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7:50:09

视听艺术论文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在电影中,演员能够穿着各种类型的衣服,就像广告牌一样,引领时装的潮流,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让服装能够迅速走红。现代电影逐渐细化了分类,因此需要我们对于服装也要进行系统的分类,设电影片头的主题歌就如同一个大型作品的前奏或者绪言,一般都是对电影内容进行主要概括。它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方式,将电影中丰富的思想与内涵融为一体,借助和谐的音乐效果与优美的节奏陶冶人的心灵,通过潜移默化的声音来持久深入地引领电影情节的发展,能够对电影的基调及深层次的情感定位进行前期的铺垫,让观众不知不觉进入到在当时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定情境中。在众所周知的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开头的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能够将人们拉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也成为当前孩子们对母亲表达情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由此可见,在整部电影作品中,主题歌作为电影的领导者,是一种标志能够被观众最先记忆。

电影的片尾主题歌,顾名思义就是在电影的结尾出现的主题歌,它是电影中单一主题歌形式种类中除了电影片头出现的主题歌之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具体的功能却与电影片头的主题歌不同。在电影剧情全部展开之后,片尾的主题歌的任务就像大型作品的尾声与扩展补充一样,对于前面剧情内容的总结,并且融入了自身的情感与感慨,拓展了电影的主题内涵,并且能够对结尾进行点题与开放式的艺术表现作用。例如在电影《归心似箭》中的主题歌《雁南飞》,就是一首能够给观众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的经典片尾主题歌。插曲是在电影中一些特点的场景中,针对一些具体情节的内容而创作的,对某种事物或者特点的情感进行描述,进而抒发出特定的情感与情绪,或者能够表现出人物特定情绪的歌曲。插曲能够与电影的剧情联系紧密,一般主要表达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侧面烘托气氛,推动电影情节的戏剧性地发展,并且能够成为转场与闪回的重要工具。

在电影中,插曲与主题歌一样有着较大的轰动效应。在电影中,插曲一般表现形式分为两种,主观和客观。例如当表现人物心情的时候,画面中显示的人物唱的歌曲,并且较为客观,能够直接表达出电影中人物的情感。当作为电影中的局外人的一种评价时,一般较为主观。通过主观声音来播放的插曲,也能够较为直接地抒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客观的演唱歌曲更加能够有着浓厚的主观评论意识。比如在电影《红楼梦》中,由于电影中人物关系较为复杂,在其中的插曲也众多,但是每个插曲都能够十分完整地刻画出人物形象,符合电影情节的发展。例如众所周知的《葬花吟》一曲,就能够体现出林黛玉孤独无依无靠的遭遇,也体现出林黛玉个人的感情世界中如同落败的花朵一样凋零,能够引起观众们的怜悯与感叹。又如《聪明累》一曲,以讽刺辛辣的语气阐述王熙凤的生平,从叱咤风云直到草席裹尸,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够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王熙凤那悲惨的境地。

电影中主题歌与插曲的主要作用

(一)渲染功能

电影中的歌曲有着渲染气氛的功能,能够为电影营造独特的气氛,进而深化观众的视觉效果。在电影中的歌曲能够发挥渲染气氛的作用过程中,不会着重描绘景物,也不会对电影中的人物情感与创作者的主观态度及评价。通过渲染气氛电影歌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对画面内容进行解释,或者扩展电影对观众的视觉感受,让观众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这种气氛对于音乐与画面来说,是具体而抽象的,而歌曲能够将这种难以琢磨与形容的情感色彩通过歌曲来表达出来,进而让画面形象更加生动与动人。对于电影中主题歌与插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情节性

在我们平时的歌曲中一般不会体现出具体场景的情感渲染,即使有着这种作用,也表现得模糊和不确定。而在电影中,随着画面的开展,能够给电影中的歌曲贯穿了情节性,这时候歌曲与故事内容能够紧密联系,进而达到渲染画面气氛。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对电影中的歌曲有着这样的形容,“音乐能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音乐,成为了一种特殊提示,提示着观众身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时代的影片。”可以说,从开篇主题歌开始,就起了开场白的作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在电影《圣诞夜惊魂》中,从具有浓郁圣诞气息的歌曲中,能够直接给观众交代了影片发生的时间与地点,并且通过连唱的方式将电影中的主人公也一一交代了出来,不但给人直接利落的感觉,还能够增强了影片的欣赏性。在这部电影中,歌曲能够很好地渲染着电影的内容,调节电影气氛,增强电影画面中的视觉形象与情绪节奏。

2.对比性

在一般的歌曲塑造人物事物形象中,一般与歌曲的风格相一致协调,和谐安静的歌曲对应着美好的景象,而紧张节奏的歌曲都会对应着嘈杂、不安的形象,但是在电影歌曲中有些时候会通过对比的手段来侧面烘托画面内容气氛,增强电影的戏剧效果。例如在电影《指环王》中矮人佛罗德毁掉魔戒的片段,佛罗德并不像将魔戒扔到深渊中。而佛罗德的朋友山姆要他赶紧毁掉魔界,这时候哈比国的小精灵开始和佛罗德因为争抢这支魔戒而进行拼命的殊死搏斗,这时候的画面是恢弘又紧张的。在这时候搭配的插曲反而是悠扬深远的,能够将这场戏深层次的张力表现出来,形成十分大的反差,通过视听结合的统一让观众能够深刻印象。因此可见,电影歌曲中表达的情感与画面情绪不需要相一致,只要合理应用,有些对比的手法更具有独特的渲染效果与戏剧效果。

(二)增加电影连贯性

在电影中,有时候电影歌曲能够起到连贯作用,让审美主体能够对欣赏过的故事内容进行回忆与再现。比如在日本电影《人证》中,主人公服装设计师八杉恭子希望能够保住自己的名声与地位,不惜杀死了从大洋彼岸美国前来认亲的自己的亲生儿子———黑人乔尼,但是也因此遭到了警察的调查与追捕。在电影的结局,八杉恭子选择了跳崖自尽,她的草帽在半空中飘落,在电影中这一系列的镜头内容并没有人物对白,而随着草帽飘落的是电影主题歌《草帽歌》。这首歌曲在这时候的播放,能够渲染气氛,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愧疚与悲伤的情感,并且将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相联系。观众能够将画面中草帽的飘落与《草帽歌》的歌曲声相结合,想起故事的情节,让电影内容有了连贯性。在电影创作中,并不是需要在每处都要设计渲染气氛的歌曲,这样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送别歌》,创作者在电影中的关键部分采用,并且都不是整个的歌曲。

(三)歌曲的描绘功能

电影中能够通过歌曲来增强剧情中矛盾冲突的紧张度。在电影《埃及王子》中,当摩西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内心十分矛盾,并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而在这场戏中,摩西通过插曲《我无所求》来直抒胸臆,表达出了不同角色的转化造成了摩西的内心冲突。可以说,电影中的插曲能够充分表现出摩西内心的挣扎,能够对人物性格刻画起到很大的作用。

结语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2011年11月21日至26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承办,音乐工程系、音乐学系协办的“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①,在建校84周年校庆之际,于上海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美国Rutgers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等近十家学术机构、数十位专家代表参与。

参与本次活动的海内外专家就目前亟待解决的数字技术手段、媒体设备研发、文献著录标准、典藏流程管控等议题进行研讨。以务实开展手稿、历史音频数字化典藏工作坊为核心,适当配合相应专题讲座、研讨会,同期举办手稿图片展、手稿研究论文会等其他活动,使之形成一整套典藏、手稿学术研究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符合上音馆藏现状的业务操作标准,使之成为上音图书馆特种音乐文献建设及后续研发的基础保障,更好地为专业音乐教学、创作、科研、艺术实践,以及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服务。为期六天的“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共举办了4场专题讲座、5项工作坊计划、2场论文会以及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同时还举办了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和首期“走进音乐”系列讲座等。

