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评介

时间:2022-10-27 12:28:01

《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评介

19世纪中叶,不少华人满怀淘金的梦想,飘洋过海,到夏威夷的农庄和美国西部的矿山当契约劳工,后来又到美国西部修建铁路。铁路修成后,等待他们的却是美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歧视少数民族的法令 ――《排华法令》。从此,美国华人经历了长达六十多年漫长而痛苦的煎熬,在相对封闭的“唐人街”中顽强地生存着。但是,近三四十年来,华人又突然被美国主流社会捧为“模范少数族裔”。是耶,非耶?莫衷一是,谁人予以评说?

对于美国华人的这段艰苦辛酸、饱受歧视的历史,尤其是对华人聚居的“唐人街”的社会功能,美国学术界众说纷纭、理论繁多。但一直以来,美国社会学界的主流学派基本上认为,“唐人街”的存在,对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形成阻碍,对华裔族群的同化和社会流动弊大于利; 其正面的意义充其量不过是华人移民暂时栖身的“避风港”和最终融入主流社会的一个“跳板”。对于这些理论,美国华人周敏教授在十多年前始而存疑,继而从事深入的研究。她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数据,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了华人社区的历史及现实的社会功能,探讨和解释了华人移民为何从曾被美国主流社会立法排斥到当今被誉为“模范少数族裔”的巨大变化,得出与美国社会学界主流学派大相径庭的结论。

周敏教授的新作《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于2006年10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发行,这本书有三十多万字,分为十四个篇章,集结了周敏教授近十多年来对美国华人社会的研究成果。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主任A・波特斯(Alejandro Portes)教授为该书作序。在这本书里,周敏教授采用大量实地考察资料和统计数据,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和分析了美国华人社会的历史、现状、变迁及其动因和发展模式。该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纵”和“横”两条主线: 纵的主线为历史的描述和分析, 横的主线为对有关华人社会各个主要层面、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的论述。

“纵”线。周敏教授指出,美国华人是非欧洲裔族群中最早移民到美国的族群,也是美国亚裔中最大的族群。华人移民到美国和在美国定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末甚至更早。因遭到美国当局的立法排斥和欧裔白人族群的歧视,美国华人社会在1882―1943年长达61年的时间里发展缓慢,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人口老化,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单身汉社会”。二战后,美国政府废除《排华法令》和一系列反亚、排亚的法令,华人的社会地位才得以逐渐改善。1965年美国移民政策改革后,移居美国的中国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使美国华人人口快速增长,也推动了美国华人社会的飞跃发展。据统计,美国华裔人口从1960年的24万人激增至2000年的将近300万人(其中包括45万华裔混血儿),约占全美总人口的1%、亚裔族群总人口的25%。华人移民抵达美国的时间远远早于许多南欧和东欧移民,如意大利人和东欧犹太人向美国大规模移民发生在20世纪初的头十五年期间; 也早于其他亚洲各大族群到达美国的时间,如日本人向美国较大规模移民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但是,美国华人社会至今依然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少数族裔社会。尽管大多数意大利裔、犹太裔和日本裔美国人至今已经进入第四代以上,但21世纪初的美国华人社会主要还是由第一代和第二代组成: 在外国出生的第一代移民占70%以上,本人在美国出生而父母在外国出生的第二代移民占20%,本人及其父母均在美国出生的第三代移民所占比重不到10%。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呢?作者认为: 美国华人社会在二战前近百年的畸形发展,原因十分复杂。美国当局对华人长达六十多年的立法排斥是最根本的原因。然而,这种情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从1960年到2000年,美国华人人口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不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而且标志着华人社区和人口发展的重大转折。华人社会从过去的“单身汉社会”迅速转变为以移民家庭为主、性别比例平衡的族裔社会。近些年来,华人社会由于其高于美国平均水平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华人也因此被称为“模范少数族裔”。

“横”线。周敏教授对洛杉矶和纽约两地的新华人社区进行了对比分析,她认为,与老唐人街不同的是,新的中产阶级的华人移民社区与外部世界和主流社会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联系更为直接。此外,关于移民社团组织、华文媒体、中文学校、移民家庭和代际关系、家庭和族裔环境对新移民子女成长的影响、“小留学生”等问题,周敏教授也都做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周敏教授要么实证性地补充和丰富了现有的理论框架,要么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除了上述纵、横两条主线以外,该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其透彻的理论分析和推断。在第七和第八章中,周敏教授着重从理论高度探讨了族裔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她认为:“少数族裔经济”是一个内涵过于宽泛的概念; 而“中间商少数族裔企业家”和“聚居区族裔经济”虽同属“少数族裔经济”的范畴,但却是相对精确的狭义的概念,它们在分析层面上和社会意义方面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在研究少数族裔经济的时候,不应忽视族裔企业家与族裔社区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非经济方面的诸多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新的视野和角度,更加深入地去探讨这个课题。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勇于探索,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来超越原有理论框架的束缚。周敏教授提出的“聚居区族裔经济”、“族裔资本理论”和“跨国主义理论”等新的理论框架,得到A・波特斯教授的赞誉。

迄今为止,比较全面地考察和研究美国华人社会(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中文书籍为数不多; 能够运用西方社会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和亚裔研究学领域的最新理论,通过实地考察和统计分析,用中、西两种不同的视角来验证和发展华裔研究学理论的专著,更是凤毛麟角。该书的出版应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虽然它是一本学术论著,但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和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深入浅出地描述美国华人社区的方方面面,加上文字浅显,行文流畅,尽量避开佶屈聱牙的专业名词术语,使该书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相信该书可以帮助国内外从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学者、中国各级政府的侨务工作者以及国内外对美国华人社会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了解美国华人社会的历史和现状。お

(郭南,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安德森管理学院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部副主任)お

上一篇: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 下一篇: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合并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