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红”产业困局的解决之道

时间:2022-06-22 12:22:26

“宁夏红”产业困局的解决之道

在目前生产能力开始过剩的形势下,应该依靠市场的力量去优胜劣汰,依靠法律的力量来规范竞争,而不是政府采取提高进入门槛来限制小企业进入,或者采取利益补偿机制来让小企业退市。

宁夏“一片红”,特色产业遭围攻

宁夏卫宁平原种植枸杞的历史已有500多年,中宁县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枸杞”之乡,由于具有历史、科技、种植、加工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枸杞产业在宁夏可谓发展迅猛,在华东、华南、西北、华北、长江沿线5大地区培育了枸杞市场主销区。在全国28个大中城市建立140多家“宁夏枸杞产品专卖店”,在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渠道和网点,宁夏香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出的“宁夏红”系列枸杞酒,其销售网络已经辐射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并出口日本、韩国,深受国内外客商的关注和赞誉。

虽然枸杞种植在宁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原料产地,没有进行深加工。虽然好不容易开创出一个“宁夏红”的优势品牌,却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片红”的尴尬。据“宁夏红”企业董事长张金山、行政总监陆学明等人介绍,“宁夏红”打响不久,市场上出现了十多家公司专门生产与宁夏红相近的产品,均以“XX红”命名,一时间“红”起一片,更有甚者,其商标只比宁夏红的名称多一个点号。

“原创者前面撒网,跟风者后面捕鱼”,由于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地方特色品牌产品很容易遭到仿制和假冒,让消费者分不清到底谁是正宗,谁是特色。以“宁夏红”来说,如果在宁夏地区与“宁夏红”接近的任何一个品牌出了问题,“宁夏红”的品质也会很快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其形象必然受损。

枸杞是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但是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如何才能把这些产业的优势进行到底?

企业的叹息:红火之中有隐忧

■牛国元

没有近虑,必有远忧。“宁夏红”能“红”多久事关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大局。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其面临的一些问题虽不至于影响该品牌发展的大方向,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这些问题,其负面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忧患之一:品牌建设有软肋。利用宁夏枸杞在国内的高知名度,“宁夏红”在强势媒体的轰炸下,在酒类市场塑造了自己鲜明的品牌个性。按理说,“宁夏红”的日子一定过的很滋润,可高知名度不代表有高美誉度、高认知度。“宁夏红”终端市场建设的乏力与其高密度投放的广告及借此形成的高知名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反差。“宁夏红”作为枸杞酒全面推广的先行者,承担了大笔的市场教育费用。而教育和引导的后果是为别人做了嫁衣,许多跟进者以低价位杀入市场,美美地分了一杯羹,对“宁夏红”形成了强烈冲击。“宁夏红”的第一块软肋被别人击中,而且受伤不轻。

忧患之二:产品定位欠准确。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所要消费的品牌为何物,更重要的是自己饮用后能立刻喜欢并产生信任感。也就是说先满足“精神消费”后才满足“物质消费”,而最后紧紧套住消费者的往往是“物质”部分,这部分的内涵就是“产品品质”。每一个新的产品只有在成功细分市场中占据领导者的地位,才能在消费者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影响。在产品定位方面,由于“宁夏红”把自己归类为果酒,以健康营养为诉求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消费群体,从老年消费群体,到白领消费群体,再到女性消费群体,几乎所有的消费人群都在其产品销售范围内,显然对强化品牌的认知度非常不利。

忧患之三:市场环境有点乱。宁夏好不容易开创出“宁夏红”这个优势品牌,但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片红”的尴尬。由于盲目跟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地方特色品牌产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仿制和假冒,让消费者分不清到底谁是正宗,谁是特色。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枸杞酒牌子有一百多个。大多牌子无论在产品名称、包装形式、产品外观等方面,均与“宁夏红”同出一辙,产品品质鱼龙混杂。有些企业的产品价格低得令人吃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越高,其风险系数越大。在宁夏地区与“宁夏红”接近的任何一个品牌出了问题,“宁夏红”的品牌形象必然受损。事实上,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已经产生。