二、过 程

11月21日,“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在上音教学楼贵宾室隆重开幕。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叶娜博士,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朱立平主任,国际交流处陈晓翌处长,协办单位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教授,音乐工程系主任陈强斌教授,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洛秦教授,管弦系主任李继武教授,音乐教育系主任余丹红教授,作曲系副主任温德青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志》编委会办公室林熠常务副主任,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王勇博士,以及承办单位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石震明副馆长、馆长助理韩斌等出席开幕式。杨燕迪首先致词,他认为通过本次国际论坛与工作坊,对萧友梅、丁善德、谭抒真、李翠贞等学院老前辈的手稿、历史音频进行科学、妥善的典藏与数字化保存,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特种音乐文献整理工作的国际标准与切实可行的学术程序,从而有力推动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特种音乐文献典藏与研究的相关工作,更好地为学院教学、创作、科研、艺术实践,以及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服务。他还代表学院向美国国会图书馆与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赠送了上海音乐学院师生理论研究、音乐创作、表演艺术等方面的学术成果。叶娜与黄均人先后致词,并分别代表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台湾师范大学,向上海音乐学院赠送学术文献与作曲家手稿典藏设备。下午,叶娜与黄均人分别作了《美国音乐民俗中心典藏流程》与《数字典藏概念与流程》专题讲座。就国际标准下的数字化典藏概念、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就上音图书馆客观存在的现状条件以及技术难点上给出了良好的建议。

11月22日,手稿工作坊在图书馆音像视听部正式开坊。钱仁平向来宾介绍了上音图书馆的历史、现状条件、发展规划,对本馆收藏的华人作曲家手稿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由上海音乐学院、台湾师范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组成的联合工作团队,在叶娜和黄均人的指导下,按照获取(Acquisitions)、登录(Accessioning)、处理(Processing)、保存(Preservation)、命名(Numbering)、以及制作索引指南(Finding Aid)六个典藏步骤开始对李四光《行路难》手稿(2页)、萧友梅手稿(蓝色封面乐谱草稿本,24页)进行典藏。当天下午,吴旭在上音图书馆视听部大厅先后作了《历史音频典藏与数字化保存》以及《斯坦福大学音乐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与管理》的学术报告。

11月23日,手稿工作坊团队继续执行“丁善德手稿计划”,对《新中国交响组曲》手稿进行了典藏。至中午,基本完成预定的“萧友梅手稿”、“李四光手稿”、“丁善德手稿”三个既定计划。手稿工作坊结束后,钱仁平表示:“我们以国际标准,高规格地完成了‘李四光手稿计划’——这是第一份中国人的音乐手稿,以及萧友梅和丁善德的手稿典藏。此次工作坊的意义不仅是典藏了这些珍贵手稿,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今后的手稿典藏、作为特色文献建设的华人作曲家手稿数据库建设、网络数字图书馆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启了大门,提供了标准及流程化参照。”

23日下午以及24日上午,“音频计划工作坊”在图书馆第二视听室开展。工作团队在黄均人的带领下分别对两张33转LP老唱片进行了数字化典藏。其中一张是由谭抒真(小提琴)、李翠贞(钢琴)合奏舒曼《d小调奏鸣曲(作品121号)》,另一张是丁善德先生演奏贺绿汀《牧童短笛》(中国唱片厂出品)。典藏过程一方面对唱片原件进行清洗、保存,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档案命名。同时,对唱片进行数字化转档,制作多种格式进行保存和命名。

11月25日,“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图书馆音像视听部大厅举行。参与论坛的专家有,活动组委会副主任、上海音乐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孟东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叶娜,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音乐数位典藏中心主任黄均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长、作曲系副主任贾国平教授,《人民音乐》顾问、中国音协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张弦编审,国家图书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外文采编部主任顾犇博士,台湾音乐中心主任、台湾豫剧团团长苏桂枝博士、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王建欣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孙晓辉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杨红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艺术学院副院长杨九华教授、长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董焰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萧梅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钱仁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韩斌等。论坛首先由徐孟东致词,他充分肯定了此次活动以及图书馆长期以来所做的工作——特别是特色文献建设,对学院教学、科研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并且,寄望图书馆以此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果。随后,叶娜与黄均人分别以《初探数字时代下的中国音乐遗产保存》和《“余音绕梁,永传于世”:谈珍贵音乐文献典藏的观念与实践》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在论坛自由讨论阶段,贾国平介绍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图书馆专业委员会”成立源流,随后,他就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文献建设及相关项目情况进行了介绍。叶娜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相关情况,指出典藏和研究成果应该最终都上网,为公众提供权威、准确的文献服务。张弦以她参观挪威卑尔根公立图书馆中馆藏格里格手稿的经历和体会,发表了《国际视野 本土耕耘——贺“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的书面讲话,她讲到“上海音乐学院不仅高瞻远瞩,不断挖掘中国音乐史中的宝贵资料,还主动积极地联系作曲家,收藏他们的手稿,使馆藏逐渐丰厚。这种对于作曲家的尊敬和细致入微的操作,赢得了作曲家的心,纷纷把自己多年的心血,放心地交给上海音乐学院,说明了作曲家对上海音乐学院和上音图书馆工作的信任。”苏桂芝介绍了台湾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理事会”和“虚拟华人音乐文献典藏目录”的相关情况,呼吁强调音乐影像档案的保存,界定华人音乐文献典藏的范围,规范档案原件与数字化对象保存方式与处理流程。萧梅则介绍了她作为项目负责人年承担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项目《濒危音响档案数字化抢救试验计划》的研究成果及思考。王建欣、孙晓辉分别介绍其各自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情况。

25日下午,“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会I”、“历史音频与表演艺术论文会”同时在上海音乐学院教学北楼415教室和上海市声乐艺术重点实验室隆重举行。

“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会I”由上海音乐学院杨立青教授主持。本场会首先由香港中文大学张惠玲教授主讲,题为《节奏的重生:梅西安与布列兹对〈春之祭〉的分析》,比较了梅西安和布列兹各自对《春之祭》音乐分析,试图探求这两位作曲家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深度诠释这个划时代的作品。她提到,梅西安对《春之祭》精辟的分析长久以来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分析的要点只是在其学生之间流传。相反,布列兹作为梅氏弟子在1953年发表了相关的文章《Stravinsky Remains》,成为《春之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献。尽管布列兹本人未提及这一点,其文章中沿用了梅西安的观点的事实显而易见的。

随后美国罗格斯大学音乐系饶韵华教授作了题为《从〈木管五重奏〉手稿看卢炎的音高构思》的宣讲。她提到,作曲家手稿不仅只是一种值得保存的崇高纪念文物,更是能对了解音乐风格、作曲美学有所帮助的相关珍贵文献。作曲手稿,因其五花八门,解读上更具挑战性。学者必须采合适的理论概念才能对手稿做适当的解读诠释,但同时手稿也正是乐曲分析之理论根据的来源,因此在研究20世纪作曲手稿时,理论与手稿实际上是相辅相成。

“历史音频与表演艺术论文会”由陈强斌主持。首先由东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系宋晖副教授进行了《基于wxWidgets音频修复系统的研究》的论文宣讲。其文研究与探索了目前音频的噪音类型和各种降噪方法,在基于wxWidgets的音频修复工具Memo-ryAudio中综合应用这些方法,提供各类降噪专家模板,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此系统还为今后降噪算法的不断扩展提供标准接口。随后由韩斌《LP暗码的识别在文献编目中的意义》的论文演讲。他提出在LP唱片时代辨识、版本研究和编目过程中,编号与暗码问题一直是唱片收藏家与音乐图书馆专家们的研究课题,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对于鉴别版本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DECCA、EMI、RCA-Victor、Mercury等四家唱片公司以及中国唱片总公司的编号、暗码系统进行必要的梳理,并讨论其在文献编目中德特殊意义。

11月26日,“手稿研究与音乐分析论文会II”在图书馆音像视听部大厅举行。会由贾国平主持。首先由王勇作题为《留学莱比锡——萧友梅相关几件档案的研究》的论文宣讲。他通过上海图书馆所藏几件萧友梅的档案,对于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主修钢琴专业;在莱比锡大学哲学院学习情况,师承关系等情况作了研究解读。随后,由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刘涓涓副教授做题为《思维的印记——罗忠镕〈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研究》论文宣讲。她以中国当代作曲家罗忠镕2007年完成的《第四弦乐四重奏》手稿为研究对象,文章以了解曲式结构、音高材料、音响组织与“引用”手法这四个方面的技术特征为基础,着重观测作曲家在此过程中的创作思维变化。本场会最后,由就读于台湾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的查太元同学做题为《〈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手稿校订研究》论文演讲,探讨了《黄河大合唱》交响合唱版手稿校订之过程及其相关发现,并检视作品原貌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意义。

