝。他说如果这幅交易成功,还有一幅更大更好的堆绣唐卡。一个多小时的软磨硬泡后,唐卡最终以65000元成交,这在当时,相当于叶星生6年的工资。

叶星生极为珍惜这件藏品,甚至不舍得拿出来给旁人看。一年后,“叶星生民间艺术收藏展”开幕,他将这件唐卡悬挂于展厅最显眼的位置,看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而叶星生也得到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幅唐卡并不是某个政协委员的家传之宝,而是被盗的拉萨色拉寺的护法珍品。另一幅更大更好的堆绣唐卡据说已经流失于国外。

2003年,“马头明王珍珠堆绣唐卡捐赠活动”在色拉寺杰扎仓广场举行。没错,叶星生忍痛割爱将这幅唐卡“裸捐”了。

逃不走的

作为在拉萨中学毕业的第一个汉族学生,叶星生不是没有想过离开,离开他的收藏。

1995年,叶星生在回成都休养的时候,有个做艺术工程的老板找到他。巨额的回报让他动了心,最诱人的是,成都生活舒适安逸,又是自己的家乡。当时叶星生在文联工作,工资在当地不算低,他还开了画廊,卖画也有很高的收入。可是他迷恋收藏,在那些藏品面前,钱永远都是不够的。

叶星生回拉萨准备调动工作,就像每个画家都有做个展的情结,他拿出400件藏品,办了一个“民俗宗教藏品展”,作为对生活的告别。这次展览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极大鼓励,叶星生觉得自己被认可了,有些感动。

在撤展那天,一位年近八旬的藏族老阿妈和她的小孙女来到展厅,老阿妈迈着迟缓的步子与小孙女一起在展品面前转了一遍又一遍。老阿妈时不时伸出颤抖的手去轻轻触摸展品,并喃喃地对小孙女说:“这件是我爷爷小时候用过的,这个是我奶奶穿过的……”老阿妈的脸上充满了孩童般的笑容,身边的小孙女也紧抱着老阿妈聆听她叙述自己的过往。叶星生站在一旁看着她们,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如果他不继续收集这些文物,发展那么快,以后的孩子去哪里认识过去的生活?

这个感性的大男人最终决定放弃成都的艺术项目,不离开。如果他当时走,或许今天已经娶妻生子,坐拥财富。

藏品是养子

就是这样的感动,让叶星生放弃即将发生的一切,使他更加痴迷地投入到民间文化的搜集中。但到1999年,他收藏的藏品已经让他感到疲惫。

“在只有十几或者几十件藏品的时候,我是真心地享受,每天把玩它们,而藏品渐渐多了,我却担惊受怕起来。本来自己是个只拿工资的人,还拿出自己将近一半的工资请了一个保安看护我的藏品。请了保安也不放心,每天回去要数一遍,几千件东西,数都要数半天。”

他思考了很久之后,决定再一次放弃,这次不是为了即将看到的财富,而是为了摆脱和回馈。他把2300件文物艺术品,捐赠给了博物馆。叶星生一直把绘画当做亲子,把藏品当做养子。那时,他想把养子还给亲生父亲——。

国家文物局对这批文物进行了评估:一级文物22件,二级文物43件,三级文物100件。因为大多是孤品、绝品,无法比较,没有对这批藏品进行价格方面的评估。自治区政府如此评价:叶星生先生在藏36年,所收藏品已自成体系,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文化及藏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并有力地证明了藏汉关系源远流长,尤其是大量的历代民俗藏品,填补了我区对外宣传与博览上的一个重要空白。

“叶星生民间艺术藏品馆”落成了。捐赠前一天,他难受得要命;而捐赠会上,他泪流满面。那天凌晨两点他就爬起来,看着装好藏品的40多个箱子,焚香祈祷。并给它们系上哈达。当武警将全部箱子抬上军车出发时,他追着送藏品的军车,跑了很远……

自从藏品捐献后,叶星生感到孤独、寂寞,他觉得自己离开了它们,什么都没有了。挣扎和矛盾、纠结和无奈在叶星生的心里缠绕着,挥之不去。

虽然觉得很难受,叶星生还是决定不再做收藏了,要结婚生子过正常人的生活。从捐赠大会出来,他邀请几个弟子去拉萨八廓街吃饭,告别过去的收藏生活。然而到了八廓街,叶星生像见到情人一样两眼放光,将请客的钱全部用在了买文物上,还搭上了积蓄。几个弟子帮他扛着新买的文物,拉着他,让他留点回去坐车的钱……