忧患之四:风险投资有风险。由于有英国英联投资有限公司和新加坡金树投资公司两家国际风险投资企业的介入,“宁夏红”已成为风险投资企业。国际资本注入带来的不光是钱,还能为企业带来内部整改、产权关系重组、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然而,“宁夏红”能否和英联、新加坡金树投资实现“三赢”,目前还很难下结论。因为,大多风险投资的对象是那些潜在效益高并掌握着高新技术的企业,而“宁夏红”枸杞酒的制造并不是什么高新技术,其门槛较低。“宁夏红”寄希望于英联投资帮助其2005年上半年在香港上市融资。但现在时间已到了2007年,其上市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这多少引起了外界的一些猜测。

创一个品牌难,保一个品牌更难,做大做强一个品牌更是难上加难。“宁夏红”若要持续“飘红”下去,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为该品牌的培育和成长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要严格立项审批手续,从宏观上避免一哄而上,防止出现企业多而不精,多而不强的状况;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以持续创新来维护品牌的价值,实施差异化创新策略。

(作者系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宁夏枸杞酒:规范市场的政策选择

■段庆林

宁夏枸杞酒产业发展,是个非常有启发的案例,宁夏如果要让这一优势产业继续保持优势,政府应该做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两者的作用哪一个更为关键?在政府规范市场方面,也有专家提出的“坚决摒弃地方特色产业人人都可以做的观念”,“地方特色不能人人沾光”等观点,显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创新者是否具有专营权?“原创者前面撒网,跟风者后面捕鱼”,2002年、2003年是宁夏枸杞酒的战国时期,随着宁夏红强大的宣传攻势和突如其来的市场需求,宁夏红还没有来得及建成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对经销商的选择在初期显得急功近利,对经销商人选来者不拒,宁夏红的高价格又将普通消费者拒之门外,致使有效需求不足,市场营销不畅。而许多跟进者则借宁夏红的宣传所产生的外部性,以相似的名称、混淆的包装和更加低廉的价格美美地分享了一杯羹,对宁夏红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当时也发生了成都糖酒会上宁夏枸杞酒企业之间大打出手的事件,用拳头没有解决的问题最终通过法律获得了解决。

原创者是否具有某种市场独占权利?对于枸杞酒来说,宁夏红在枸杞酒市场开拓和宣传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已经取得相应的商标权和专利权等权利。一些公司以相似的名称和包装去仿冒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理应得到处罚。但保护商标权不等于要赋予创新者专营权。就像电视机是某公司首先发明的,我们不能限制其他公司利用其自有技术去生产其他品牌的电视机一样。当枸杞酒在市场开拓初期,产品供不应求,其他企业的介入是理性的行为,不能把这种介入视为重复建设,重复不重复,盲目不盲目,市场会告诉企业。宁夏地方特色产业同质化发展是个短期现象,我们不能以计划经济的理念,由政府去规定哪个园区应该发展粗加工,哪个园区应该发展精加工,哪个企业应该退出市场等等。

进入门槛到底是行政的门槛,还是技术的门槛?特色产业进入门槛低,缺乏“高精尖”产品,主要是龙头企业的产品技术门槛较低,枸杞酒的制造不是高科技,原创企业很难从技术层面形成自己的保护体系,所以才会形成被仿冒的结局。依靠商标法只能追究少数企业的包装专利和商标侵权行为,并不能给其他企业制造技术壁垒。我们所谓的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实际上还处于初级加工的水平,应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目前生产能力开始过剩的形势下,应该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去优胜劣汰,依靠法律的力量来规范竞争,而不是政府采取提高进入门槛来限制小企业进入,或者采取利益补偿机制来让小企业退市。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并非只能仅仅依靠资源垄断优势才能够发展,更不能依靠提高行政门槛来对一个竞争性行业建立进入壁垒。