在本次国际论坛暨工作坊活动中,为纪念丁善德先生百年诞辰,并配合学院系列纪念活动,图书馆承办了《丁善德百年诞辰纪念展》,展览了丁先生部分作品的手稿片段以及珍贵历史照片。

此外,11月26日上午在上音附中演奏厅举办了面向普通爱乐者,丰富城市音乐生活的首期“走进音乐”上音图书馆系列讲座。本期讲座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赵晓生教授,以《巴赫〈创意曲〉1723年手稿赏析》为题向广大音乐爱好者讲解了隐藏巴赫手稿背后的奥秘。

三、结 语

“2011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国际论坛暨工作坊”已取得圆满成功。其中,取得的成果有三:首先,她使上音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通过手稿、历史音频工作坊的开展,使我们学习到了国际标准下的档案原件典藏、数字典藏流程。在档案命名上,一方面借鉴国际常规,一方面依照馆藏特情,制定出上海音乐学院特种文献典藏号以及命名规则②。其次,通过流程化的培训,馆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在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台湾师大音乐数位典藏中心等兄弟单位相互协作、交流中,学习了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技术,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从活动期间各种讲座、论文会上,了解国内外文献建设、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动态,开拓了视野,促进了馆员自身的业务思考。再次,图书馆研究功能进一步拓展,学术影响力逐步增强。

当然,通过此次工作坊,也让我们意识到前进中的困难。如何将复杂琐碎的特种文献典藏工作常态化,使之有机地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如何有效地完善、管理特色文献数据库,并形成多媒体的成果开发,多途径的展示方式,从而实现这些珍贵历史文献价值最大化?如何在数字化、网络化、云概念等各种科技手段迅速更新的历史背景中,应对各种技术上、观念上的挑战……

特种音乐文献典藏与数字化文献建设仍然是“上音”图书馆“十二五”期间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寄望今天在历史中的探究,能使之照进更遥远的未来。

①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度重大项目。

②参见钱仁平、肖阳《华人作曲家手稿典藏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萧友梅档案〉为例》,《音乐艺术》2012年第2期。钱仁平、韩斌《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丁善德音频计划〉、〈谭抒真、李翠贞音频计划〉为例》。

钱仁平 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 论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 论电影叙事对文学叙事的继承及突破 论电影音乐的叙事作用 论电影《大河》的叙事艺术 论微电影的叙事策略 论电影叙事中的“寻找”模式 论电影《云图》的叙事改编 论现代实验电影的叙事特征 论电影《孔子》中的道德叙事 论电影叙事视角的运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叙事风格 论电影叙事中的误读策略 论电影镜头的叙事问题 论电影《盗梦空间》的叙事结构 论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空间叙事 论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音乐叙事 论电影《禁闭岛》的非线性叙事特征 浅析国产动画电影叙事模式“进化论” 论电影《立春》中声乐艺术的叙事作用 论电影《印度之行》叙事结构的审美图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论网络电影叙事 论网络电影叙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邢 静 文 琼")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伴随着新的媒介形态的不断出现,电影的传统叙事在一定地程度上受到冲击,新的叙事形式应运而生。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观影活动渐渐地转向网络,本文就试图探讨网络电影叙事的创新和特点。关键词:网络电影;话语色彩;叙事结构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15-01关于网络电影,业界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这是因为现在的网络电影还基本上是依附于传统的影院电影和电视电影的,没有稳定的系统的属于自身的电影内容供应源。所以,现在关于网络电影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网络传播的传统电影作品,另一种是专为网络传播制作的电影作品。本文无意去探讨网络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而是试图通过网络的传播特性分析电影在这一新媒体形态下的叙事特色。

一、网络电影的传播特点

从影院电影到电视电影再到现在的多媒体时代的各种显示屏电影,电影的概念甚至其本质都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每一次传播载体的变革都会迫使电影重新做出自身的定位。传统的影院电影是基于胶片感光技术制作的时长大约为90-150分钟的适用于影院封闭环境播放的电影。而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的普及,基于其传播的特点,人们开始试图制作适于在电视上播放的电视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多以中近景镜头表现,在文本时间上也更加的灵活。这是因为电视的屏幕要比电影银幕小很多,大场面的远景镜头不适合观众的欣赏心理,同时,接收环境的松散性也使得其情节必须富有感染力才能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的符号载体(影院电影是胶片感光材料,而电视则是数字信号),在画面的质感方面,电视电影是远远不及影院电影的,所以,影院电影渐渐形成了向淡化故事性的造型及大场面表现的叙事转向。

二、紧凑的节奏和强烈的话语色彩

从欣赏环境方面来说,网络电影与影院电影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虽然影院电影是点对面的传播,而网络电影是点对点的传播,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影院电影实际上也是点对点的传播。这是因为,在漆黑封闭的环境中,观众是可以忽略掉周围的干扰因素而全心地投入到影片的欣赏中。网络电影的观赏也同样如此,观众以“前倾”的姿势面对着电脑屏幕,对光影变化倾注着全部的注意力。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得网络电影的节奏必须张弛有度,紧凑有力,将文本长度限制在1-2小时(甚至更短)之内,否则就会造成观众心理和视觉的双重倦怠感。而这一点则与电视电影不同,由于电视的“后仰”式的观赏方式,使得观众的眼睛和屏幕之间隔开了一段距离,那么观众就会很容易地受到周围的干扰因素的影响,所以,电视电影可以放慢节奏,延长文本的表现时间,甚至是中间插播广告,只要情节足够吸引人就可以了。

前文已经提到,影院电影现在倾向于营造视听奇观的叙事转向,因为人们的仪式化的欣赏活动主要是想需求心理的刺激和放松娱乐,同时,市场化的情势下基于票房的压力,创作者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制作迎合大众心理预期的通俗电影,严肃深刻富含思想性的复杂叙事以及自说自话的个性表达是很难吸引观众掏钱买票进电影院的。电视电影则由于其制作机制的限制,以及电视播放的道德及主流文化限制,在题材表现及叙述方式上更加的力求中规中矩。相反,网络则是一个大众自由发言和交流的平台,这就允许其电影表达更加的富有个性色彩,它允许创作者给作品赋予思辨和争议的因素,以画外音的方式随时表达自己的感想。

三、叙事结构的多样化和游戏色彩

网络电影与影院电影和电视电影的最大的不同还在于其观赏时空的自由性,同时,网络播放软件的智能化也使观众能够重复观看某一段落或者跳过某一段落播放,那么,这就给了观众思考的时间,电影爱好者就能够更加仔细的“拉片”分析了,从这一方面来讲,网络电影的叙事结构就需要更加的严谨和有说服力,能够经得起推敲。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强烈的参与意识使作品不需要面面俱到,悬念和开放性的结局反而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由台湾宏网集团和“春水堂”合作的第一部网络电影《175度色盲》,通过板块的自由结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叙事线,观众通过自己的选择能够看到各不相同的情节进展。

其游戏性最初体现在电影发烧友们制作的即兴小短片上,这些作品往往以生活中的奇闻异事或者对某个现象的所思所想为创作依据,融入各种的表现元素,如MTV模式、艺术字和卡通形象的融入。应该说网络电影不仅仅是“拍”出来的,更是“做”出来的。后期制作使数字技术和各种艺术表现元素融为一炉,概念化的场景不仅不会使电影失色,反而增加了创作者表达的自由度。

