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信托发展的瓶颈

时间:2022-06-22 09:25:02

制约我国信托发展的瓶颈

摘要:当前我国仍存在着众多制约信托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特别是我国信托税制、信托监管和信托人才问题更为突出。

关键词:信托税制;信托监管;信托人才

一年前,中国信托业协会在京成立,这有助于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防范与化解信托业风险、促进信托业的良性发展。2007年初,中国银监会修订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监管规章,将从政策上引领信托业从一个崭新的起点,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之路。

回首1919年信托业在中国萌生和1979年重新崛起,我们不禁惊叹信托在各种制度环境下的旺盛生命力。但是,追忆28年来中国信托业的五次清理整顿和其间的种种变故,我们也为信托业的命运多舛而感慨。长期以来,信托业步履维艰,但信托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在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既有决策管理层面的,也有业务经营层面的。毫不讳言,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外强中干”,其制度基础异常脆弱――急功近利的行业定位,缺乏信誉的市场环境,实力悬殊的同业竞争,刚刚起步的法制建设,摇摆不定的发展走向,近乎空白的理论研究,等等。因此,小修小补的改良已无法根治信托业的痼疾,唯有彻头彻尾的改革方能使信托业获得新生,真正走出治乱循环的怪圈。新办法的颁布和信托业协会的成立,无疑为我国信托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仍存在着众多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瓶颈因素,本文仅就当前信托税制、信托监管和信托人才对我国信托业的制约进行探讨。

一、关于信托税制

(一)存在问题

目前,除了证券投资基金有特别的税收政策以外,我国的信托活动基本上是按照一般经济活动的税法规定来适用的。这大大增加了信托的运作成本,给信托当事人带来了很大负担。信托税制的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信托机构和信托业务发展的脚步,并成为监管层和信托业界无可回避的共同难题。当前由税法驱动的民事信托还未成为主流,税收优惠对公益信托的支持也明显不够。实际上,现行税法并未对信托财产移转的特殊性给予回应,现有的“一法两规”也没有把税收纳入调整范围,信托制度与税收制度之间的隔阂严重地阻碍了信托税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笔者建议

首先,应明确一个稳定的信托税收目标(保持中性、抑制或鼓励),并坚持税负公平、实际获益者纳税、公益信托优惠、前瞻性和便于征管的信托税制基本原则。其次,应完善信托财产的评估体系,以避免重复征税为主要出发点构建信托税制框架,并且要做到避免重复征税与尊重现行税制两相兼顾。再次,应优先考虑资金信托活动的税法适用,调整证券投资基金的短期税收政策,依照明确的标准对公益信托给予税收优惠。最后,提高信托税制的立法级次,确保稳定性和系统性,从降低守法成本的角度不断提高立法水平。

(三)信托税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个机关(尤其是税务部门和信托监管部门)通力合作,从信托的设立、存续和终止等各个环节人手,权衡相关主体的利益需求,逐步确立适合我国本土特点的信托税收规则。信托税制还要符合国际惯例,按照避免重复征税和受益人负担(谁受益、谁纳税)的原则,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最大限度地降低与现行税制框架的摩擦,运用税收杠杆力促信托事业发展。

二、关于信托监管

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信托监管部门,目前由银监会的非银部履行信托监管职责,因此信托监管的总体水平与银行、证券、保险监管存在较大差距。当前信托监管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银监会与证监会需要进一步统一监管政策;二是要改变以监管银行的方式监管信托公司。虽说信托监管也以防范金融风险为核心,但主要应围绕信托合同的设立与执行来指导和监督信托机构依法开展信托业务。由于其他金融机构广泛涉足信托业务,而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同一金融消费者的同一消费行为往往采取不同的政策,因此信托监管中时常出现“政出多门”、“相互打架”的情形。当前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统一监管对统一信托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信托监管应以受托人义务为中心,强化信息监控,以监管促进自由竞争,并激励持续的自觉创新。在我国金融体制不断健全和成熟的大背景下。信托监管部门也应转变监管思维、加强制度建设、降低政策风险、提高导向功能,针对信托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法采取宽严适度的监管措施,为建立有序的信托市场和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发挥指引作用。我们相信,在明确监管定位、增加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交流、提高依法监管水平的前提下,“以监管促发展”的信托监管模式必定会逐渐成形。

