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朗的秘密:藏东南生物多样性考察记

时间:2022-06-22 10:12:59

鲁朗的秘密:藏东南生物多样性考察记

在林芝的鲁朗地區,有着藏东南最好的原始森林。这片自然秘境广泛分布着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昆虫、鸟兽,还有世代栖息于此的工布藏族

从拉萨沿318国道一路往东至林芝地區,沿途是低矮灌丛、高山草甸到蓊郁森林的景致变换。植被愈丰,空气渐润。不时有骑行川藏线的驴友和运送物资的卡车经过。

翻过海拔5012米的米拉山口,便是林芝地界。尼洋河从山口发源,绵延309公里汇入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水汽通道效应在米拉山已是强弩之末,雨水大部分降到了米拉山以东,造就了藏东南的林涛花海。

据统计,藏东一林芝地區林地面积达374万公顷,森林面积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6.09%,是我国第三大林區,也是我国保护最完整的原始森林之一。

在林芝的鲁朗地區,有着藏东南最好的原始森林。这片自然秘境广泛分布着青藏高原特有的植物、昆虫、鸟兽,还有世代栖,息于此的工布藏族(工布是林芝地區的古称)。

2012年7月,一项针对鲁朗地區生物多样性的科学考察展开。来自“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的生态摄影师和公益机构“生物影像调查(TBIS)”的科考人员历时半个多月,从海拔4500米的德木拉山口行至海拔3000多米的东久沟,徒步穿越考察了鲁朗五寨花海,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了鲁朗特有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范围、生态习性,以及这块土地上的人类生活。

“希望此次拍摄和考察能给当地保护區、林业局一些有益的建议,更希望通过这种视觉化方式把鲜活的自然之美展现给公众。”此次科考队队长、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负责人徐健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杨永平看来,过去,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多停留在科学家和政府层面,缺乏生动的表述,而这次科考以影像记录的形式让科学走出象牙塔,使大众可以感受到科学家的研究之美,有利于生态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

植物:“侠女”绿绒蒿及其他

“乱抹鎏黄染对山,孤芳桀骜扯裙蓝,杜鹃碎梦限风寒。急雨常聆新叶语,垂虹喜妒彩花妍,流云奇色舞阑珊。”

这阙暗含塔黄、绿绒蒿、高山杜鹃等高原植物名称的《浣溪沙?到鲁朗拜峰台》,是生态摄影师王辰的即兴之作。从海拔4500米的德木拉山口拜峰台一路下行至海拔3500米的鲁朗花海,适应不同海拔生长的各种奇异植物让这位痴迷传统文化的植物学硕士诗兴大发。

这一路,几乎涵盖了北半球的所有气候带和植被类型,是高山生态研究的典型山區。海拔梯度的剧烈变化提供了藏东南生物多样性的完整序列,因此成为此次鲁朗科考的主要路线之一。

拜峰台是高山草甸地带,空气稀薄,终年气温寒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通道效应使大片水汽一波波向山口涌来。云雾飘渺中三座白塔矗立,经幡翻飞,这是藏族在高山垭口处祭祀神灵的传统。低矮处则是灰背杜鹃的海洋,紫色的小花若隐若现。

王辰一眼便在碎石和灌丛间发现一株傲然挺立的蓝色花朵——似多刺绿绒蒿,是林芝地區的特有物种。

这种绿绒蒿往往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蓝色的丝绸质地的花瓣挂满雨滴,身披褐色的小刺。在王辰眼中,这正是金庸小说里“青衫磊落险峰行”的侠女。

“藏地相传有绿绒蒿生长之地,流出的水清澈圣洁,喝了能医病。”王辰说。

垭口处高山草甸两侧的山坡是流石的汇聚。大块岩石被风霜雨雪侵蚀成碎块,石块从陡峭的山体滑落,形成流石滩。灰色的碎石堆中玉树临风般挺立着数十株亮黄色塔形植物,多有一人多高,基部叶片很大,向上渐小。这就是分布在藏东南的高山植物一塔黄,其醒目的外形是为满足高海拔地带吸引昆虫传粉之需。

“塔黄因为形态独特,在当地被称为‘山神的礼物’,即便要食用它时,(人们)也会留下柱头部分。”王辰边说边用相机记录拍下周边环境和塔黄的植株细节。

沿着遍布落石和倒木的小道继续下行,海拔4000米处出现一大片高山杜鹃灌丛,拳头大小的淡粉色花朵在雨中顾盼生姿,面积和密集程度之大让王辰惊叹不已。

海拔3800米附近则是林芝云杉和冷杉的海洋。

海拔陡降500米,来到接近山脚处的鲁朗花海。这里曾是一片森林,由于人类上百年来的放牧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片开阔的林间亚高山草甸。

盛夏时节的鲁朗百花盛开,黄色的杂色钟报春垂着铃铛般的脑袋,覆盖了大片草甸。紫色的金脉鸢尾也成群地生长,还有散落在草地中的马先蒿、金丝桃等花儿作为点缀。

“与雅鲁藏布大峡谷各种物种基因的交流汇集不同,各个物种在鲁朗变得很稳定,典型物种变成了优势种群,形成了大片的植物群落。”王辰说。这种植物群落构成的景观为以后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契机。

本次科考共拍摄了200多种高等植物。高原四大花卉之中的三种:报春花、杜鹃花、绿绒蒿均被记录。

拍鸟:相机就是我们的枪

为了更方便地记录山地垂直带的动植物,科考队在海拔4500米的拜峰台扎营,夜宿于此。

垭口受水汽通道影响,气候变化极快,一场倏忽而至的地形雨让队员们纷纷躲进帐篷,吃起牦牛肉和土豆炒制的路餐,却迟迟未见鸟类摄影师郭亮归队。

毕业于北大生物系的郭亮是IBE的核心成员,师从著名动物学家、大熊猫研究专家潘文石。保护區的鸟类是他的拍摄主题。

科考队员们戏称郭亮为“特种兵”,因为他总是身着迷彩服,背着600ram的“大炮筒’迷彩镜头,在清晨或傍晚出去“打鸟”,他那本枕边书《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已被翻得破烂。

雨停之时,众人才见郭亮满身挂着水珠走进帐篷,难掩脸上的兴奋:“终于拍到了黑胸歌鸲!”

黑胸歌鸲是分布于东南部的一种高山鸟类,夏季栖于亚高山林至林线以上的灌丛和矮树丛。因为其上体全灰,眉纹白,腹部雪白,被称为“乌云盖雪”。此鸟喉部还有一抹宝石红,叫声婉转,优雅可爱。

“7月是鸟类育雏的季节,黑胸歌鸲习惯把巢筑在垭口处的灌丛下。”郭亮说,他用望远镜确定了它的活动范围后,便在十多米外静静蹲守。

上一篇:管不住的食用油价格,应管住的调和油市场规范 下一篇:“中国特色”的体育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