四、小结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许秦豪电影剧作模式人情关系

近日,由驻华韩国文化院、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举办的韩国著名导演“许秦豪”邀请电影展在北京电影学院剧场拉开帷幕,其中展映的四部影片是《八月照相馆》(1998)《春逝》(2001)《外出》(2005)、《幸福》(2007)。导演对于转瞬即逝的爱惜的把握和生命无常的追问延续其中,影片的叙事节奏舒缓细腻。影像风格唯美清新,不疾不徐地讲述着一个个都市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国内、国外均取得不俗票房成绩,其中影片《八月照相馆》(1998)获得韩国大钟奖优秀新人奖《春逝》获得动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外出》(2005)《幸福》(2007)分别入围多伦多电影节竞赛单元等多个海外电影节。

美国学者罗伯特・科恩在《戏剧》一书中提到:“在某个作家的作品中发现一个模式,通常在本科生的论文中不会有类似的发现,而专著似的博士论文中才会更多一点。虽然如此,这仍是评论戏剧或任何艺术论文写作的最终极目标。在个别戏剧作品中发现审美或编剧法意义上的模式,不仅会使被讨论的作品的性质更明确,更是对整个艺术来说都有所启示的亮光。”从剧作模式的角度看,情感大师许秦豪这四部影片在叙事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都同属于“人情关系”模式之“异性模式”。作为电影剧作模式之一种,人情关系模式的电影剧具有相似的特征:重细节不重因果的叙事论证手段,剧作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相对温和、复杂、微妙的人际情感关系。如《水中刀》、《我们俩》、《美术馆旁边的动物园》等等。

作为一种叙事类型,人情关系模式影片在两个基本人物的设置上,根据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可还原为集中配对模式:长幼模式、异性模式与同性模式。就总体而言,“电影模式是‘类’化而不是个化的,电影剧作模式具有持续性,也是人类重复性文化策略在剧作中的应用。有些电影模式由于其表意对象属于人类永恒性母题的范畴,就将会跨越时空的局限,在整个电影发展进程中绵延不断。”比如,表现人类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的影片本文会构成一个持续性特强的电影模式,只要人类忠贞之心不灭。电影这一媒体形式不亡,这种电影形式就将永恒地持续下去。从叙事策略关照许秦豪电影剧作,会发现他的影片无疑是将“人情关系模式”这一范例反复应用的成功典倒。

从影片《八月照相馆》、《春逝》,到后来的《外出》、《幸福》,这些影片在人物关系设置上非常简单,自始至终,导演采用的是一对一的异性配对模式。通常,在人情关系模式的影片中,异性模式基本构成为一男一女。按照“二人从陌生――相识――相知相爱――分离(或重合)”的人物关系发展过程”来组织情节,展示关系,折射出该类剧作的“/慰籍”主题。在这类剧作当中,具体情节之间重细节而不重因果,推动影片剧情进展的是两个人的关系的发展、变化,或者是人物之间相互发现的过程。与常见的“冲突支撑剧作”的剧作不同,其中,情节之间的细节积累支撑剧作,层层聚集,渐变式的积累直至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高潮来临时打动观众。几部影片着重展示的阶段。是二人在相知相识相处的过程,和二人的愉快时光、对一段段纯美的爱情的描绘。无论是《八月照相馆》的摄影师利用影像保存生命终结前的美好时光,还是《春逝》白勺录音师透过录音尝试捕捉来去无踪的爱情,或者《外出》中以时间的外部流程为框架,展示两个人物问难以言传的复杂状态,《幸福》中关注两个主人公由相爱到分离过程分离的论证,都是这种细节支撑剧作的渐变过程。

通过表格,考察这~模式下四部影片的影片的情节动力、结局、主题等,不难发现:

人。隋关系剧作在整体结构上有稳定的叙事模式,即“相斥――相爱――分离(或面临威胁)――重台”的人物关系发展过程。在这个叙事规范式中,“分离”的母题恒定地存在于每一个人情关系式的剧作中,有其内在的审美心理依据。“死生事大”,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生命与死亡都是反复被讲述的主题。爱本能与死本能的主题是一直贯穿于人类艺术史的亘古命题,死本能的能量释放使得人在体验悲剧性情感时能带有某种意义上的。通过列表,可以看出。许秦豪的这四部剧作,完全遵循“人情关系剧作”模式“相斥――相爱――分离(或面临威胁卜重台”的设计套路,其中“重合”的部分被省略掉,四部电影的剧作设置严格按照这一模式建构故事。

在考察影片看似淡化情节的叙述方式时,会发现传统的戏剧元素“突转事件”依然存在,而这些事件往往并非来自外部的突发事件或者生硬的“机械降神”,情节的驱动力来自之前铺陈交待过的人物内在,具备相当分量的情节逻辑,这也使得剧作设置较为合理自然。考察每部影片结尾:影片均符合“离开”(离开恋人的设置出现3次、撒手人寰的设计出现1次)这一原则,从而使剧情充满悲剧色彩,增加了叙事张力。在爱情剧中。追求悲剧美常常会使用类似手法,主角的死常常唤起观众的悲剧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任何艺术都是依赖于人内心情感一这一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来创造和传播的。电影剧作的情感本性决定电影艺术的创作与互动就是人类的情感互动。“情感传递”是所有艺术的共同特征,“情感传递”在艺术创作的不同状态中呈现出流动与阻遏的现象,这都来自于艺术创造主体――作者对情感的把握程度。在许秦豪四部电影所有视听段落的高潮点之后,是人物内在细腻深刻的情感较量。以人物内在情感关系的流变为潜藏的叙事脉络――这也是人情关系剧作模式的特征。

在人情关系模式的剧作中。一个普遍的策略是设计某种物象使这种分离的悲剧性情感外化。比如影片《安娜卡列尼娜》中那一闪而过的火车画面。在许秦豪的影片中,雪景的反复呈现无疑承载了这一叙事功能。影片《八月照相馆》的结尾,德琳看到自己的照片挂在照相馆门口,转身缓缓行走在雪地呈,无言的哀伤充溢着漫天洁白的雪景银幕,纯净短暂的爱情显得格外空廓朦胧。而影片《外出》的结尾,双方都意识到都要返回从前的生活,相约最后一次的外出,最后一个画面由车上两人的前景逐渐过渡到背景车窗外铺满了积雪的道路。大雪把什么都覆盖了,同时也是主人公内心状态和作者思想的体现,故事在“我们去哪里?”“你想去哪?”的问答中结束,为影片打上了一个含蓄隽永的句点。在影片《幸福》中。女主人公恩熙在漫天风雪中冒着自己肺炎恶化的危险去山上采集草药,而在影片结尾,失去爱情的恩熙病况恶化,独自死在疗养院里,痛哭之后的男主人公独自拎着行李、在茫茫雪地中渐行渐远,这样的设置,使得剧作的悲剧意味愈加鲜明,这些雪景的呈现,也使得剧作具备清新而不轻浮的美学品格,增加了影片的悲剧张力。

通过对“人情关系模式”这一剧作模式的反复使用,哲学系出身的许秦豪延续着对转瞬即逝的爱情与生命的追问,通过一个个不同的故事载体得以呈现,在这经久不衰的模式中,融入了他个人的、东方民族的恬淡和内敛,以及对生命与爱情的默默静观和绵绵咏叹。在这种模式中,真切、有机地描摹出在繁华都市表象下匆忙奔波的年轻人的爱情心态,叩击无数年轻都市观众的心弦,成为当代纯爱电影的上乘选样。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如何促进县级广电事业的发展,是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将具体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关键词:县级广电;发展优势中图