如今,叶星生已经成为藏文化收藏的代名词,他的收藏与市场无关,他不在乎价格的高低,只在意对于有多少价值。

长安回望绣成堆篇5

追溯德幼的剪纸园本课程构建,始于8年前园所的异地新建。全新的园部环境亟需理念的引领,在综合园所的地理环境、周边学校(社区)正在进行的文化建设后,德幼甄选了中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作为园部的办园特色,依托由园长为主持人的各级课题走“科研兴园”之路,旨在以剪纸为载体,启迪幼儿智慧,提升师生审美情趣,在幼儿心中根植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影响其未来发展的道路。8年的沉淀和堆垒,刷新了幼儿园管理的新篇章。剪纸特色办园理念下的德幼旨在“传承、创新、适宜、发展”中以“植根本土、家园共育、提升修葺、和谐发展”为办园目标,培养“善于赏析、善于构思、善于体验、善于表达”的幼儿。

一、遴选一个适宜的题材――绣球

平常所见到的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吉祥物,一般由彩绣做成。在中国古代的某些地方新娘花轿上系绣球,抛绣球选夫婿作为一种风俗,意图吉庆瑞祥。如何用剪纸这样一种平面造型的艺术来表现,在今日活动我们还是可以在孩子们的“绣球”作品中寻到民间吉祥物“绣球”中的元素。它一般由四个相同的图案上下、左右对称排列。利用小小一张纸进行多层次镂空造型,展开后得到的是一张平面镂空艺术作品。看似复杂,但利用折叠的方法就变得特别简单,利用折叠的方法剪去一刀能吸引孩子们进入剪纸这门艺术。所以今日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对孩子们做过多的经验铺垫,只是课前简单地帮助孩子回忆已有的折纸经验,如对边对折、对角对折。这对于有折纸经验的大班幼儿来说,并非难事。掌握了折叠的规律后,做到“百叠不错”,方能“万剪不乱”,更能够“一剪出百优,两剪显千创,三剪成万新,多剪变无穷”。

二、找准一个关键的支点――剪

站在高处俯瞰整个活动,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技艺灌输。更多的是孩子们跃跃欲试的踊跃尝试和孜孜不倦的探索。而催生这种良好的探索氛围的关键是教师找准了学习一至四剪的一个支点,即是通过“一剪”的变化促使幼儿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幼儿学习一剪时,教师通过出示简洁明了的图示帮助幼儿理清折叠的关键步骤,这一步做到了,即是“百叠不错”,而如何实现幼儿的创新一剪,教师通过个别幼儿尝试绘画不同于图示的阴影来制造截然不同的作品,以此激起幼儿尝试创新一剪,变化一剪作品。因为这一剪,孩子们发现了呈现作品的千差万别,激起了孩子们对后续二、三、四剪的持续兴趣。而教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呈现作品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绘画的不同之处。果不其然,三个孩子毛遂自荐,快速顺畅地完成了阴影的绘画,并争相表示通过操作进行作品的剪制和验证。而如此顺利的引导和开展只因教师清晰、明确地说明了一剪。

三、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索――适度放权

自主探索的理念渗透于活动的始终。也正是由于充分地放手让孩子自发想象、探索,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逐步高涨,探索的欲望随着内容的深入愈往纵深处。教师在基于孩子们一剪的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激发几名幼儿创新绘画剪二刀、三刀、四刀的内容,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定夺剪制的内容。从作品的数量来看,每位孩子均成功地完成剪制,感受到作品展开后的意想不到,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四、激发幼儿的持续兴趣――五剪、六剪

剪去的次数越多,展开的图案效果就越错综复杂,视觉冲击力更强。孩子们似乎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已经触摸到这一规律,所以当老师出示五剪、六剪作品时,孩子们的欢呼声情不自禁,没等老师宣布已经有孩子冲向课桌准备再次尝试,他们似乎也已经忘记了此时还没有午餐,求知的兴趣迫切、愿望良好。所以教师通过为幼儿准备后续活动的材料满足,这并不是有些时候教师刹那间想到信口承诺而实际没能兑现的“美丽谎言”。相信孩子们在持续的探索中不光可以完成五、六剪,甚至可以尝试更多绣球的其他变化(如:正方形上的绣球变化、九连环)。

