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农民家庭经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问题探讨

时间:2022-06-22 12:12:26

桂平市农民家庭经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问题探讨

摘要 分析桂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及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农民家庭经营增加收入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纯收入;广西桂平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17-01

1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四大块收入构成[1-2]。桂平市近年工业和城镇化水平有较快发展,农民就地或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工资性收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对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分析中发现,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由表1可见,2009—2012年桂平市农民均纯收入由4 241元提高到2012年的6 867元。此外,工资性收入占43%,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50%左右,2012年达到3 4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50%来自家庭经营性收入。

2 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桂平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畜牧业、渔业、林业和非农产业。

由表2可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从2010年到2012年都以2位数增加,其中农业种植业、畜牧业、非农产业所占比例较大,几年来仍处于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尤其是农业种植业的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40%以上,非农产业收入呈逐年较大幅度上升较快的发展势头,2012年非农产业收入超过了农牧业收入,是农民增收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产业。但是影响农业种植业、畜牧业、非农产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缺乏带动力强的农业加工企业,农民多是出售原材料获得收益。二是从事家庭经营人员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大量有文化的青年人外出到城市、企业务工,留在农村多为中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科学技能不高。对良种使用,新技术推广应用,新的经营理念接受不快、理解不深,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模式和管理方法,难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3-5]。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3 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对策

3.1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

一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规模化经营,规范化建设和有效与市场对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桥梁和载体。二是扶持和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与企业相适应、相配套的优质高产高效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让农民参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多效益。三是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力度,鼓励农民通过互换、转包、入股等形式将承包的土地向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流转,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供扎实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3.2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核心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必须依靠科技支撑。一是加大技术集成,发挥多种技术叠加的综合效应,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良种使用率要达90%以上。大力发展推广农业机械化,着重开展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研究、示范应用和推广,减少农业投入,降低成本。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加强农业项目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去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发展农业。加快设施农业建设的步伐和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品位、质量、产量和效益。三是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主要把优质米、桑蚕、木薯、中药材以及生猪、家禽等具有地方特色明显的产业向品牌化发展,把产业做大,产业链条拉长。

3.3 发展非农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卫生环境、交通设施明显改善和美化,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发展很快。农村从事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服务业的人员快速增加,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12年非农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872元,超过了牧业,成为桂平市农民增收的突破点。

3.4 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

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方法,需要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努力打造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农技队伍和新型农民,掌控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农业和农村才能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现代化农业才能推进、才能实现。

4 参考文献

[1] 任丽烨.咸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2] 胡昌建.广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1.

[3] 覃章艳.新时期农民增收问题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4] 仲伟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5] 宋合利.新时期影响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的因素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9):58,45.

上一篇:农机与农艺结合探讨 下一篇:对新沂市发展优质稻麦产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