>> 构建县级广电发展新优势浅议 利用广电优势资源构建网络新媒体平台 努力构建黄石发展新优势 县级广电台的创新发展之路 浅议构建县级公共财政 浅议新媒体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 新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的坚守与改变 开拓县级台绩效考核 再创广电队伍新活力 基于广电城域网构建县级教育宽带数据通信网络 浅谈顺应广电技术发展的趋势实现县级台技术升级 新形势下对县级广电的再认识及其再发展 新形势下县级广电改革发展 三种模式 新广电 新BOSS 广电媒体发展的必经之路—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语境下区域广电媒体的发展 浅谈广电手机新媒体发展模式 2009广电媒体: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传承弘扬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 加快构建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优势 立足农村服务农民 努力打造县级广播电视新优势 县级广电媒体的融合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浅议构建县级广电发展新优势 浅议构建县级广电发展新优势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谭小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如何促进县级广电事业的发展,是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本文将具体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关键词:县级广电;发展优势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84-01一、提升节目品质,构建强势宣传平台(一)围绕大局,正确导向。坚持党管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党和政府赋予广电媒体的神圣职责,是广电传媒坚强的政治背景。广大市民需要一个具有民生意识、有平民视角、为大众发声的地方媒体,这也是县级广电坚强的受众基础。因此坚守广电舆论宣传主阵地,搭建好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好大局,不仅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二)创优节目,多产精品。广电传媒说到底是一种创意产业,只有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不断通过视听产品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创优,才能聚合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才能提升社会影响力、受众认可度。县级广电要关注本土元素的注入,创造亲和、融洽、平等的栏目气质,打造一批质量高、影响大、声誉好的本土品牌节目。注重发挥主持人、播音员的带动作用,对其进行重点包装,培养独特的主持风格,并通过举办活动出镜亮相,以此提高栏目品牌的知名度,增强频道、频率的影响力。(三)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杂志等一切媒体资源,不遗余力地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当地城市形象,切实提高地方美誉度、知名度,吸引投资,发展旅游,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广电对外宣传工作的目标追求。二、完善基础设施,筑牢事业发展平台(一)加快完成网络升级改造。改造有线用户,大幅提升了有线电视节目容量和信号质量,减少了群众投诉。我们要集中力量,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克难攻尖,加速推进网络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网改任务,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打下扎实基础。(二)积极推进数字电视平移。在建设数字电视平台、实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的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建设三大产业平台:以基本广播电视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服务平台;以高清电视、互动时延电视等付费电视为主要内容的扩展业务平台;以电子政务、行业专网、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增值业务平台,拓展终端,延展触角,开发产业链,为数字电视网的综合开发和多元化经营提供平台保证。(三)着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技术优势的发挥需要优质服务来保障。随着网络服务经验的进一步积累、广电团队素质的提高、各项规章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和可靠的落实,2008年,我们成功地战胜了雪灾、报道了抗震救灾、保障了奥运节目安全传输。在今后,我们还需在网络维护上,特别是在临时抢修方面多下工夫,除将接报受理、抢修效率、用户满意度等内容加以考核外,还须加快全市统一的呼叫中心的建设,对各类报修投诉快速反应,真正践行“高质量、不间断、全满意、零投诉”的服务承诺。三、探索多元经营,拓展产业经营平台(一)做好广告主业,保结构性增长。进入新世纪,广播电视广告经营的高利润时代已经结束,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广告经营遭遇严峻考验,但广告创收依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业,继续做好广播电视广告主业是广电事业的立身之本。要依托广播电视内容生产,利用地区相对垄断的媒体影响力和市场终端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整合系统内广播、电视、报纸、网站、杂志等固有资源,实现不同媒体的多向联动,抱团协作;强化氛围营造,开发广告“盲区”,激活广告“冷门”,启动广告新业态,着力拓展、引进房地产、金融等一些大品牌外来广告,提升广告单位播出时间的利润率。认真总结广告分类经营的成功经验,努力使广告主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二)涉足新兴媒体,促裂变式发展。合理的利用有线电视丰富的频率资源,积极开发多功能服务,不仅可以为广电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且还会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内宽带舞台需要广电的加入。面对新兴媒体,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四、坚持以人为本,强化考核管理平台(一)强化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广电作为事业单位,真正走上市场经济的时问还较短,思想观念上还不能适应改革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广电在管理观念和制度建设上,需要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更多得关注成本意识的提升与全面考核机制的建立。(二)强化利润考核,激发潜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盈与亏决定着企业生死存亡。从企业再生产来讲,必须保本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有了利润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投入,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广电产业性质的这一面决定了其在保障舆论引导有力的前提下,对利润最大化追逐的必然性。(三)强化和谐稳定,形成合力。家和万事兴。一个单位要兴旺发达,团队必须要和谐,能够形成合力,取得共赢。下阶段,我们将一手抓内部管理,要理直气壮地管理;一手抓教育,春风化雨抓思想,宣扬协作精神、明确发展共识、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公平公正、凸显人文关怀,建设团队文化、构建和谐团队,营造团结向上、昂扬奋进的良好氛围。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 毁誉参半的动画电影《勇敢传说》 皮克斯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 美国动画电影叙事方式探析 浅析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 浅析动画电影叙事特点 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成长叙事 论美国动画电影叙事风格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 从叙事策略分析中国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中国元素分析 美国动画电影语言分析 美国动画电影对比分析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和美国动画电影分析 探析动画电影中色彩结构的叙事作用 美国动画电影的“草根英雄”叙事策略探析 试论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叙事 浅析国产动画电影叙事模式“进化论” 《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叙事模式研究 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生态叙事策略 梦工厂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动画电影《勇敢传说》叙事元素分析 动画电影《勇敢传说》叙事元素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予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勇敢传说》带给观众更多的是动画赋予的欢乐与轻松,但它所传达的意义并非仅仅是带给人以欢乐。《勇敢传说》向观众传达“命运改变,看清事实;修补关系,摈弃傲慢”的信念。影片在镜头语言与视觉呈现上依托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故事叙述流畅的同时,精美绝伦的三维画面绝对是一场华丽而不失内涵的视觉盛业。 关键词:电影技术;镜头语;视觉特效 中图分类号:G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81-02

三维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动画电影制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每一部动画电影的叙事元素都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勇敢传说》是皮克斯出品的第一部古装剧,也是第一部童话电影。这是皮克斯制作的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要人物的动画片,本片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Dolby Atmos的声音格式上映的电影。作为皮克斯许个“第一部”的动画电影,其镜头语言与视觉呈现都值得探究。《勇敢传说》发行于2012年,当前对三维动画电影的研究是媒体行业的热点话题,涌现出不少研究成果。但是这部影片作为发行时间相对较新的动画电影,其在制作水平较为先进的前提下,本研究与我所学专业――数字媒体有直接联系。通过对该电影在镜头语言与视觉呈现的研究过程中,可对当代动画电影制作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部2012年上映,由马克?安德鲁斯与布兰达?查普联合执导,凯瑟琳?萨拉斐安监制的《勇敢传说》,充满了伟大冒险传奇,打造出经典的人物角色,当然还有备受全球影迷期待的皮克斯式幽默。得益于皮克斯优良的制作水准,《勇敢传说》在上映前便受到全球影迷的热切关注。这是皮克斯第一次出品的以女性为主角的影片,也是第一次启用女性导演执导的影片。《勇敢传说》秉承了迪斯尼一贯的对童真恐惧的挖掘。人性中的自私贪婪与利益倾轧,换以理解与通融。“命运”被摆在了《勇敢传说》的重要位置,“命运改变,看清事实;修补关系,摈弃傲慢”,你之所以迷茫,只因你行在了他人的命运之中。命运被提上议事日程乍看之下给了《勇敢传说》某种禅宗式的思考角度,但片子末了还是体现了西方思维模式里,对“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笃信。

一、镜头语言――皮克斯式独特语言展现

一直以来,美好的事物都能让人认可欣赏,给人的感观以美的享受,但笔者发现,有时情况并非如此。他们对美丽的风景、精致的道具或者讲究的布景等嗤之以鼻。或许事实上并非如此,笔者更愿相信,这是他们内心不服气时的纯粹反驳与抗拒才作出违心的言论,当然,这也许也只是我的一厢情愿。镜头与景别,是不能分开来谈的。镜头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景别则是一个空间概念。我们不能用一个空洞无物的镜头来传达出某种信息,它一定是通过不同的景别来传达拍摄者的意图,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镜头语言。镜头语言并非简单地镜头取景拍摄,他是拍摄者从不同的景致构造、拍摄角度,光线、色彩和虚化等的主观结合,它与我们平常的表达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镜头语言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它的理论与基础知识就不多讲了,下面就通过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镜头来说明下镜头语言与景别的运用。镜头语言是一部好的电影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它比台词语言更具表达力、感染力与震撼力。