宁夏政府在枸杞产业发展中应该做什么?一是加强枸杞种植基地建设,宁夏枸杞原来种植在优等地上,而外省一般种植在边缘地上,所以一度连中宁的茨农都在放弃枸杞的种植,近年来枸杞加工业飞速发展,枸杞价格也节节攀升,已经形成以中宁为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和银北灌区为两翼的枸杞产业带。二是建立枸杞市场风险基金,保护茨农利益。三是加强宁夏枸杞地理标志保护,保护“中宁枸杞”、“宁夏枸杞”等商标,确保中宁作为全国枸杞集散地,宁夏作为全国枸杞加工中心的地位。四是鼓励宁夏枸杞研究所和企业技术力量,联合区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建立优质枸杞育苗基地,推广先进的繁育技术,推行无公害枸杞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五是在中宁建立自治区级“宁夏枸杞工业园区”,形成集聚和集群效应,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枸杞产业,培育宁夏枸杞产业集群。六是加大信贷资金对茨农和枸杞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并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外商投资、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的支持。

地方特色产业是否人人都可以做?答案是不应该对地方特色产业加工进行进入限制。一是目前宁夏全区枸杞面积达到44.5万亩,约占全国的30%;2005年总产量达到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宁夏没有枸杞资源垄断地位,你限制宁夏企业进入枸杞酒行业,但不能限制区外企业的进入,反而会使宁夏枸杞酒企业势单力薄。

二是目前宁夏全区枸杞加工、营销企业100多家,其中枸杞规模加工流通企业只有52家,形成了以宁夏红、杞浓、圣杞乐、早康等为主体的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40多种产品,但枸杞加工转化率还只有总产量的15%。所以抢夺资源的现象并不突出,反而应该鼓励更多企业进入枸杞加工行业,以避免枸杞大量以干果或原料形式廉价输出。

三是人为形成行业垄断会削弱宁夏枸杞酒企业的外部竞争力。“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乃亡”。如果形成垄断,垄断企业就会通过压低枸杞的收购价格和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来侵害茨农和消费者的利益,也会因为竞争压力降低而不思进取。 (作者系宁夏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欠发达地区政府更要积极有为

■樊建民

人们受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一般总认为政府干预越少越好,政府只需要提供基础设施、安全、法律等公共服务,这样的认识对发达地区而言比较适宜,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则需要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在这方面,经济落后地区既有经验,又有教训。发展地方优势产业,首先要坚决摈弃人人都可以做的观念。因为目前很多地方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都无奈地陷入一个怪圈之中,这些产业虽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在技术上往往缺乏“高、精、尖”的要求,进入门槛较低,从表象上看似乎人人都可以做,而且一时也能增收。这时,地方政府如不能高瞻远瞩,一批模仿低端产品就会纷纷上马,然而一遇到竞争,要么大批企业倒下,要么内耗加剧。所以说越是这样的产业,政府越是要加强行业引导,越是要制定发展规划,否则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就会出现同质化的竞争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产业集中度降低,生产能力过剩,拼抢原料,市场信誉度受损,经济发展受挫。

地方政府在注重制定规划的同时,要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使企业发展具有层次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这方面,内蒙古着力培育“伊利”、“蒙牛”、“草原鸡”、“小肥羊”等地方特色优势品牌的做法值得借鉴,决不能像“宁夏红”一样刚刚在全国打响,就有很多企业跟踪模仿,一哄而上,反而认为这是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只要农民增收了就行,虽然这些不健康的发展因素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最终会剩下最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但是在短期内,内部的同质化竞争会削弱特色产业的对外竞争力,并造成资源浪费,使投资者多年积累的投资付之东流,发展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

