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之歌(一):一声惊叹

时间:2022-06-22 05:31:54

手机之歌(一):一声惊叹

读者朋友,我是小e,很高兴又与各位相聚在甘本祓老师的《硅谷新视野》栏目!在这里,甘老师要与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手机之歌》。甘老师是微波技术专家,而手机都是工作在微波波段,所以,甘老师是用对专业的热恋之心来“唱”这首“歌”的,下面请仔细聆听吧!

往事耐回味

五月鲜花遍天涯,蓝色星球传神话。

回首手机颠覆路,笃信世间有奇葩。

手机,真是我们星球上的一株奇葩!不要说大众,就连我这个本专业的老头,每当想起它所带来的颠覆,都会发出一声惊叹!几乎可以说在科技史上,迄今还找不到第二种个人用的科技产品能与之比拟!

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对中国人、美国人还是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回味的年代。那时,中国唱响了“春天的故事”,美国掀起了“硅谷热”,全世界都在热议托夫勒(Alvin Toffler)的名著《第三次浪潮》,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也正是在那个年代诞生。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台海分割、朝鲜战争和“”。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已经在攻克公众移动通信电台甚至手机时,中国民间还处于将“电台”等同“特务”并谈之色变的畸形状态。除了军用和少量专用电台之外,公众无线通信还是一片空白,甚至可以说处于一种“饥渴”状态。

拜《春天的故事》中歌颂的那位老人所赐,改革开放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我国的移动通信也迎来了无限美好的春天。中国开始与世界接轨了,中国的通信专业人员也开始有机会走出去,看看人家的先进技术。而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出访专家中的一员。80年代初,我走访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无线通信企业。所到之处,许多当地的企业人士都对我说:“你是我们接待的第一位中国大陆客人。”这让我既兴奋又有压力。为了不虚此行,回国后我曾经写了不少“西游记”,与读者分享我的一些见闻和感想。仅在《知识就是力量》上就发表过十几篇,如《谁是电波报春人》、《青春的事业》(分4期连载)、《电子的挑战》(分4期连载)、《旅日科普随笔》(分3期连载)等。不过,这些都是从大的方面综述,而对移动电话(手机)并未多着笔墨。这是因为当时公众移动通信刚刚起步,而读者(除极少数专业人员外)φ庵纸樯堋坝爰何薰亍钡淖ㄒ瞪璞傅奈恼拢也会看之无味。但如今就不同了,人们对手机是那么熟悉和偏爱,因而对有关它的那些事儿,特别是年代久远、鲜为人知的故事定会充满兴趣。所以,这也唤起了我回忆的热情。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这里,我愿讲一点亲身经历的尘封往事与大家分享。虽不算“新闻”,但一定是“独家报道”。

英伦觅新

1982年4月,我去英国出差。在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官魏德明(Scott Wightman)、马可尼公司中国地区总经理贝茨(C. R. Bates)和英国石油公司(BP)的协助安排下,我考察了马可尼、普莱赛、雷卡尔等多家电讯公司,参观了英国石油公司在苏格兰的北海油田无线通信系统,并去伯明翰出席了国际通信会议。

马可尼公司就是那位西方公认的无线电发明人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于1897年亲手创建的、全球第一家无线通信企业。普莱赛公司也是1917年成立的老牌电信公司。它们都是对英国国防电子和军事通信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百年企业。马可尼公司的人告诉我,英军的第一批无线电台就是他们造的;而普莱赛的陪同人员则骄傲地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在泰晤士河下面的隧道中为英军生产无线电台。

雷卡尔公司则是后起之秀,于1950年成立。它不仅有出色的军用电台,而且在公众移动通信上也颇有建树。1982年,它赢得了英国政府颁发的两个蜂窝移动电话网运营牌照之一(另一个归英国电信公司持有)。当时,该公司业务董事霍尔(John Hall)和高级市场经理泰勒(Michael A. H. Taylor)陪同我参观,并与我成了好友。霍尔向我“透露”,他们公司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伦敦建一个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公众网。其技术类似于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开发的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简写为AMPS),他们称之为全接入通信系统(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简写为TACS),是模拟制式,工作在900兆赫频段,第一步就要建100个基站,基站发射功率在50~100瓦。

那次旅英收获颇丰,我看到了许多新型的通信设备,听到了不少西方通信专家们的新颖见解。他们已在奋力开发第一代移动电话系统(1st Generation Mobile Telephone System,简写为1G)了,而我们尚处于朦胧之中。