1.场景镜头语言分析

全片以苏格兰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勇敢的梅丽达公主的冒险故事。皮克斯动画电影的镜头语言丰富多变,在故事叙述中给观众呈现出娓娓道来之感。影片开头便向我们展现了一家其乐融融的家庭温馨画面,梅丽达一头红发张扬而活泼,她这极具个性的头发一出场便成为画面的焦点,也暗示了她桀骜不驯的性格。而叛逆的外表下她却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就如她欣喜的接过父亲递给她的弓箭勇敢的射出了第一箭。之后镜头转到了长大成人的梅丽达时,她依旧顶着一头飞扬的红发,也依旧个性十足,她不墨守教条下的规矩。

当她在一天“不用被母亲逼着学习各种礼仪”的休息日里,骑着骏马飞驰在山林间,身手敏捷的穿过密枝繁叶。观众随着梅丽达在马背上奔驰的同时也在目不暇接的美景里感受到苏格兰那浓郁的辽阔与壮美。而当梅丽达登上火焰山,这座象征着勇气的山峰喝到清凉的泉水,这位勇敢的公主早已展现出了她的魄力与勇气。这些概括的描绘出全景烘托主角人物的场景镜头语言无不向观众传达着――只有在这样的广阔天地里才造就了梅丽达这样既叛逆又勇敢的女孩,同时也引出了一段传奇的勇敢传说。

2.人物镜头语言分析

人物作为影片的核心,在动画电影里人物的表情及肢体语言均被人为的夸大,这也是动画电影的一大特色。抛开技术表现,动画电影不需要像传统电影考察主演的演技。动画电影角色的把控是人为的,就是此类原因,使得动画角色可以使用更多独特的镜头语言去丰富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物性格。在影片的前半段里,梅丽达为了使母亲改变将她出嫁的心意,以巫婆的蛋糕诱惑母亲,其人物镜头以母亲的视角俯视梅丽达。这样的角度展现母亲对女儿的信任,而梅丽达对母亲的仰视则体现出了她对母亲的畏惧,毕竟梅丽达是心虚而又渴求母亲赶快吃下蛋糕好改变心意。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 正说・戏说・假说・胡说 我说二胡,二胡说我 “戏说”百科全说 播新闻 说新闻 戏说新闻 假说 郑渊洁“胡说” 养生热“百科全说”还是“百科胡说” 文从胡说起 自评与胡说 “张说” 还是 “胡说” 戏说大婚 虎年戏说 戏说米芾 戏说欲望 戏说民歌 戏说“时尚” 戏说广告 戏说老公 戏说订婚 戏说男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正说·戏说·假说·胡说 正说·戏说·假说·胡说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影视艺术的天地中,历史题材始终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同时也是一棵备受青睐的摇钱树。据悉,1999 年中国历史剧占全年电视剧总产量的10.7%,2000 年上升为21.6%,2001年则高达24.8%。2001 年底,在四川电视节和北京电视节上,电视剧交易展台2/3 是古装剧。①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以史为鉴”的民族心理作用下,历史总是被我们反复地消费,因此,对于历史题材这棵常青树或者说摇钱树,人们无论如何指手划脚,总不可能砍倒它。

历史题材影视剧是“历史”和“剧”的结合。有的侧重于“历史”,即所谓的“正说”;有的侧重于“剧”,即所谓的“戏说”。前者多取材于正史,并力图全方位地再现历史,还原历史。谢晋导演的影片《鸦片战争》(1997 年)为了“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层次的观众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认识鸦片战争”,②花费上亿元人民币,比较完整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屈辱的历史。影片不但在国内而且在日本、美国和法国都颇受欢迎。

“正说”剧虽然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可虚构,只是注意要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理斯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吴子牛导演的影片《南京大屠杀》在再现6 0 多年前中国所遭受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历史大劫难时,虚构出了成贤医生那个中日混合的家庭悲剧。国家的大悲剧和家庭的小悲剧相互映衬,使人们对那场民族劫难有了更深的认识。电视剧《孙子》所讲述的孙子虽然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关于孙子的生平事迹,史书却很少记载。剧作一方面以现实主义的严谨态度如实描绘了春秋晚期4 0余年中的重大事件,同时又进行了合理的艺术虚构,从而比较圆满地塑造出孙子的人物形象。

“正说”剧、尤其是主旋律题材的“正说”剧大都取材于有关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注重传播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比如表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电视剧《司马迁》),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电视剧《延安颂》),歌颂公正无私的为官作风(电视剧《包青天》)等等。“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人们尽管对于“正说”剧某一具体作品的艺术成败可能存在不同看法,但对于“正说”的态度和做法却并无异议,有异议的是近年热度不减的“戏说”剧。“戏说”剧多取材于野史、稗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不注重还原历史,再现历史,而注重以“游戏化”的态度消解历史,重构历史。掀起“戏说”浪潮的应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港台地区的“三戏”,即《戏说乾隆》、《戏说慈禧》、《戏说乾隆续集》。内陆地区的《宰相刘罗锅》于是推波助澜。此剧在片头以方形印章的“权威形式”打出了“不是历史”的红色字样,而主题歌更有意思:“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之后,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皇后皇女、宰相大将,乃至近代以来的革命英雄几乎通通被纳入“戏说”之列。

“戏说”剧除了冠以“戏说”之词外,有时还冠以“大话”、“新”等词,如电影《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新少林五祖》、《新不了情》、《新白蛇传》,电视剧《新梁山伯与祝英台》、《新白娘子传奇》等。任何历史,只要遇到“戏说”、“大话”和“新”,都要被重新翻炒。

与“正说”剧注重“文以载道”的思想性相反,“戏说”剧注重娱乐性。这在港台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上述“三戏”的导演范秀明在谈到创作目的时说:“上至国家首脑、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三百六十行,人人需要在一天劳作之余寻求片刻的愉悦和休息,作为一个从事影视娱乐工作的人,我就想拍这么一部给人带来娱乐的戏。”③

不论是“正说”还是“戏说”,都有历史的影子。还有一种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连历史的影子都没有,纯粹是主创者的想象和虚构。如果非要加一个“说”字,那肯定是“假说”了。叶大鹰导演的影片《红色恋人》(1998 年)讲述的是一个西方人佩恩眼中的中国故事,确切地说是佩恩爱其所爱、不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故事。这个故事又被巧妙地装进“革命”的容器中,调制成了一杯浓浓的鸡尾酒:革命者能品味出爱情,恋人能品味出革命。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 年)将男尊女卑的历史放在封闭压抑的四合院中尽情地渲染,点灯、封灯、点菜等景观竞相登场。诸如此类的作品呈现出的无疑是一种影像化、娱乐化的“历史”,一种没有记忆的“历史”,一种无法验证或者说无法还原的“历史”,而真正的历史却早已逃脱――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在场。

其实,不管是“正说”,“戏说”或者“假说”,主创者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历史观、价值观。我们再看看时下流行的帝王戏。帝王戏喜欢对帝王进行“美加净”式的处理:这些帝王不管在历史上有过怎样的罪恶,到了作品中大都成了治国有方、关爱百姓、鞠躬尽瘁的千古英雄。比如电视剧《秦王李世民》中的李世民爱民如子,宽宏大度,不居功自傲,无私心杂念,简直成了人间美德的化身。比起李世民,电视剧《康熙大帝》中的康熙大帝更是高大完美。主题歌是这样歌颂他的:“龙种小精灵,天生就联盟。八岁就登基,十四岁就亲政。龙种龙孙龙传人,康熙他真行。康熙盛世他创立,朱笔一点定忠诚。龙种小机灵,微服访街亭。寸心晓冷暖,慧眼识阴晴。民间疾苦他全知,百姓涂炭他心疼。皇子皇孙皇后代,惩恶扬善显英明。”康熙岂止是“小精灵”,简直就成了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爱的“神”。这首主题歌不但存在着对帝王盲目崇拜的奴性意识,而且还存在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可怕的封建血统论。再比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2003 年),本来被称为“暴君”的秦始皇被塑造成了一统天下、给百姓带来和平和幸福的“英雄”。侠客残剑劝无名放弃刺秦时说得很明白:“多少年来,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是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赢来了和平,使得广大百姓安居乐业。”曾经踏着无数百姓血肉登上宝座的帝王们通过主创者的重新编码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进入公众视界。一时间,“吾皇万岁万万岁”的呼声响彻中华大地。“更可怕的是,当这些甘为奴仆的视听形象通过大众传媒,昂首阔步地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时候,除了极罕见的中肯的批评外,整个社会都昏昏然地接受了它。善于以史作镜的民族原来也是一个健忘的民族。”④这些帝王戏使观众无形中滋生崇皇情结,而崇皇情结的本质却是消解人们的个体意识和民主意识,这与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显然是不相符的。

