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听艺术角度论证《1942》

时间:2022-06-21 01:10:48

从视听艺术角度论证《1942》

摘 要:电影《1942》是以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为基础改编的,主要讲述的是普通百姓在逃荒路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不论它拍的好坏,至少它让我感受到了一段历史,一段近乎被人遗忘的历史。我并不从故事情节方面评判电影的好坏,我只是从影片的色彩、声音、场面调度与构图以及造型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影片,论证影片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1942》;故事线索;场面调度与构图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电影《1942》是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1942》改编的。在电影还未公开上映之前,就有许多人痛斥这部电影,认为这又是一部发国难财、以赚钱观众眼泪为目的、无情的撕开历史疤痕的电影,把这部电影贬低的一无是处。看过电影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各有说辞。我并不是要为这部电影的好坏下一个定论,我只是想从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视听艺术特征中客观中立的分析这部影片。

一、故事线索

只有在充分理解一个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对它进行分析,对于电影也是如此。《1942》这部电影以时间为轴线,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1942年发生的一段历史。整个故事的讲述节奏不紧不慢,让观众感觉到故事本身的痛苦与无奈、挣扎与冷漠。故事分两条线索四个不同的视角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另一条是政府。在这两条线索中又从政府、国际记者、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等四个不同的视角展开叙事。故事在河南与重庆之间不断切换,两者形成对比鲜明的强大反差效果,对天灾的无奈感与对人祸的讽刺味昭然若揭,这种叙事结构被称为“线性复线”结构。[1]

二、色彩分析

整部影片看下来,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色彩。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大背景下,“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逃荒以及逃荒路上所发生的一切触目惊心的事件。根据两条故事线索的不同,影片的色彩也存在很大差异。整部影片在逃荒路上这条线索上色彩的呈现多属于冷色调;而在政府那条线索上影片的色彩就比较鲜艳明亮,多属于暖色调。这一个是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同时也是因为讲故事的需要。

从心理层面看,色彩是电影中的下意识元素,它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所诉诸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性和气氛。在《1942》中,逃荒路上目之所及几乎都是冷色调的色彩,无论是人物的衣着装扮又或者是整个环境色彩,只有在少许时候可以看到一点点暖色调,最典型的代表体现在剧中人物花枝的身上。一次是花枝在刚准备要逃荒时,还有一次是她要把自己卖掉时都穿上了出嫁时的红衣裳。在这里通过色彩的变化来暗示和比喻剧情的内容和人物的心理。红色一般寓意着希望,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却不然,如果真的算的上是希望的话,那也是一种带着讽刺意味的希望。即使在国难当前民不聊生的情况下,重庆却依然歌舞升平,一派平和的景象,两条线索色彩对比之强烈让观众感到了彻底的反感。

三、声音分析

声音也是电影《1942》中突出的一个艺术表现特征。电影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人声、音响和音乐。在这部影片中,这三个部分相互配合,使整部影片看起来听起来相对和谐而不至于太跳跃太突兀。

首先,人声在影片一开始就以剧中人物的画外音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背景,紧接着便是以一个完全独立的局外人的客观叙述进一步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这两处的人声都是声画对位的关系。为了增强影片中环境的真实性,渲染气氛,《1942》中也多处应用到了音响,包括狗叫声、猫叫声、炸弹爆炸的声音等,在应用这些音响的时候基本上是声画同步的。

还有一种最不能忽略但是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声音,那就是音乐。现代心理学证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结、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由于微弱的刺激所产生的感受,可以增强同时接受信号的另一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电影音乐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以这样的心理学原理为依据的。音乐在影片中所产生的听觉效果,恰是以增强视觉的感受性为主旨。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说过,电影“音乐的职能是消除观众对音乐的需要”,而不是满足这种需要,“音乐要使观众听而不闻,让他们的感官全部集中于电影镜头上”。[2]《1942》中其实有很多处有用到音乐,只是大部分音乐用时比较短并且都是纯伴奏音乐,所以比较容易被观众忽略。影片中的音乐一般是在情感出现转折点或者是人物命运发生改变的时候出现的。当一向娇生惯养的范家大小姐为了温饱为了活命把自己卖掉的时候,音乐响起,那悲情的音乐把剧情推向了一个高潮,同时对观众的情绪也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感慨在灾难面前普通百姓的无奈和无助。

四、场面调度与构图

场面调度与构图是整部影片很关键的地方,影片好不好看跟这两者有着莫大的关联。米哈伊尔・罗姆说:“电影是一种运动艺术,而每一个镜头都是以其中正在进行的运动为目的的。”电影画面和场景中,人和物的运动不但可以展示特定的动作,而且能够影响观众的观赏兴趣。[3]《1942》中的场面调度多以摄影机不动,调度演员的方式进行,大部分场景都是靠演员在走动完成的,只有极少数是调度摄影机的,比较明显的调度摄影机的场景主要体现在飞机轰炸地面的时候。在我看来,这样的场面调度相对显得过于单调,但是总体上也不会影响观影效果。

由于《1942》的场面调度以及镜头控制相对比较规矩,所以它的构图也显得比较普通。影片的大部分构图都是平衡构图,封闭性构图。人物主体都处于画面之中,很少有人物面前出现障碍物或人物出框的镜头出现。这样的构图很安全,易于观众接受,只是在影视艺术上就没有太大可探讨的价值存在。

五、影片造型分析

影片的造型包含的元素很多,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的造型,也包括摄影造型、美工造型、色彩造型、光影造型和声音造型等。在这里,我想说一下关于《1942》中演员形体动作的造型。我并不认为这部影片中的演员形体动作的造型是成功的,相反,我认为它存在一定的缺陷。

影片中主要演员的表演还是相对比较到位的,但这也只能说明影片在动作造型这方面做的不错。但是说到演员的形体方面的造型,那就另当别论了。影片中人们逃荒将近四个月,从第二个月开始老范家就失去了粮食,每天只能靠树皮树根充饥,从这里到影片结束为止他们又逃荒了两个月,但是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衣服越来越破脸越来越黑以外,演员们的体型几乎没有改变。按照常识,那么长时间没吃什么东西,多少也是会瘦一些的,可是并没有。这整个造型给观众的感觉就不太对,让观众很明显的感觉到饥饿只是演员们演出来的而不是真的遭遇了那种困境,让人不得不对真实性起疑。所以说在造型这方面,这部影片处理的并没有那么到位,至少演员的体型应该稍微变一变,减减重,这样才比较符合实际。

其实从视听艺术角度《1942》还有很多可以分析的元素,只是我觉得上述一些角度在影片中的表现相对比较突出。上述内容都只是个人观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略显局限性。总的来说,我挺喜欢《1942》的叙事方式的,冷静的把一件事情说出来,说清楚。不论它拍的好坏,至少它让我感受到了一段近乎被人遗忘的历史。总体来说,我个人觉得《1942》这部影片还是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游飞.《导演艺术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 贾磊磊.《影像的传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 游飞.《导演艺术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僧惟籍考 下一篇:白酒系列包装设计与原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