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教学的和谐之美

时间:2022-06-22 01:16:40

构建语文教学的和谐之美

和谐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在语文教学里,如何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体验语文学习的愉悦之美,笔者有下列体会。

一.营造学习环境,创建和谐之美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动态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学生只有在紧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那些独特的、新颖的见解和观点,要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赞赏,即使是提出一些错误观点也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然后再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课堂上建立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就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投入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猎取新知的过程中,感悟到语文的魅力。

二.掌握自主学习技巧,感悟文章之美

阅读教学的中心内容是要培养学生理解、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基础的工程是培养理解能力。这里的理解首先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阅读理解、整体把握文章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自主阅读方法。由于文章各异,阅读目的与重点不同,因而具体步骤便有所区别。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反复阅读全文,自主扫清文字障碍,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加旁批眉批,记下自己的鉴赏、评价、感受之类的文字,还要记下阅读中的疑难点。自主阅读的关键还在于找准中心句或关键句,提高概括能力,它是我们理解内容、分析文章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阅读技巧,才会在深情地凝视中发现文中浇铸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才会体味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并用获得的感悟去认真观察、体悟生活,以美的眼光去寻觅生活中的美。

三.激发学生想象,塑造意境之美

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可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和景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审美情境,渲染审美氛围,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可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赖欣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山中秋天的美丽,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学生感知的这些形象引发开去,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这样,教者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体验,从而让学生陶醉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景之中。

四.开展实践活动,体验写作之美

在进行人教版八(下)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时,我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感人故事、古代母亲教子的故事、自己的母爱故事以及动物世界中的舐犊情深的故事等。让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把握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形象,摘录文章中精彩片断,感悟母爱的永恒和真谛。搜集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格言以及歌颂母爱的歌曲。还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利用假日拿起照相机走向街头、公园等场所捕捉母爱的感人镜头。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捕捉感恩母亲的镜头,还让学生对母亲进行采访录像,母亲以另一种方式吐露自己的心声等。同学们热情高涨,充分发挥出各自的才能,他们互相协作,互相配合,利用一起可以利用的资源。然后,我将学生们搜集的材料、捕捉的照片、采访的录像制作成课件,在课上进行展示。课上,同学们讲述母亲的故事,介绍看到的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配乐朗诵有关母爱的诗歌,展示捕捉到的母爱的照片,无不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尤其在讲到自己母亲的故事时,同学们感受更加真切,从点滴的生活小事中体会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

在这次活动后的有关“母爱”的作文中,许多学生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怎么想就怎么写,说真话,吐真情。”他们的作文都流露出真情实感,对母爱有了新的感悟。有位同学的作文结尾写到:“母爱是什么?母爱是那火红的太阳,给予我们无限的温暖;母爱是一泓清泉,给予我们清凉和舒爽;母爱是一丝清风,带给我们秋天般的凉爽;母爱是一朵永不凋零的浪花,梦里梦外,给儿女以爱的滋养……

这次写作,有的文章朴实无华,有的生动形象,都包含了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了写作的激情之美。

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我们要在教学中营造特殊的氛围、情境,叩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中体验语文的魅力,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

李亚奇,教师,现居山东东营。

上一篇:以阅读者的姿态面对经典 下一篇:以诗教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