那么,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是搭台,主体永远是企业,政府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企业则要根据市场需求,把当地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起来。在这方面政府需要很好思考,切毋让一时政绩观代替长远发展观。对此,宁夏灵武市政府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06年11月24日在灵武调研羊绒产业发展时,分管市长在座谈会上就十分明确告诉企业老板:你们不要一味听政府让你们干什么你们就干什么,关键是你们自己要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因为每届政府的任期是有限的,不讲业绩不行,企业则要持续长久经营,必须要有长远的思考。灵武市正是有这样一个明智的政府,他们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发展“黑、白、红、绿”四大特色产业,“让黑色(煤炭)不断做大、让白色(羊绒)快速扩张、让红色(长枣)销往全国、让绿色(草畜)覆盖山乡”。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灵武市根据宁夏羊绒产业发展需要转型的实际,加大工业园区建设,仅仅四年时间,灵武羊绒工业园已有入园企业60多家,圣雪绒、中银绒业、瑞士阿尔法、英国道森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入园。到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已达28亿元,“世界羊绒看中国、精品羊绒看灵武”已成为这里生动的写照。

(作者系宁夏发改委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利益相关者集体行动

■钱平凡

产业集群多是因种子企业的带动,经过长短不一的时间自发形成的。其中,种子企业或称龙头企业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并非唯一的。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早期,种子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集群的发展,集群的相关利益者需要共同发挥作用。

在产业集群中至少存在着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中介组织与政府五大利益相关者。实际上,产业集群化发展与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致力于“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格局,后者追求“独步天下”的境界。集群相关利益者共同发挥作用的途径就是集体行动,即为了获得相容性的利益,确定共同目标,并采取具有强激励机制效应的统一行动方案。这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盛行的集群倡导计划。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程度,集群的利益相关者必须实施基于集体行动的集群倡导计划,才能确保集群的竞争优势,促进集群的持续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集群倡导计划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出现,目前世界各地有超过500个集群倡导计划正在实施,部分结果表明,集群倡导越来越成为增强和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手段。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较晚,但一些地区的集群也到了实施集群倡导计划的阶段,如浙江台州汽车零部件集群就在政府的主导下制定并实施基于集体行动的集群倡导计划。

中宁枸杞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但问题也是明显的。中宁枸杞集群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规模过小,影响力有限,如目前中宁枸杞加工能力还太小,绝大多数中宁枸杞仍然以原料形式出售;二是集群的聚集效应还不明显,如受“宁夏红”启发而创建的“枸杞保健酒”另一著名品牌“杞浓”就未能落户中宁,而香山集团促巨资打造的“集枸杞文化博览、观光、加工、餐饮服务等一体的现代科技工业生态园”也落户中卫;三是集群内基于仿制和假冒的恶性竞争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如“宁夏红”成名之后,市场上出现了十多家公司专门生产与“宁夏红”相近的产品,均以“XX红”命名,一时间“红”起一片,但类似于“杞浓”这种有着本质差异的创新产品却少之又少。

针对这些问题,中宁县政府已采取了有效的举措,如成功承办了五届“中国宁夏枸杞节”,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国枸杞城”,通过“每棚由政府补贴1500元、茨农自筹1000元”的政策引导茨农建成620栋简易日光烘干温棚,重点扶持了早康、杞乡、宁夏红、红枸杞、杞芽5家品牌企业进行技改、扩建和新建,协调各金融部门为枸杞产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在香港、广州、上海、北京等地连续召开14个新闻会推介产品,组织技术培训及提供技术服务等。

但是,仅中宁县政府的努力远不足以解决中宁枸杞集群的问题。中宁枸杞产业持续发展的方向是做大与升级枸杞集群,其途径就是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其中,政府要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和集体行动方案,优化投资环境,实施针对枸杞加工企业的定向招商战略,严打假冒伪劣产品,强化“中宁枸杞”区域品牌的管理与推广力度,搭建旨在解决枸杞种植与加工共性技术的创新平台,扶持农户与中小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集体行动,充分发挥带动作用,除了努力做大、做强自身外,既要强化与竞争对手的合作,还要扶持中小型枸杞加工企业,共同做大枸杞产业的市场规模;中小型枸杞加工企业在模仿龙头企业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实现由模仿到竞争甚至超越的转变;行业组织要发挥好中介作用,强化行业自律,做好枸杞企业的服务工作等。

(作者系国发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市场失灵 下一篇: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