综观整个活动,教师在幼儿安全使用剪刀、卫生习惯的培养(垃圾入纸篓、工具回位)等方面都处处留心,这是对幼儿参与剪纸活动习惯养成的严格要求,相信常此以往的一贯坚持,幼儿在习惯养成方面定会受益终身。

长安回望绣成堆篇6

一千多年前照在长安城的那轮明月,与如今的月亮没有多大的改变,清风也如此,一缕一缕过来,又一缕一缕走远。然而,物是人非,曾经繁花似锦的长安,却似烟尘飞散,去无影踪。

盛世的长安,大唐的长安。

如果可以,大唐长安是我最想穿越的地方。不知道是否受了唐诗的诱导,还是因了唐代红颜的影响,那时的杏花春雨、床前明月,甚至凄风苦雨、两地相思,都快乐得那么明媚,忧伤得那么纯粹。

总是在记忆中飘忽着盛唐的碎片,总是在梦里遇见大唐的一些事物。莫不是我曾在大唐生活过?或者,本来我就是长安城里一个罗衫布裙的青衣女子。

竟如此喜欢和钟情大唐。

春暖花开,长安的街道,太阳的味道正浓。我轻轻地走过来,花颜云鬓,黛眉轻挑,领子微微敞开,衣角处缀着细碎的玉石铃铛,眉心贴着状如三角梅的翠色花钿。对了,眉心贴花,突然想起一个故事。据说那是上官婉儿多看了张昌宗几眼,惹恼了武则天,一只玉簪扔到她的额头,留下了一个伤疤,聪明的婉儿就剪了个花瓣贴住,居然成了当时流行的妆扮。

是的,武则天的大唐,华贵的、奢靡的盛唐。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喝了酒,诗意满怀的武则天,下诏让百花一齐开放,貌似荒唐的做法,霸气十足的一代女皇,谁人敢敌?

比北京故宫大三倍的大明宫,美仑美奂,承载了多少盛衰兴亡。我一定驻足,凝望过这座辉煌的宫殿。宫顶最高处的金凤昂首而立,上触云霄,下视四垠,象征着武则天的绝世风采。

此刻的大唐,是女人的天下。是否因了武则天,唐代的女子才是强势的、开放的,个个都是铿锵玫瑰。除了武则天,还有韦后、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一双双纤纤素手,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何等豪迈!

而我,必定不是这类女子。

只是路过。

或许,我会选一个微风的日子,去长安郊外的终南山,踏过堆积着的秋叶,虽然不是锦口绣心,兰心蕙质般可人,但也作得一二句好诗,低吟浅唱。

或许坐着七宝香车,在青石板上辘辘地碾过,绚丽的流苏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发着金光,挑起珠帘,眼波流转中,突然与策马而来的书生相遇。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应是这样一位书生,科举及第,心花怒放,在春风扑面的长安城,惬意自得。路上邂逅,结一段姻缘,续一个佳话。

记得曾经写过一首诗,《如果我是唐朝的那个女子》

如果可以

我一定坐在唐朝的月光下

一纸素笺,两袖清风

淡淡地写一个人的名字

然后吟成一首诗

让优雅的古韵

次一次回响和呼唤

如果可以

我一定在大唐的三生石边

守着挂满枝头的誓言

你来与不来

我不管

只在你走过的路边,独自

享受花开的美丽

如果可以

我不上绣楼,不抛彩球

曾经流转的那一眼,注定了

生生世世的牵挂和眷恋

等你,等你唤一声小娘子

我心里的月光就跑出来

一路锦绣,满园春色

是的,这是大唐,我的长安。

长安回望绣成堆篇7

华清池亦名华清宫,位于西安城东,骊山北麓,距历史文化名城西安30公里,自古就是游览沐浴胜地,是全国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国务院公布华清宫遗址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依京城的地理位置,猗旎秀美的骊山风光,自然造化的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陕西建都的历代天子。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他们的行宫别苑。

