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人移居境外的宗教因素及遭遇

时间:2022-06-21 06:25:57

锡克人移居境外的宗教因素及遭遇

内容提要 锡克人是主要生活在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群体,然而大批的锡克人不断移居境外,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境外锡克人群体。

>> 锡克人的婚姻习俗 印度锡克人的发展历程 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新特点及工作对策 投资境外的考量因素 内蒙古境外宗教渗透的新特点 高校防范境外宗教渗透的对策探析 《肖申克的救赎》的宗教及社会意义 移居后的牧民 人内心的宗教哲学 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的现实意义及制约因素 刘克锡:打电话 遭遇“中国因素”的尴尬 人类移居水上的设想 移居中国的“老外” 刘克庄诗学中的宗教思想 境外宗教渗透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危害与对策 关于抵御境外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的思考 高等学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势力渗透的途径 政治宗教中的人 浮法玻璃下表面渗锡的影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5。)在印度,锡克人儿童和学生也组织起来,在金庙前抗议法国政府颁布的禁止戴头巾的法令,来自美国、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锡克人也加入到示威运动中来,向法国政府表示抗议。(注:参见http:///2004/20040213/punjabl.htm。)锡克中央庙宇管理委员会、德里锡克庙宇管理委员会、印度政府等都与法国驻印度大使馆就头巾禁令事件进行交涉。最终这一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在法国的锡克人学生又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生活在异国他乡的境外锡克人群体在面对异文化侵袭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仍然能够维护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同时,定居于西方国家的许多锡克人已经融入了所在国社会。但在西方社会中,锡克人的宗教和文化传统时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年轻一代锡克人的身上,这种变化表现得非常明显。

很多生活在境外的锡克人(主要是年轻一代)对母语(旁遮普语)的掌握极其有限,(注:参见Alice Basarke,“Youth and the Future of Sikhism”,in The Sikh Courier,International,A Journal of the World Sikh Foundation,Incorporating the Sikh Cultural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Autumn-Winter,2002,p.47。)一些人甚至丢弃了他们的母语。古鲁穆奇旁遮普语是锡克教第二位古鲁安格德创造和发明的,已成为锡克人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一个标志。然而年轻一代的境外锡克人习得了当地的语言,却不能熟练地使用自己的母语。2005年5月的一天,笔者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出来,在路上遇到一位戴着头巾的年轻锡克人。笔者用英语与他打招呼并谈话,得知他出生在美国,这次是随旅游团来北京旅游。由于旅游团急于赶路,所以笔者没有机会与他深谈。没多久,当笔者踱步到北京大学的“三角地”时,又遇见了这位年轻锡克人。笔者用旁遮普语向他问候。但这位年轻锡克人一开始却没有听出笔者在对他讲什么,当笔者向他解释是在用旁遮普语向他问好时,他才明白过来。这位年轻锡克人对笔者说,他在美国日常生活中经常讲英语,而很少讲旁遮普语。生活在印度境外的年轻一代锡克人的母语知识很有限,这是境外锡克人群体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当代生活在西方社会中的许多锡克人尤其是年轻人已丢弃了他们的外在身份标志――“五K”和头巾。现以在美国生活的锡克人为例,丢弃外在身份标志的锡克人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或者说三个不同的集团。(注:参见Ranbir Singh Sandhu,“Sikhs in America,Stress and Survival”,in Jasbir Singh Mann & Kharak Singh (eds.),Recent Researches in Sikhism,Publication Bureau,Punjabi University Patiala,1992,p.311。)属于第一个集团的锡克人不但丢弃了自己的外在身份标志,而且还放弃了锡克教信仰,他们不再与锡克人群体保持联系,事实上他们已失去了作为一位锡克教徒的资格。属于第二个集团的锡克人为了在美国生存,努力寻找工作,可是比较优越的工作岗位要求他们不得蓄长发和戴头巾,否则他们将不会被雇用。因此他们面对生存的压力而剪掉了长发、摘掉了头巾。但是他们一直保持着对锡克教的信仰,当他们年老退休后,依然要返回印度。他们希望自己死后亲人能够为他们缠上头巾,履行锡克教徒的丧葬仪式。属于第三个集团的锡克人认为,洗礼仪式和保留“五K”、头巾是没有必要的,信仰不需要外部的标志,这些外部标志与时代的发展已不相符。锡克教是他们忠贞不二的信仰,他们每天都念诵锡克教圣典《古鲁・格兰特・沙哈卜》(Guru Granth Sahib),他们都是十分虔诚的锡克教徒。但属于这个集团的锡克人常常同保留“五K”和头巾传统外在身份标志的锡克人在谁能代表锡克人的整体利益、如何对锡克教寺庙进行管理等方面发生争执,认为保留“五K”和头巾的传统锡克人并不能代表现代整个锡克人群体的利益。

生活在境外的年轻一代锡克人对锡克教的知识和历史知之甚少,因此使他们的锡克教信仰发生动摇。在境外,锡克人由于忙于生计而没有时间向孩子教授有关锡克教的知识和历史。境外锡克教寺庙中的格兰缇(注:格兰缇(Granthi)来自梵语词“granthika”,意为诵读《古鲁・格兰特・萨哈卜》的教徒。在锡克教中,格兰缇是指主管宗教事务的人员,他是锡克教圣典的看管者,是圣典的诵读者,是一些宗教仪式的主持者,是锡克教寺庙的管理者。参见Harbans Singh(EditorinChief),The Encyclopaedia of Sikhism,Volume II,Publication Bureau,Punjabi University Patiala,2001,p.108。)都是从印度来的,他们几乎都不会说英语,因此他们也不能向年轻的锡克人传授锡克教知识。在境外的年轻锡克人缺乏锡克教知识的情况下,他们的锡克教信仰发生了动摇,许多年轻锡克人转信了其他宗教。(注:参见Alice Basarke,“Youth and the Future of Sikhism”,in The Sikh Courier,International,p.47。)

Abstract Sikhs are a group of people who live in Indian Punjab mainly. However,a large number of Sikhs constantly resettle outside,and gradually formed a huge offshore Sikhs group. The article elaborates such a situation,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a religious point of view and inquiries the experience of Sikhs overseas.

(张占顺,讲师,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北京,100081)

上一篇:论加拿大华人移民人口结构的变化 下一篇:古代凯尔特人的祭司“督伊德”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