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节目这门生意

时间:2022-06-22 03:14:37

模式节目这门生意

模式节目当红不让,2012年全球模式节目版权交易规模已近20亿欧元。作为电视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模式节目这门生意不仅催生了横跨整个产业链的行业巨擎,还吸引着媒头巨头跨界而来。然而,法律保护的缺失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一大隐患。

真人娱乐节目曾被认为是电视行业的快餐,然而,1998年初登荧屏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已经陪伴观众走过了14年,《偶像》系列则打造了一个价值80亿美元的商业王国,即便是作为后起之秀的《好声音》和《达人秀》,海外授权版本也已多达数十个。在这些热门节目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渐成规模的模式节目交易市场。

市场规模近20亿欧元

在2012年10月举行的MIPCOM电视节目交易会上,从奇怪的日本游戏节目到英国的当红才艺秀,从荷兰的歌舞比赛到法国的厨艺比拼,虽然经济不景气的阴霾仍然笼罩在欧美上空,但模式节目交易依然火红。事实上,不仅是MIPCOM,还有MIPTV和蒙特卡罗电视节,每年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各个电视交易会上,模式节目已经受到了多年的追捧。

从1951年美国CBS电视台将《我的台词是什么(What’s My Line?)》出售给BBC算起,模式节目版权交易已经走过了逾60年的历史。上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开始对电视广播市场放宽管制,电视节目的跨国交易自此有了生长的土壤。

而临近世际之交的一批模式节目的快速走红,让这种对于黄金时段的其他节目来说制作费用低、又有可能获得超高收视、即而吸引巨额广告赞助的节目,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制作公司和电视台的视线。再加上,与自行创意、制作节目相比,从海外直接购买版权,既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又有多国的高收视作证,更不用说模式节目通常都伴生着一套多渠道的收入模式。现下经济惨淡导致各大电视台收紧制作预算,节目版权也就愈发炙手可热。

正是这些优势的存在,让模式节目的版权交易市场愈发活跃,规模日渐做大。模式节目行业组织FRAPA的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全球模式节目交易市场规模突破24亿欧元,2009年这个数字超过90亿欧元,如果延用这五年约30%的年增幅来估算,2012年的市场规模接近200亿欧元。《欧洲电视节目模式(TV Formats in Europe)》的数据显示,2011年欧洲最主要的50档节目模式在98个频道共计播出16856小时,创造了逾2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比上年增加了8.4%。位列欧洲最值钱模式节目前五位的真人秀、游戏节目以及娱乐节目年内创造经济价值均超过了1亿美元的水平(表1)。

伴随市场规模的扩张,原本由英国、美国、荷兰等欧美国家把持创意的行业,也开始出现了其他国家的身影。韩国的当红娱乐节目《我们结婚了(We’ve Got Married)》和《我是歌手(I am a Singer)》分别把版权卖到了土耳其和美国。而在2012年的MIPCOM交易会上,又一档由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歌唱节目《我的方式(My Way)》也成功锁定了来自德国的买家。

老将、新手齐博弈

作为近年来电视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之一,模式节目的繁荣也促成了一大批制作公司的发展壮大。在这其中,FremantleMedia和Endemol一直被视为行业领头羊。

经过多年的发展,FremantleMedia和Endemol也随着模式节目的走出国门而完成了各自的国际化进程,在全球数十个国家设有制作中心和销售网络,模式节目是它们的强项,但却并不是唯一的内容产品。更重要的是,它们早以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制作公司,而是集制作、推广以及海外授权于一身的全能操盘手,不仅自制各类节目,拥有着庞大的内容库,同时还负责其他诸多节目的海外行销与推广。

虽然同样贵为元老级选手,二者如今的境遇却相差甚远。2011年,FremantleMedia的年收入突破14亿欧元,而Endemol则早在2000年就以50亿欧元的身价被创始人转手给了西班牙电信集团Telefónica。与旗下拥有《偶像》系列、《达人秀》、《X元素》等知名模式节目的FremantleMedia相比,Endemol则给人江河日下的感觉,因身背近30亿欧元的债务被多次传出违约风险,如今,收购了《偶像》系列版权方Core Media的私募机构阿波罗(Apollo Global Management)正在撮合Endemol与Core Media的联姻,结果尚不可知。

纵有老将坐阵,但模式节目市场从来就不缺乏新鲜血液。英国Shine TV、法国Banijay、德国红箭头(Red Arrow)以及荷兰Talpa等一批制作公司正一面循着前辈的足迹发展企业,一面探寻着下一座收视“金矿”。由Endemol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摩尔(John de Mol)创立的Talpa已经推出了包括《好声音》在内的一批优质模式节目。

尽管表现各有千秋,但综合来看,在模式节目市场上,过去一直是由这些独立制作公司唱着主角。而如今,持续红火的模式节目交易、不断做大的市场规模,也开始吸引媒体巨头的目光。2011年,新闻集团拿下了由默多克女儿创立的英国制作公司Shine TV,华纳兄弟更是两度出手,先后吞并了同为制作公司的Shed(英国)以及 BlazHoffski(荷兰/比利时)。时代华纳收购Endemol的尝试虽未最终实现,但其欲将Endemol制作、发行的众多模式节目输送给其全球电视网络的打算并不难推断。

媒体巨头的跨界而来,是否会改变现有市场的游戏规模还不得而知,但起码预示着,模式节目这门生意的竞争,未来将会更加激烈。

缺失的法律保护

与日益涌现的模式节目和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不相匹配的是,即便是在已经成熟的英美市场,都没有相关的实定法涉及电视节目模式的保护。根据成立于2005年的国际模式律师联盟(International Format Lawyers Association)提供的资料显示,如谀磕J绞峭耆吹模钟形募晗讣锹枷抡瞿J绞保ㄍセ峤涫游嫒ㄗ髌罚佣视糜诎咐ā3艘酝猓鹞匏胺ā薄?缺失的法律保护,让模式节目交易市场从诞生一日起就伴着盗版与山寨齐飞的尴尬。依葫芦画瓢有之,改头换面者亦有之,而且越是高人气的节目被剽窃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偶像》节目的创意人西蒙·福勒就曾把《X元素》的创意人西蒙·考威尔与制作方之一的FremantleMedia(先后参与了《流行偶像》和《X元素》两档节目的制作)一同推上了被告席,指称两档节目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包括“聘用《流行偶像》制作团队的一半人员制作《X元素》”、“将《流行偶像》长达300页的制作宝典泄露给后者”以及“模仿《流行偶像》的灯光、音乐以及节目环节设计”等。 最终,这场法律纠纷以颇为商业化的方式收尾。考威尔和FremantleMedia被允许在英国和其他国家继续制作《X元素》,作为代价,福勒获得了《X元素》的部分股份。

事实上,类似的法律纠纷在模式节目行业里从未停歇过。2010年,加利福尼亚法庭裁定,版权方迪斯尼需向创意方《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英国制作公司 Celador支付高达2.7亿美元的利润分成,最终了结了这场持续数年的跨国官司。而绝大多数时候,这样的纠纷除了给双方各自增加了曝光率之外,也只能不了了之。只是,随着模式节目这门生意越做越大,法律缺失的隐患也会愈加突出。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

请发邮件至。

上一篇:农民经纪人事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