围绕朝代的兴亡更替,华清池的盛衰变迁,文人墨客寻古觅幽,感叹咏怀,创作了>等无数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成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清池的悠久历史能够追溯到原始社会。早在六千年前的氏族社会,那里就有原始先民活动的足迹,他们是骊山温泉最早的利用者。西周末期周幽王就在今华清池所在地修建"骊宫";"千古一帝"秦始皇于此"砌石起宇"名曰"骊山汤";汉武帝时,在秦汤基础上进行修葺;北周武帝造"皇堂石井";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重加修饰,为美化环境而"列松柏数千株",以点缀温汤风景。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营建"汤泉宫",竣工以后太宗率文武百官临幸新宫,亲笔御书《温泉铭》,兵名石匠乐石制碑拓印以示群臣。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及经扩建,公元747年10月新宫落成,易名"华清宫"."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宫城倚山面渭,依骊山山势而筑,以朝元阁所在的西绣岭第三峰和温泉总源为轴线,以总源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展开,既合理地利用了温泉,又体现了皇宫严谨的布局。宫周筑罗城,修登山辇道和通往长安的复道,内置白官衙署和宫清腹地、卿府第。"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至此,华清池到达了它的历史鼎盛时期。

华清池是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感情罗曼史而著称的。"帝辇恒从十月来,羽骑云游应山绿",据记载,从公元745年至755年的每年10月,唐玄宗都要偕贵妃和亲信大臣来华清宫"避寒",直至翌年暮春才回到京师长安。其间处理朝政、商议国事、接见外使都要在那里进行,华清宫逐渐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渔阳辇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玄宗弃京师急携杨贵妃姐妹西逃,至此,华清宫由盛转衰。五代残唐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华清池失去了他的特殊地位。

长安回望绣成堆篇8

陕西省千阳刺绣是历代流传于民间的手工技艺,在民间美术中属于最基本、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在笔者看来,理清陕西省千阳县民间妇女刺绣的历史,或千阳县妇女在某个历史阶段或事件中的刺绣状况及作用等,并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本文通过对千阳民间刺绣艺术的研究,试图更好地理解千阳的历史和文化。

一、千阳民间刺绣渊源及千阳民间绣女

千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西陲,北靠甘肃省灵台县,南邻宝鸡陈仓区,东与麟游、风翔县毗邻,西同陇县接壤。面积960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 千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燕?场⑽骱喊У圬┫嗨局惫?眨?瞥??径涡闶凳烦魄а?ldquo;三贤”; 千阳文化遗迹可观,千阳境内出产的“鱼化石”、“?麋墨”和“骨质算筹”为全国之最;千阳民风淳朴,人民厚道豪爽,男人稳健能干,女人聪慧灵巧。民间艺人辈出,民间刺绣艺术闻名遐迩;在中国刺绣发展悠久的历史中,最早能追溯到到黄帝妻子嫘祖教民育蚕的故事。有关千阳民间刺绣的源头,《千阳县志》中并没有记载,虽然没有文字的记载,但一代代的后人都知道在他们前辈之前已经有刺绣这门活计了。

在千阳,刺绣对女孩子来说,这种劳作的训练是必需的,八、九岁的时候,她们可以给自己缝些踺子、沙包一类的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们的技艺也日渐成熟,做一个巧手姑娘便成为她们的自觉愿望。因此,在农家处处可见“母女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生动场面。渐渐的,女孩子们长成了大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她们的装束也不同以往。出嫁的这一天中,旧俗人家对媳妇讲究“针线茶饭”,这针线功夫还在饮食之前,所以女孩子们大多以自己给自己做嫁妆来显示是否“称职”。而这嫁妆中绝大多数是绣品,且都是手工绣品。比如,绣花鞋、绣花枕、仔细观察品味,这些绣品的内容都带有一定的寓意。在从少女到的这一转化阶段,婚期绣品上的图案尽管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上是“鱼儿闹莲”和“榴开百子”“凤凰戏牡丹”等,在千阳,这些纹样有其特定的寓意,鱼、石榴和莲、牡丹分别是男女生殖器官的象征,鱼莲相交隐喻着男女两性的性结合,其目的是繁衍后代。两大主题可归结为一个主旨:生命传承。