即便是“戏说”剧和“假说”剧,也有“度”的问题,超过了“度”,便沦为“胡说”。“胡说”剧中,历史被肆意地烧烤、随意地咀嚼。比如,电影《秦颂》中能够治愈瘫痪,电视剧《林海雪原》中座山雕的儿子是杨子荣与初恋情人的骨肉,电视剧《红色娘子军》中南霸天用上了计算机。对于这股歪风,国家广电总局继2004 年5 月发出《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查管理的通知》专门文件之后,2005 年3 月,又对“戏说”剧进行了进一步的控制。《新聊斋》、《钟馗打鬼记》、《阿Q 戏说》等一批“戏说”剧被暂缓拍摄。这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胡说”不仅表现为对历史的随意解构,还表现为对历史的无知。在电视剧《屠龙记》中,包拯到湖州接见当地县令,竟然称县令的“八股文”写得好。要知道包拯是北宋时代的人,“八股文”一词是到明朝科举考试中才出现的。出现这样的笑话,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孝庄秘史》中,庄妃竟然说出“我孝庄⋯⋯”的台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孝庄”是庄妃死后获赠的谥号。她在活着的时候怎么可能说出“我孝庄⋯⋯”的台词呢?出现这样的情节,套用不雅的话:“真是活见鬼了!”

注释:

①王丽娟:《关于历史剧“走红”的思考》,《中国电视》2002 年第10 期

②边国立:《抓住“落后”开掘内涵――谈银屏上的“鸦片战争”》,《电影艺术》1998 年第1 期

③转引自吴迪:《历史剧:两种不同的“文化文本”》,《中国电视》1995 年第1期

④吴迪:《历史题材与“当代意识”》,《当代电影》1995 年第5 期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 电视片解说词的写作 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试论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写作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特点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修辞艺术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运用刍议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管窥电视解说词的意境及审美取向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写作方法 电视解说词 电视科普片解说词撰写 解说词:人物专题片的生命 专题片解说词的留白 解读纪录片解说词的表达内涵 纪录片解说词的意义 浅析纪录片解说词的语用预设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艺术性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对电视片解说词的作用及解说方法的思考 对电视片解说词的作用及解说方法的思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党毅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解说作为电视片的一个重要的创作要素,对电视片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这就要求解说者能驾驭整部片子,准确把握电视片的创作意图,定好解说的基调,巧妙运用跟、贴、让等解说技巧,精心揣摩,使声画完美结合,以达到创作的最终目的,提高收看效果。 关键词:电视片;解说;思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095-02

多年做播音工作,期间为数百部各类电视专题片进行了解说,其中有风光片,交流片,汇报片,文艺片,记录片等。解说,对电视片创作成败意义重大。如何解说好电视片呢?笔者把自己一些实践和思考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以期共同提高。

一、解说词在电视片中的作用

在电视片中,解说词一般有三种作用。

第一个是解释、介绍性的作用。例如:介绍某个单位工作的片子里,很多用这样的解说词。画面摇到一个大的操场,战士们在训练。解说词是:“这是连队的战士在进行某科目的训练”,“这是今年新入伍的战士”。就是用解说词来讲解介绍他们单位的情况,或者某项工作。观众看着画面,听着解说词,很直观、很清楚、很真实的就看明白片子介绍的内容。

也有的电视片用解说来解释说明一些景象。这种景象观众是比较难以具体想象出来的,比如天体的运动,卫星的云图,火箭的发射等,是要辅助于画面才能让观众清楚明白的,就像我们每天都要关注的《天气预报》节目一样。这类片子主要都是以讲述为主,再配上专业的科普图片或者卫星观测的实时图像,观众就能很直观的看清楚它们的状态,了解片子介绍的内容。

还有科普教育性质的电视片,讲解介绍某些专业知识。比如:很多农业节目,介绍病虫害的防治、作物的生长和专业技术、农村沼气池的建设使用、养殖业的饲养技术等等。这类片子都是解说词和画面密切配合,才能具体实际的把内容准确清楚地告诉给观众,既消除了很多专业名词给观众带来的模糊,也解决了有些画面看不明白的困惑。它也是电视片最基本的节目形式。

第二个是用来补充和丰富画面的作用。就是把不容易用图像表达的内容,用解说补充进来,加大片子的包容量。例如:电视片《华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农家院落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正在收拾着晾晒在院子里的苞米。这里的解说词是:“这位老人是见义勇为烈士洪静波的父母,儿子牺牲后,他替儿子交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党费。[1]”这样,观众不仅看到了老人的形象,而且知道了老人的思想境界。

第三种作用是烘托气氛和加深电视片主题思想。

为了给观众以很深的收视印象,很多电视片在叙述的结尾,都会有浓缩总结性的高潮或小高潮,深化片子的主题。例如:电视记录片《胖连长和他的连队》记述的是某机械化步兵官兵军营的故事。通过片子,让人们理解军营和军人生活的苦与乐,建立对国家安全的自信和对军人的尊重。在片子通过较大的篇幅讲述了战士们在连长的带领下,艰苦训练,快乐生活的大量片段后,有一段渲染气氛和点题的部分:画面是作战训练的壮观场面,战士顽强训练,实弹射击,坦克装甲进攻行进等,现场音响和雄伟的音乐,揭示片子的主题,牢记使命,苦练技能,顽强战斗的军人本色。这里的解说词是:“这一代人忠实地继承了上一代人的事业,又强烈的续写着比上一代人更辉煌的历史!”王刚在解说时也是受到很大感染的,激情澎湃,给人以很高层次的震撼,把观众的心牢牢地抓住。因此说,一部电视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必然有非常精彩的解说词和能够驾驭全片的播音员,用最准确的语言把解说词所蕴含的巨大力量传导给观众。

二、播好电视片应注意和把握的事项

明白了解说词在电视片中的作用,怎么样播好呢?根据多年的播音总结和细心研究体会,笔者认为要把握好三点,即:跟主题、贴画面、让画面。

跟主题,就是要把握片子的整体思想和编导的创作意图,紧扣主题,揣摩局部和全片的关系,准确驾驭,变化自如。

贴画面,就是要跟画面的位置一致,同音乐音响等其他的表现要素吻合,不温,不过,不欠,不多。

让画面,就是在画面同解说共存的时候,通过准确的判断,把能通过画面表现的内容,尽量让画面来表现,解说作辅助和补充,以求得多种手段在相互依存中和谐完美。

那么,实践中怎么把握好着三点呢?下面用实例来做一说明。

一部电视片,即使稿子好,拍摄好,音乐好,剪辑好,不一定等于总体好,因为各个要素之间有个协调的问题,协调的好,加上诸多要素自身的好,表现力自然就大不一样,所以,解说在很多时候要有整体完美的概念,不能抢。

《来自亿元村的报告》这部片子,介绍一位有头脑,有魄力的村支部书记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路上拼搏的故事。片子中有一小段,讲述这位村支书面对村民不理解,起哄闹事,甚至围堵家门的遭遇。片中没有用村民闹事的画面,也没有采用同期声采访来表现,编导非常巧妙地使用了满屏的流水画面,加上解说来完成这段故事的叙述,大大增强了片子的感染力,避免了具体画面的直白和主人公自己讲述的冗长。这段解说笔者采用了较快而激动的讲述形式,同画面流水的节奏一致:“他跟大家一起过河,淌着水,跌倒了,再站起来,挽挽湿了的裤腿,继续向前走……”表现了村支书面对只看眼前利益的乡亲们的不理解时,丝毫没有改变他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在这里,缓缓的流水是有象征意义的。试想,假设当时看着缓缓的流水,继而也用缓慢沉重的语气讲述,就会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不相干的地方,把在整个片子中不该突出的地方给突出了。