三、关于信托人才

目前我国信托机构的人员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与开展信托业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影响,信托从业人员的经营意识和理财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的变化,信托公司的用人体制和收人分配制度改革也不到位,经营方式相对粗放。笔者认为,信托业的劣势源自人才的劣势,专业人才的短缺和流失已成为制约信托业发展的瓶颈,要想振兴信托业首先必须夯实人才基础。要推动信托业的进一步发展,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就急需培育信托人才。信托发达国家或地区大多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托人才教育、考试、认证、培训、选拔、管理等各项制度,人才储备雄厚,而我国信托从业人员的整体数量和质量与现有的业务需求和人们的期望值之间均形成较大反差,制度建设和储备机制近乎空白。因此,信托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任务还异常艰巨。

对于信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和信托后备人才严重缺乏,我认为主要有九个方面的原因:1 信托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专业研究力量较薄弱,近十年来基本上没有实质性进展。2 科研院所中信托(或信托法)的专业教育长期缺位,凤毛麟角的信托(或信托法)课程尚处于起步阶段。3 信托从业人员在从事信托工作前大多不具备信托专业理论,甚至根本不知道信托为何物。4 信托从业人员即便在从事信托工作后开始弥补信托知识,却难以使信托理论系统化和全面化。5 相当一部分信托从业人员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处于信托理论和信托经验的双重空白状态,而重新积累却需要较长的周期。6 由于信托业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信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与其他金融同业相比还有差距,加之信托业的创新受到较大限制,致使优秀的信托人才不断流失。7 由于缺乏专业的信托培训机构,通畅的信托培训机制难以建立,信托从业人员的再教育面临诸多困难。8 社会大众对信托的陌生和信托业面临的信任危机,极大地影响了信托职业的吸引力,也使潜在的信

托人才急剧减少。9 由于信托的考试、认证和执业制度尚未建立,无法形成顺畅的信托人才再生和储备机制。

信托的专业性强、横跨学科多,需要知识结构全面、能力素质复合的高级专业人才。一方面,信托机构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的合作,不断提高信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既包括信托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方面的素质,也包括诚信经营等信托观念方面的素质。相关部门(包括行业协会)应尽快推行信托专业人员的考试制度、“证照制度”等,并加紧出台《信托从业人员行业操守规则》等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信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提高其他专业人士的信托素养,如信托监管部门、税务部门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律师、会计师,等等。另外,还应加强信托人才的国际交流,吸收更多的国外信托人才充实现有的信托队伍,从理论和经验两方面发挥带动作用。信托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系统性工程,应该遵循市场需求带动人才需求的基本规律,重视科研院所在培养和培训信托人才方面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以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感召更多的德才之士投身信托事业。但愿精良的信托人才队伍能够成为我国信托业振兴的助推器,促进信托制度在东方古国扎根成长并不断壮大。

由于信托所有权与利益相分离的独特的法律构造,即独到的财产隔离功能,因此在运作上极富弹性且深具社会及经济优化功能。在英美法系国家,信托已成为财产管理的主流方式并被广泛利用。信托运用的领域尤其是信托的商事运用十分广泛。从传统的家庭财产、各种闲散资金和公益基金,到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集合投资与投资基金,都需要利用信托的原理。国外信托业经过100多年的纵深发展,已在财产管理、资金融通、投资理财和社会公益等多方面具备了突出的优势与功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然而信托业在我国的发展却历经坎坷,究其根源,仍旧是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法律不健全和信誉严重缺失是制约我国发展信托制度和普及信托观念的系统。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日趋发达,国民理财的需求与人们对信托的认识将会同步增长,尤其在信托理论和立法的不断推动下,信托的独特价值和巨大潜力必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接受。

上一篇:健全我国社会征信体系问题探讨 下一篇: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