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财务报告的改进

时间:2022-06-22 01:33:04

试论财务报告的改进

摘 要:由于行业竞争、风险加剧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演变提高,会计信息用户要求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章从现行财务报告的分析与评价入手,提出改进财务报告的策略。

关键词:财务报告 改进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177-02

现在的财务报告(最初只是财务报表)原是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才在传统的会计与报表的基础上形成的,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还主要是现在的三表体系――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随着时代步伐迈人21世纪,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高科技和知识化的发展,新的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中国经济将会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行业的竞争、风险的加剧、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演变,会计信息用户要求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同时会计职业界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强烈批评。批评的焦点是企业财务报告没能跟上时代快速变革的步伐,没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正在失去相关性。

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报告体系都是一个以过去的交易事项为基础、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强调谨慎性原则运用、难于用它恰当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告体系,尤其是随着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这个报告体系日益显露出了它的滞后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报告信息含量不够完备、信息不完整

首先在计量方面,财务报告是以传统会计的三个特征为支柱的。那就是:记录按复式簿记系统;确认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计量采用历史成本属性。因此,人们把传统的财务会计分别称为复式簿记会计、权责发生制(即应计制)会计和历史成本会计。在财务会计的上述三个特征中,对会计信息特别是盈利信息最有影响作用的,是确认和计量。传统财务报告受到的冲击最早也是针对计量。所以,报告的使用者莫不关注计量。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出现的通货膨胀以及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之外,先后创造了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清算)净值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正如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所说:“当前,在财务报告中报告的各种项目,是用不同属性来计量的。这要由项目的性质和计量属性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来定。”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财务报告中的计量可以看到下列变化:由早期以历史成本为主(甚至占完全统治地位)到几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再到当前倾向于采用公允价值。这种种变化明显地说明,计量属性的采用决定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不同计量属性所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及其应用的不同前景。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总结,这种总结是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这就是说,如果会计数据仅仅局限于对以往经营过程的简单描述,便会形成会计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的不对称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如证券投资、期货交易等形式),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因而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终端产品的财务报告的“增容”,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逐步提高的客观要求。

其次,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据统计,1995年美国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高达50%~60%,而根据1997年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世界第一品牌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高达479.78亿美元,中国第一品牌红塔山其品牌价值也已达353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然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此却无法充分反映,以至于导致当今类似英特尔、微软之类的股票上市后,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要高出3~8倍,从而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

二、报告的编制不够及时

何时披露财务报告方为恰当的问题。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要计算会计主体的利润实现情况,从理论上说,只有等到会计主体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时,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得以准确的计算。但此举实际上根本行不通,因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这样一来,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问题就是要确定从何时开始到何时截止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按传统做法,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一般需按年度基础编制,一年才公布一次。但时至今日,随着竞争加剧、科技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动,尤其资本市场业已进入迅猛发展的时代,年报的时效性能否继续满足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令人颇堪疑虑。由于用户对于企业的投资及信贷决策往往需要经过连续地分析与评估程序方能定夺,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较之一年一度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理应及早列入议事日程。

三、报表合并上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为了分散风险、抢占市场,在跨行业、跨地区乃至跨国经营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另一方面,在全球性的企业兼并浪潮之下,许多企业从物质资源的控制、技术力量的吸收以及竞争力的增强着眼,合并的对象往往跨行业、跨地区或者跨国界。因此,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未来必将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在控股经营的情况下,母公司及其控制的子公司各为独立的会计主体;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则可将母公司和子公司这些独立的法律主体所组成的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将其各自的财务报表予以合并,以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由于各地区、各行业往往相差悬殊,反映总括性信息的合并财务报表就显得过于笼统模糊,无法揭示母公司及其联属公司在不同行业、不同地理区域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而一旦如数提供母公司及其所有联属公司的财务报告,则可能因信息量过于繁杂,反而使投资者、债权人在决策的过程中不知从何下手为好。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直接关系到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

四、报告手段的落后、形式的单一

历来借助标准、通用的财务报告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报告模式至今依然广为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二:对外提供标准格式的财务报告对企业而言比较经济;通用报告模式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的共同或类似的信息需求。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 上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为就使用者而言,有的习惯于利用综合信息,有的则习惯于利用明细信息;有的倾向于使用定性信息,有的则倾向于定量信息;不同信息使用者对这四种信息类型的重新组合(如定量的综合信息、定性的明细信息等)又可能产生不同的偏好。此外,有的使用者喜用文字及数字式描述的信息;有的则喜用诸如图表、图像等直观的信息。因此,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便给未来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改进策略

综上一些不足在基本肯定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改进,以求适应时展的需要。下面谈几点建议。

