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住的食用油价格,应管住的调和油市场规范

时间:2022-09-13 08:07:39

管不住的食用油价格,应管住的调和油市场规范

面对依然看涨的食用油价格,身负国家宏观调控重责的发改委,首先想到的依然只有“约谈”。

据记者从油脂行业内部知情人士了解到的消息,7月下旬国家发改委约谈了金龙鱼、福临门等知名食用油巨头,传递的主要信息就是“不要涨价”。

公开资料显示,自7月初开始,占据我国食用油终端消费市场最大份额的油脂企业益海嘉里旗下金龙鱼花生油提价8%,另一食用油巨头中粮旗下福临门也迅速跟进,长期主打花生油的另一油企鲁花更是提价高达15%。

作为我国食用油市场新兵,中储粮旗下金鼎品牌高层也向记者证实,金鼎也曾“得到有关部门关心”,询问过企业关于食用油价格波动的态度,并表示中储粮金鼎近期没有调价计划,并将于近期推出调和油以促进多品类协调发展。

约谈效果有限,下半年大豆油价格仍将看涨

事实上,这已不是国家发改委的首次“约谈”。据此前媒体公开报道,出于稳定居民消费价格,避免诱导CPI大幅波动的考虑,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曾约谈几家主要的食用油企业。资料显示,当初金龙鱼、福临门等两家国内主流食用油企业相应提高小包装花生油、菜籽油价格,涨幅约在8%左右。

“约谈或许在短期内有用。”中华粮网信息部副部长、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郭清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美国干旱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今年下半年大豆价格仍将看涨,目前尚仅限于花生油的涨价幅度极有可能波及到大豆油身上。多位从业人员、食品行业投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给出了类似预期。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食用油行业,花生油属较为高端的小油种,占据食用油终端消费市场约10%份额。相比之下,大豆油属于大众油品,约占国内食用油消费量的一半,其价格的上涨预期将有可能传导到整个食用油行业。

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高层也对此坦承,对于此轮大豆油原料价格上涨预期,“已经感受到了明显的成本压力”。考虑到食用油价格上升会给大众消费者带来一定的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会利用上游的资源和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延缓价格上调。

位于深圳的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达对今年下半年我国食用油行业仍然存在涨价压力的担忧。据周思然分析,一方面,我国加工食用油所需要的农产品大都要大量从国外进口,在各地发生自然灾害致作物减产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上涨将直接传导到食用油价格上来;另外,在劳工等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加工企业经常出现亏损的情况,因此存在很大的涨价压力。

调和油市场呼唤国标出台

针对中储粮金鼎打算进军调和油市场以抢占更大市场份额的打算,业内多位研究人士也表达了对我国当前调和油市场乱象的担心。

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2011年我国调和油市场消费量已经占小包装油消费总量的30%以上,终端市场上存在的调和油品种不下二十余种。郭清保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对此表示出极大的担忧,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这些调和油尽管都在名称上突出其最昂贵和最看重的油品,也会标注产品配料,但却看不到调和油所含各种油料的具体含量和配比。

据此前媒体披露,当前100元的大豆油,除去生产、包装和销售成本,只能赚3元钱,即3%的盈利。而100元的以大豆为基础油的调和油,盈利可以达到6元,即盈利6%,是纯大豆油盈利的两倍。

郭清保认为,这释放给食用油行业的信号是,调和油生产企业往往仅将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价格高的油品放很少比例,用价格低的油品作主要成分,却将调和油以前者来命名。

不仅于此,由于消费者缺乏对调和油各种油品构成比例的了解,导致长期误食,给身体营养均衡带来严重影响。

今年7月9日,在卫生部召开的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会就曾透露,我国80%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WHO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三高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其中食用油各成分的不恰当摄入,是促成此类健康问题的重要幕后黑手之一。

资料显示,在人体必需脂肪酸中,我国居民亚油酸食用过量,呈现亚油酸过食综合征;同时,我国居民亚麻酸摄入不足,比例失衡,影响婴儿智力发育,导致肥胖、免疫力低下、亚健康等。

目前,大豆油、花生油等8种食用油品类的“新国标”早已实施了数年,有效规范了市场竞争,促进了行业的健康、透明发展。而我国却始终没有一种调和油标准来规范市场行为,仅仅依靠企业自行去监管机构进行备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据了解,《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制定工作,并形成过征求意见稿。2007年,在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上,形成了《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送审稿》,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但四年过去迄今未见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的庐山真面目。

上一篇:英国人为什么总爱自称“Team GB” 下一篇:鲁朗的秘密:藏东南生物多样性考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