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很难,但还要飞跃

时间:2022-06-22 09:25:45

记者:陶所长,您好。很高兴借全国干茧公证检验研讨会之机采访您。首先请您谈谈如何看待云南纤检所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

陶然:好的。就目前来说,云南纤检所在全国纤检范围内还依然是小所。但就自身的发展,可以说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到2000年;第二阶段是2000年到现在。任何一个工作或者说一项事业的飞跃,都是有条件的。云南省纤维资源和纺织资源比较匮乏,要使工作有大的发展,或称之为飞跃,必须具备客观和主观条件。所以,我觉得谈不上有什么可供别人学习的独特经验,只是能够在客观条件具备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本来可以做到、或者说把通过积极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好。

记者:能否具体谈下您所说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陶然:比如,在我们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客观条件主要是1998年时的服装强制性标准GB 5296.4―1998的实施。而在此之前,由于没有这个标准,市场上有问题的服装很多。所以在这个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后,我们就可以有很大的工作空间和发展空间。而主观条件是,当时我所的老班子和全体干部长期以来培养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想做事,想做好事。这样就形成了主客观的统一。当时的市场环境比较有利于我们开展工作,因为标准刚开始实施,对照标准,不合格产品一抓一大把,所以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可作为的空间。所以,当时在纺织品质量抽查及检测方面,我们好像是走在了全国的前面。

记者:按照这样的客观和主观条件,贵所的工作后来出现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

陶然:客观条件是会变的。大约在2000年后,也就是我说的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那时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纺织品逐渐开始了产地检验。这样就带来后端质量抽查及监督业务量的弱化,使我们的业务量明显减少。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工作思路。具体说,就是要从过去依靠服装监督抽查这个单打独斗的做法,转变到全面履行职能,谋求全面发展壮大的思路上来。那么如何在新的条件下实现新的飞跃呢?主要有三点:

一是积极争取中纤局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争取参加国家储备棉的公检工作。这方面是取得了成效的,我们多次向中纤局表达我们的请战意愿,并争取到了中纤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07年我们派人去山东,首次参加了国储棉出库检验。2008年,我们又在新疆参加了棉花公检。正是通过这两年的锻炼队伍,取得了经验,才敢下决心建立实验室。2009年,我们在新疆乌苏建立联合实验室。我们的这一积极参与棉花公检的做法,省技术监督局的主管领导评价我们是“终于摸到了工作的主思路”。

二是适应客观条件的变化,继续争取省里领导的支持,并积极协调省里有关部门,为服装抽查扩大业务空间。就标准来说,此时,陆续有了甲醛含量、偶氮等标准。于是,我们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花了70多万元购买了气质联用仪器,以满足服装检测的需求。这在西部地区的纤检机构来说,是比较早的。

三是在干茧、生丝方面,我们看到了云南的茧丝在发展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于是顺应这个发展,立足于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积极与云南茧丝办协调,克服很多困难,建立了干茧公检实验室。

记者:就云南纤检工作来说,资源匮乏与工作飞跃是一个矛盾体,您是如何理解和对待的?

陶然:的确,纤维资源相对匮乏是我们实现工作飞跃的最大困难,但这只是客观上的,就主观来说,这个困难也有其积极意义。比如,正是这个困难给予我们云南纤检人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因为你不开拓进取,你就没有事情可做,你就无法获得发展。举例来说,在我好像是当纤检科长的时候,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之前,有一个画面曾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当时我们和计量院在一个大院里,我们的工作很闲,而他们很忙。我们可以从窗口看见他们那边油罐车排着队等着检验。一边是我们闲着没事,一边是排着长队的油罐车,而我们就一辆一辆地数着人家的油罐车。这给我们的刺激很大,同样对我们的激励也很大,而开拓进取意识就是这样被激发和培养出来了。你不开拓进取吗?那就只能看着人家忙,看着人家的事业发展,而你就数人家的油罐车。

记者:您的谈话使我想起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经验,这样理解对吗?

陶然:其实我表述的意思就是小所不能自甘小所,那样就会越来越小。作为我们所在省局里一直是小所,在全国纤检机构中,也是小所,但我始终把我们的工作重点向领导汇报。我们依靠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和愿意接受战斗的队伍,于是,我们就愿意主动请战。而我们的主动请战,也确实得到了两个上级的支持和帮助,就是中纤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使我们“不甘小所”的精神得到了释放和发扬。比如,从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来看,监督抽查正在逐步扩展到服装、生活用纸、土工合成材料、干茧、生丝及絮用纤维制品等诸多方面了。我的体会就是,只有你自己想做、肯做,领导才有可能让你做、让你做得更多。

记者:从工作全局看,您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陶然:最大的困难还是队伍和人才的问题。由于编制限制,我们进人很难,从1989年以来,我们就没怎么进人。这样就会带来人员老化的问题,我们的平均年龄是40多岁。纤检事业是需要不断学习的,更不要说,我们的技术资源基础也很薄弱。面对新知识,新的工作要求,如何使我们的队伍跟上步伐,这是个最难的事情,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近两年在省局支持下,我们开始迈出了聘用人员的步子,虽然还有许多困难,但毕竟是要前进的。

记者:能否简单说下您的个人经历?

陶然:哈哈,可以的。我的家在四川西昌梁山州,我是1982年考入现在的东华大学,专业是纺织材料。1986年毕业,分配到成都纺织学校当老师,1989年底调到云南纤检所工作。当时所里两个业务室和一个办公室,业务比较单一,常年以闲为主。我调到云南工作的主要原因是我爱人在昆明理工大学工作,由于她属于定向专业,所以只能我调过来。所以,直到现在所里的同志还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为了爱情来到昆明的。从检验员到科长,最后在2001年直接从科长提升为副所长并主持工作,2003年担任所长。

记者:祝您的爱情、家庭和事业都如美丽的昆明一样温暖永恒。

陶然:谢谢!

上一篇:在中国纤维检验局恢复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 下一篇:陕西省纤维检验局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