在此值得插叙一下,1G的几种制式中,由于英国TACS制式是在美国AMPS制式基础上改进和发展的,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和开放性,比较适合没有移动网基础的地区,因此全球约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1G都采用了这种制式。经过仔细评估,中国认为这种制式也比较适合中国的市场状况,所以中国决定筹建1G网。1987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公众网在广州建成并开通,从此开创了中国公众移动电话的时代。后来,中国也引进了摩托罗拉的AMPS制式,两种制式相辅相成,推动中国移动电话事业发展。到1994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个数字移动商用试验网开通,标志着中国进入2G时代。而TACS网继续运营到2001年12月31日才关闭,整整服务了14年。

1990年,我来到美国硅谷工作。这期间,我仍与霍尔保持联系。1993年,他在寄给我的圣诞卡上写道:泰勒已被派到美国工作了。雷卡尔电信公司已从雷卡尔集团独立出来,改名为沃达丰公司(Vodafone Group Plc),泰勒被调到美国开拓北美市场。他乡逢故友,让我感叹,这世界真小!

沃达丰的业务发展相当顺利,在世界许多国家都运营着手机网络。1999年夏天,它又买下了美国的移动通信巨头AirTouch通信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它还曾在北美的手机运营巨头威瑞森(Verizon)通信公司拿下四成多股份,与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也有过合作。

令我欣喜的是,由于国内同行的努力,中国手机市场呈井喷式成长。当初由广州TACS网才开始热身的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如今已稳坐全球移动通信运营的头把交椅,沃达丰退居第二,第三名则是中国联通。中国通信业真的追上来了!可喜,可贺!

欧陆见闻

1984年12月,我到欧洲出差。在法国法中委员会主席魏乐彬(Francois de Villepin)和飞利浦公司亚太区总裁范心田(荷兰籍华人)的建议与协助下,我有机会去访问联邦德国、法国和瑞典的通信企业。

在联邦德国,博世公司(Robert Bosch GmbH,简称Bosch)的移动通信分部(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Division)接待了我。德方十分客气,专门派秘书享利希・艾登(Hinrich Eden,此人在北京大学学过中文)来法兰克福迎接,并一同转机去西柏林。在公司,总经理汉斯・坎弗(Hans-G. Kempf)亲自带我看了他们的产品演示展厅,并做了详细介绍。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联邦德国警察的移动通信。联邦德国警员的制式装备是用BMW生产的摩托车,配备Bosch生产的车载移动电话。说实话,那些小伙子往车上一骑,手持一个大块头的电话还真帅气。

坎弗向我解释,这套警用通信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能通话、也能传数据,并适合警方高可靠和加密的特殊要求,与公众网不同。据他说,联邦德国的公众移动通信网已经历了三代变迁,前两代称为A网(A-Netz)和B网(B-Netz),均不是蜂窝网。现在用的是B网,工作在150兆赫频段。当年(1984年)已建成C网,是由西门子(Siemens)公司开发的,工作在450兆赫频段。它是德国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网,但与英美制式不同。

我在联邦德国待了两天,针对那套警用通信与坎弗签了个合作意向协议,希望他们提供更详细的技术资料,约定回程中双方在法兰克福会面,再行商定。后来,我回程时,他们提前在法兰克福机场等我,给我资料并与我商谈后,送我转机回国。这是我第一次与德国人打交道,他们的严谨、守时和礼貌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我从西柏林乘汉莎航空的班机直飞巴黎。飞利浦法公司的总裁迈耶(Thierry Meyer)来戴高乐机场接上我,次日我们一起乘他的私人飞机去里昂郊区乡村,看他们公司的乡村通信系统。这个系统虽是个无线系统,但却是为了解决山区富裕家庭的通信问题,着眼并非移动,而是家庭固定电台,成本高,也不适合中国国情。

回巴黎后,第二天是去参观TRT公司的电信分部。该公司的出口部经理普龙格(Henk Ploeger)陪同我参观他们的工厂,他们生产的是机载和车载的专用无线电台。他告诉我,法国当时还没有蜂窝移动系统,汤姆逊-CSF公司在开发一种蜂窝系统,那时还尚未开通。

后来,到1986年,法国才有了自己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名为Radiocom 2000,工作在400兆赫频段,但运营并不理想。后来,又引进瑞典爱立信的系统来解渴。

至于爱立信的情况,我下一站就是去斯德哥尔摩拜访它。欲知详情,且待下期分解。

上一篇:尴尬的“非遗”没有“标准”的标准 下一篇:茄子的营养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