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对华封锁的施行与变化

时间:2022-06-21 05:53:42

摘 要:针对法国对华封锁方案的背景、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法战争;谅山事件;据地为质;封锁

一、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爆发后,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军官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李、福交涉之时,清政府力图维持宗主地位、屏蔽滇桂门户。同年4月,上谕就要求李与福谈判,“既不别贻后患,仍不稍失国体,是为至要。”[1]李则致信总理衙门称:“伏查四月初十日密谕各节,内越南职贡照旧一节,已隐括于第四款‘法国现与越议改条约,决不插入伤碍中国体面’字样之内。……通商一节,已包括在第三款,‘毗连越南北圻边界,所有法、越与内地货物听凭运销之内’,既云边界,必不准深入云南内地明矣。……其第二款‘北圻华军调回边界’云云,查桂军退扎谅山,滇军退扎馆司、保胜,皆近边界。此约倘蒙许可,只须密饬边军屯扎原处,勿再进攻生事,便能相安,亦不背约。”[2]

李之说法自属敷衍,但清政府据李所述,认为《李福协定》满足了自己的要求。基于保藩固边的考虑,清政府仍驻军北圻边境,等待与法国议订详约。法军在《协定》签订后仍继续推进,6月23日进抵谅山,驻防清军予以阻止,两军交火,法人败绩,是为谅山事件。谅山事件发生后,法国要求清军退兵、支付赔款,并考虑夺占沿海口岸作为质押。为保证这一计划的顺利实现,法军开始对目标口岸进行封锁。

二、据地为质,谅山事件

在法国的“据地为质”计划中,福州、基隆是首选目标,而福州更是重中之重。在法国看来,福州不仅是重要通商口岸,而且拥有马尾船厂,占据福州可以逼迫清廷妥协。基隆则具有重要商业价值,基隆煤矿的全年产量为55000吨,按照20法郎1吨的价格,总值达1100000万法郎。法国考虑在索赔未果的情况下,利用基隆的商业利益作为补偿。

基于这种考虑,谅山事件爆发伊始,法军就对福州、基隆进行封锁。7月13日,法舰驶入闽江,“泊马尾,不准华船入口”,监视口内福建水师。7月22日法舰驶抵基隆,8月2日封锁口岸,“禁阻战略物资在基隆卸船。”

面对法军重压,清政府认定谅山事件咎在法国,深恐屈就法人之胁迫而演成列强纷起宰割之局,因此同意撤兵但坚拒赔偿。中方代表曾国荃同法使巴德诺开始谈判,巴索赔2.5亿法郎,并以中国允偿为商谈之先决条件。曾为促成和局,表示可以付给法国“五十万银两,约三兆半佛郎,名义是救助谅山的死难者”,但是不惟法国拒绝接受,清政府也拒绝承认。

8月21日,兵费交涉破裂后,法国开始实施“据地为质”计划。它本拟占据福州,后为避免西方列强的反对,改为占据马尾船厂。8月23日,法军进攻船厂,但孤拔“可使用的登陆水兵只不过六百人;而中国方面则有数千步兵,或者如人所传说,他们已在船厂埋藏了地雷”。法军封锁福州一月有余,终未如愿“据地”。茹费理与巴德诺、孤拔就“质押”地点展开讨论,巴、孤主张直接北上封锁渤海湾,夺取旅顺、威海卫,阻断海运漕粮。茹经过权衡,9月下旬决定首先攻取基隆、淡水。

10月1日,法军攻占基隆城区,但未能入据矿区。巴德诺表示:“人家即让与我一城,我们且无力占领。”9月26日,法舰抵淡水进行封锁,不久又进行登陆,为清军挫败,是为“淡水大捷”。法舰封锁基隆、淡水,在海峡两岸造成紧迫氛围。10月12日,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奏称:“闻各船俱不敢再装兵械,无复有接济之望。”然而法国迄未宣战,不能阻止清政府租用中立国船只运送军队或军需品。法舰“蝮蛇号”曾在淡水截获载运勇械的“华安号”,但因挂用英旗,仍行放回。

在这种情形下,法国为了维持并扩大对基隆的占领,决定封锁台湾,阻绝来自大陆的接济。孤拔的封锁部署如下:以六舰位于基隆海面,以三舰位于淡水海面,以一舰泊马祖,以二舰往返基隆、马祖间。不过,法军为能继续利用香港获取补给,而承诺不在公海搜查船只。

不过,孤拔仅计划以八至十艘军舰来执行封锁任务,数量上的严重不足注定这种封锁难有成效。1885年1月7日,法军宣布重新封锁台湾。尽管法舰封台迄近半年,经屡次增加兵力,截至1885年3月最多达35艘,但在大部分时间战舰数量不足,对于封锁台湾西岸数千余里的海岸线,显然不敷使用。

三、封锁

首先是公海搜查。1884年12月,英国承认中法存在战争状态而宣布严守中立,香港不再允许法舰购煤修船,而法国也认为台湾封锁未达预期效果,因此从1885年2月开始在公海上检查船只、查禁军火,不再限于台湾西岸。法舰数量终究有限,只能调用有限舰只搜查公海,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其次是阻禁漕粮。早在1884年7月,巴、孤就提议占据旅顺、威海卫作为质押,断绝北运漕粮,但没有得到茹费理的支持。1885年1月,法国计划实施北上方案,封锁渤海湾。巴、孤则强调法军兵力有限,欲使封锁产生效力,必须查禁海运漕粮。2月21日,法国决定禁阻由沪起运的漕船,并于26日正式实施。法军宣布将米作为战时禁制品,禁止运往广州以北各口。几经波折,法国终将封阻漕粮付诸实施,但已与最初的北上方案相距甚远。不过4月初两国即告停战,6月13日法军正式解除封锁,因而这一举措未对清政府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法国还对北海进行封锁,以切断入越清军之补给。1885年3月7日法国宣布封锁北海,禁止军需物资入港,14日正式实施,一直持续到5月22日。其实,清政府向北圻输送军火并不抵达北海,而是从广州溯西江至龙州,再分别转运滇、桂两军。法军封锁北海并不会影响北圻清军的军需供应,自然不会构成实质威胁。

参考文献:

[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法战争(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罗亚尔.中法战争(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3]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上一篇:《伏羲考》从天下到国族的转变 下一篇:企业改革的目的是效率最大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