1.拓展信息披露内容,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鉴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财务报告在考虑有形资产的同时,应该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无形资产的财务信息,突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机会与风险对企业的价值影响很大,所以,也需要对其加以充分揭示。这些信息的提供,将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并能使报告使用者洞察企业的整体价值。

信息是财务报告中有助于使用者作出决策,但又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表外信息的形式有财务报表附注和专门报告两种。财务报表附注在实务中运用比较广泛,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在表外项目这方面还应增加有关表外信息的专门报告。

(1)概括性报告和差别报告。由于现代财务报告越来越复杂和难以理解,信息过量反而使重要的信息变得模糊。为此,企业可提供一种概括报告,仅反映必须予以揭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需要详尽信息的使用者可通过传统的完整的财务报告和差别报告来满足需要。差别报告是指为不同使用者提供的有差别的报告,包括:在内容上有差别。主要是考虑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方式不同。在时间上有差别。当特定使用者提出需求时,可按任何时间和期间提供即时报表,或认为某项经济业务的发生直接与特定使用者的需求相关时,主动在业务的实际发生和终止时提供报表。

(2)过去经营情况的总结和盈利预测报告。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经营情况的总结报告,有助于使用者关注企业发展趋势,并据此预测未来年度的结果。在分析此报告时,使用者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报告期内,企业会计政策是否有变更;二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的汇总资料是否已进行了调整。盈利预测报告是指建立在对未来经济条件和行为方案假设的基础上,反映企业预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报告。利用盈利预测报告,还可评价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经营目标所作的努力,从而将报告使用者的注意力从短期的利润引向其他的长期目标。

(3)分部财务报告。集团企业提供的合并报表是高度综合的信息,它可能掩盖了处于不同行业、地区的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和差异。分部财务报告则是将集团企业所有分支机构的主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行业、地区分解,归类编制,它提高了财务报表对特定使用者的决策效用。

分部报告通过将一个企业所有附属机构的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按地区、行业和产品类别等分解归类,以向各种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集团不同分部的财务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地了解各行业、各地区分部的具体情况。其主要作用有:一个企业集团经营的范围可能涉及十多个或上百个行业,生产的产品可能有几百种甚至上千种,每个行业的利润率、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投资风险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通过编制分部报告,企业集团的管理当局可以及时地了解各行业、各地区分部的具体情况,以制定整个集团的全面发展规划,如是否扩大生产能力、是否开发新产品、是否开辟新的销售渠道等。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他们在决策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的大小问题,而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其风险和报酬率的高低又往往取决于企业经营行业的性质和现状、经营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政策。对此,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情况下,披露分部报告信息的企业未来经营报酬和经营风险的分析比不披露分部报告信息的企业准确得多。

而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情况下,披露分部财务信息的企业的未来经营报酬和经营风险的分析,比不披露分部报告信息的企业准确得多。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分布信息也作出了有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按行业、地域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的信息。财政部在其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也要求将“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作为公司对外提供的四个附表之一。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仍然较少,分部划分也不够明确,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一般包括: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一般包括:企业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前瞻性信息,即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部门的计划等;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非财务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可用文字或数据形式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书、年度财务报告等处加以说明。

3.编制实时报告,缩短报告的时间间隔,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一般按年、月编制。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面临的现实是,知识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因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就大大缩短。可以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由于Internet和Internet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以实时方式完成,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企业外部人员可以适时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的动态信息。

4.编制预测财务报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某些欠缺,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因此要求编制预测报告(报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但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用户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应当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预测信息的提供也应当注意成本与效益,并加强规范和监督,提高其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预测信息一般可采用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栏结构来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损益表和预测现金流量表。

5.编制全面收益报告。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于企业报告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间的差额,其确认必须遵循实现原则。传统收益对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收益不予确认,这使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间的全部收益,而且将未实现增值的据弃在收益计算之外,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与相关成本进行了错误的配比。

全面业绩报告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选择以下处理方法:扩充收益表,以包括财务业绩的所有项月;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作为传统收益表的补充;同权益变动表合并,共同报告全面收益的各项组成部分。

以上是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当然,改进的方法可能多种多样,但在改进和完善财务报告时,不仅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要充分兼顾“效益>成本”的原则,所提供的信息要充分准确,易于用户理解和接受,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能力和未来前景作出恰当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纵论财务报表模式的改进.

2.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中国商业出版社

3.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M].

4.朱元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J].会计研究

5.熊焰韧.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财务报告[J].财务会计

6.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高级会议学[M].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贾伟)

上一篇:山西煤炭运销集团转型发展期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下一篇:对于资产减值――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