婚后,做母亲的生涯开始了。孩子还未出生,种种生活用品,如童枕头、童帽、童鞋以及婴儿被褥已经一应俱全。这些用品上绣的图案纹样,已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小孩子穿的、戴的、玩的东西上常常伴有“老虎”的形象,如虎头帽、虎头鞋、虎形图案等,以老虎为主题的这些用品、饰品。表达了大人们对下一代的论文联盟某种希望和寄托,蕴含着新的寓意。即希望孩子长得虎头虎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十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普通的千阳乡村女性在经历了出生、少女、婚嫁直至成为一个母亲几个阶段后,一般正常情况下,她的人生历程基本已经定型了。作为妻子、母亲,她依然会在家里门外默默劳作,生生不息,直至度完自己平凡的一生。当然,她也依然会手工不辍,一针一线,绣绘出一件又一件令人回味不已的温暖画面。她们拿起剪刀是就能剜花,拿起针线是便可绣花。千阳的乡村妇女就是这样,她们从小就围着奶奶学剪窗花,学绣花,几十年一剪到老,一绣到老,练就了深厚的民间艺术造型功底,保持了刺绣艺术在自然状态下的源远流长。

二、千阳刺绣与当地民俗

任何一种民间刺绣的风格与特色,主要由地理环境及民俗所决定。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养育着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群依靠不同的劳动方式生存,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千阳民间刺绣就是其中之一,从整体造型、构图到细微的绣法针法无不深深地打上生态环境的烙印。气候、山水、植被之色是民间刺绣最原初、最基本的文化底色,民间刺绣中的民俗因素是在浓重的自然生态环境底色上不断地反复地堆砌、沉积以后,经过千千万万的民间刺绣妇女重新感知、选择、组合、构思的结果。千阳民间刺绣是千阳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因而刺绣在婚嫁、丧葬、庙会等等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年节习俗上的应用

千阳人非常重视年节,年节与庙会绣品,承载着地域群体共同的民俗信仰,具有较强的展示性。其时的民间刺绣,在男女老少辞旧迎新的装饰上尽显风采,唱大戏、耍社火是千阳人民逢年过节有趣的活动,表演者的服装上自然也少不了刺绣的装饰点缀。同时在门帘、窗帘、被单、枕顶、烟袋、布玩具等家庭布置与日用品上,刺绣随处可见,美不胜收。

(二)婚寿丧习俗上的应用

千阳民间刺绣与人生结合最密切者,莫过于应用在生、婚、寿、葬等人生礼仪中的绣品。嫁娶婚俗仍保留过去的定亲、迎亲、闹洞房等习俗。婚俗在民间是人生大礼。婚俗绣品花样十分丰富。绣品在乡村生活中往往也成为青年男女表达情意的信物。新娘会在新郎的陪伴下问候男方的长辈亲戚朋友,并呈上自己的见面礼,而这见面礼就是新娘婚前绣好的各式绣品。送给长辈的见面礼以烟袋、鞋垫居多;最好玩的是送给小姑子的“双头鸡”、“布娃娃”、“回头鹿”,造型奇特,具有很高的观赏性。按照传统“五福”的观念,长寿排在第一,以代表青春永驻,延年益寿的寿俗品行为主。主要绣品有老婆婆头上戴的勒勒,耳朵上戴的耳套,衣服上挂的“寿桃”;老汉戴的瓜壳帽。

丧俗的讲究也很多,传统气息颇为浓郁。关于葬俗绣品,以寿礼中的服饰、卧具为主,人死后所穿的“寿衣”,完全没有实用的和观赏的意义,甚至礼仪上的意义也不占主要位置,它只是做为“亡灵”消费生活的延续,这纯属信仰的需要。它们虽仅用作陪葬,却依然充满想象力,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为丧俗而作的民间刺绣作品中,有逝者头上枕的绣有石榴、牡丹代表多子多富贵的枕头,脚穿绣着喻地喻水的莲花“老鞋”,它与“老枕”如天地上下相对,是逝者灵魂通天通地,灵魂不死,生命永生。

三、千阳刺绣在民间的分类

千阳刺绣从象征表意方面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延长所用形象的自然属性 。千阳民间刺绣艺术常以内涵丰富的动、植物如莲、石榴、牡丹等图形形象,打破时空的限制,将不同时间、地点、季节的场景铺绘在一起,通过精心的搭配,构成和谐而美好的画面,巧妙的表达诸如“石榴坐牡丹”、“蛇盘兔”、“鱼戏莲”、“鸳鸯戏水”、“蝶恋花”等保护生命、种族繁衍一些富有内蕴的主题,这类图案在枕头顶子、鞋垫中经常可以见到。

第二种——利用谐音取意。勤劳质朴的千阳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还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吉祥寓意特征的纹样,将生活常见的事物:“蝙蝠”,“蝠”

转贴于论文联盟

谐音“福”寓意幸福、纳福等,“蒜”谐音“算”寓意会算账、聪明等等,“羊”谐音“祥” 寓意祥和、吉祥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千阳很受人们欢迎的刺绣图案:“五蝠(福)奔寿”、“三羊(祥)开泰”、等,寓意十分深刻。还有“鹿鹤同春” 、“喜上梅梢” “吉庆有余” 等。

第三种——“图像造型符号”。抽象符号的样式常见的有象征一阴一阳,天地相合的“十”、象征繁衍不息的“?d”、 “如意盘肠”、六角形图、云勾子等,在千阳这类符号大都是老人们严格地传给女子们的。这些看似自由的手工艺品,当其触及生命和爱情时,善绣的女子们始终是一丝不苟的。

千阳民间刺绣纹样主题非常注重文化内涵,充分运用汉民族语言、文字与图像同源、相同、相融的特性,通过寓意象征性的图画语言或图画文字构成画面,表达对吉祥美满生活的向往。而其构图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幅画面常常是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其更加丰富,变化生动。

(二)形式分类

1.刺绣生活用品

主要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头帽子,五毒马甲、肚兜、绣花鞋、鞋垫、门帘、被罩、坐垫等等。

2.刺绣玩具

是长辈给孩子做的一些玩具,(千阳话又叫“布耍活”)如:浓眉大眼阔嘴的布老虎、肥头大耳的猪枕头、聪明滑稽的双头小毛驴、单头驴、布狮子等。

3.刺绣装饰品

此类绣品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用来装饰、点缀用,如:蝴蝶串、鱼串、福禄寿喜串、喜字串、熊猫串;虎头壁挂、乐乐狮、对对狮、五福捧寿、吉庆有余、喜上梅梢等。

四、千阳民间刺绣的色彩

(一)色彩与绣花儿婆姨的性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环境对人的性格塑造起着极大的作用。千阳民间刺绣有着色彩热烈、明快、粗犷、质朴的风格,千阳乡村的绣花儿婆姨亦是如此,火辣辣,充满热情,奔放直朴的性格极易感染人。千阳民间刺绣的质朴,首先来自于生活的质朴,来自于千阳妇女性格的质朴。这质朴、幽默、粗犷的性格反映在民间刺绣里,就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她们绣花儿不需要太多的顾忌,生活中有啥绣啥,脑海里有啥绣啥,自己想绣就绣。

(二)色彩与千阳民俗

千阳民间艺术的用色不是单一的夸张与抽象,支撑于其后的是坚厚的传统信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尤其是节令民俗、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刺绣色彩的运用。年节及婚嫁喜事的“福”“寿”“喜”字象征吉利喜庆、鲜艳明亮的色彩,尤其是红色的大量使用,与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密切相关。几乎每件绣品都有红色的一面。而在丧事中,千阳人常把它与婚事统称为“红白喜事”,即丧葬白事也是喜事,因此在缝制寿衣时,里料全为大红色,包括寿鞋在内。

并线方法的应用,是千阳妇女常用的一种配色方法,乡村妇女门对这种方法的应用不是再现自然色彩,而是突破了色彩原理和时空观念。这是审美与五色观念结合的产物,这种色彩浓艳而和谐,依据自然又超脱自然,这种色彩的大量应用充分体现出千阳人的单纯、率真的性格,热烈奔放的情感。例如千阳县南寨镇闫家村八十多岁的民间刺绣艺术家李爱姐在绣制其枕顶花中的应用,为表现鱼鳞的纹理,茎叶的扑朔迷离,作者将紫红色与蓝色分别各劈一半,再将两色合搓成一根新的双色线,这样以来,只用简单的平针就能表现出游鱼的波光粼粼的鱼鳞。

上一篇:分式方程的解法范文 下一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