解说技术中的跟主题和贴画面,我们用电视片《华山》为例说明。首先,片子是以介绍我国五岳名山华山的风光和人文知识为内容的,基调自然是轻松厚重的叙述。开始是华山的航拍画面,展示它不同角度、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全貌。然后转为极具代表性的部分景观画面,特写、中近景,魅力四季变化画面。解说词是:“华山,位于西安以东90公里的渭南市境内,他南接巍巍秦岭,北瞰黄河渭水,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华山,海拔高度2154.9米,雄踞五岳之首。”“西岳华山,历来以奇、险、俊、秀的自然风光,驰名天下。以华夏之根,人文圣山而为世人敬仰。”这段解说词就要从具有华山代表性的画面出现后开始,伴随在航拍华山全景的变化介绍它的区位。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基本情况后,跟着航拍画面再延续欣赏片刻后,伴着它最高峰的出现介绍它的高度和特点。看着画面来解说,就能体会到词作者和编导的精心设计,在画面变化的节奏中恰如其分的信口而出,使观众在视觉美景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它的基本信息。跟着主题,画面出现后最合适时间开始播读,这就是贴画面。

解说中的让画面。在日常的播音实践中,我们拿到的解说词稿子,它本身往往是不连贯,不完整的。因为它还有画面、音乐、现场音响、特技等表现要素。解说词必须和其他要素相依相托才能实现电视片的最佳效果。如:电视片《老腔》里,除了在开始关于老腔这个地方古老戏曲的起源,唱腔特点和至今保留的经典曲目的介绍用解说词来完成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丰富多镜头的链接,加上现场的实际音响来完成,在每个分段过渡的时候,曲目的大意及其表现方法等通过解说词旁白的形式来完成,解说词看似前后不搭界,但全片整体给人酣畅痛快的感觉,把西北黄河边上农村古老的曲种淋漓精致的展现给观众,给了观众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很好地达到了电视片的艺术效果。这里解说就不能跟其他的手段抢,让最具有表现力的画面和音效来完成戏曲内容,收获的就是整个片子强大感染力。如:一部风光片中有一组丰收的镜头,画面相继出现了苹果、山楂、梨、柿子……。解说词是:“金色的秋天,丰收的季节。[2]”这种情况,如果果子画面刚一出来就忙着读,便令人感到沉不住气,有“抢先”的感觉。这组镜头很美,很诱人,如果先让画面充分发挥表现力,然后解说者再说出观众心中发生的感叹:“金色的秋天,丰收的季节”这句解说词,效果会大不一样。

再例如:军人题材的电视片《忧乐协奏曲》中“让”运用的也很到位,既加大片子的包容量,又极大提高了感染力。其中有这样一组画面:傍晚,一对青年男女在公园小路上相依漫步,谈笑浪漫。湖水明净,垂柳轻舞。解说词就一句话:“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权利。”同样,这里“这样的”三个字就要给镜头来表现,给人一种思考,试想如果直接播读解说词,没有顾及其他表现要素,观众会感觉摸不着头脑。

还有后面一个段落也是这种情况。画面是厨房里男主人在忙碌的做饭,客厅里妻子在陪孩子玩游戏。这里的解说词同样只有一句话:“在相同的时间里,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的。”这里的解说同上面一样,要让“这样的”的所指全部由画面来表现,就能把观众的视觉引向画面,这种有意识的引导和技术处理,会引发观众的思考:有男主人在家里,妻子会闲适一些;但当丈夫回到军营或上了前线,女主人必然会承受加倍的辛苦。处理这样的解说词,我们把握的应该是全片的整体思想,不能只考虑段落或局部,使全片主题游离分散。

当然,解说也并不是以“让”为主。要分析解说词的不同作用,具体处理。在一部电视片里,有大段的跨年代的情节叙述,那应是以旁白为主的,没有其他因素与旁白相争。旁白一定要紧紧咬住前面的情节。在这里,所有的情节叙述和角色情绪的延伸(角色只有动作、表情,而无台词),都由解说员以旁白的形式角色表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旁白的任务是重的,它在创造过程中的艰难也不比角色的创造过程省力[3]。在一部片子中,各个要素间都是要相互依存的。作为视听艺术,解说词尽管非常重要,但很多时候有声语言的表现会受到很大的局限,这个时候,解说就要让,让画面和音响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表现,就会大大增强了电视片的现场感、感染力。当然,在画面等其他要素表现缺乏的时候,解说要充分发挥它补充画面、解释画面的优势。有句话说的好:“多种表现力并存,表现力相让,各自都能发挥最好的作用,否则,都很难发挥各自优势,效果往往很差。”

三、小 结

以上用实例说明了电视片解说的处理方法。播音员都各有自己的播音特色。尽管风格多样,但在创作上还是有共同规律可遵循的。要想解说成功,一定要领会编导的意图,熟悉素材,总体上把握片子的格调和结构。总体的把握要比过细地雕琢重要得多。要求解说者能驾驭整部片子,引导观众。观众可能没有明显地意识到解说员的存在,但它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解说能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回味[4]。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 如何凸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论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图片的人文关怀缺失浅议 自然性灾难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摄影图片的人文关怀 新闻摄影记者的人文关怀理念研究 浅析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人文关怀:灾难信息传播中的人性 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 浅谈灾难性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浅议民生新闻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从灾难报道看电视新闻主持人的人文关怀 浅谈纪实摄影的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论校园新闻中的人文理性关怀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大战中失落的人文关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浅议灾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浅议灾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萌")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灾难新闻摄影不仅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价值,而且透过灾难的艺术展现、镜头语言背后能折射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批判。要对广大的受众形成强烈的画面冲击感,还要顾全拍摄对象的人文关怀,过分的灾难展示也会破坏受众的正面认识结构,造成人们在灾难面前良知的泯灭,因此用事件镜头来关注灾难中的人,并倾斜于人文关怀应该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本能。在人文关怀的视野下解读图片事件中的人文关怀,把握好灾难新闻图片展示灾难的度,以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主轴,传递人类进步中的重大灾难信息,激发人类良知的社会教育功能。本文从灾难摄影题材中的人文关怀关注出发,试图剖析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分析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力求展示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灾难题材摄影作品中的大爱、无私、奉献是摄影者传播的理念。对人性的张扬,对人的尊重是人类孜孜追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灾难事件;新闻;摄影;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108-02

灾难新闻即给人类带来不幸的社会原生态的新闻[1]。灾难事件既包括了台风、旱涝、地震、海啸、瘟疫等自然灾害,同时也包含了战争、暴力、恐怖、传染病、车祸、矿难等人祸范畴[2]。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人与自然的抗争过程,是人类在突发事件中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新闻摄影人在危难的瞬间扮演着人类信息传递的使者,瞬间的永恒在危难中升华新生的力量。由此可见灾难新闻摄影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具有50多年历史的新闻摄影比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即“荷赛”),年度最佳新闻图片奖有41次都被灾难新闻摘取,其他有世界影响力的摄影比赛有,“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简称)、美国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等,在这些比赛中灾难新闻摄影获得殊荣的比例往往都占据了很高份额。在传统的灾难新闻摄影图片中,多数新闻图片内容凸显死亡、饥饿等的内容,画面有着浓烈的悲剧感,色调多以为主充斥着悲伤痛苦。但近年来,作品在表现这一悲壮事件的图片中不乏出现了笑脸、童真、炊烟等构图,为这一凝重的主题注入了清新的元素。受世界新闻摄影主流意识的影响,我国灾难新闻摄影也开始变革,如何表现凝重主题的人文关怀、如何在镜头定格瞬间彰显社会责任意识的情怀,灾难新闻摄影的表达方式突出以歌颂生命,表现出中国摄影在报道理念上的思考,促使报道手段的发展,引导摄影者的思考与成熟。现就灾难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简要分析如下。

一、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

(一)灾难事件的特点

灾难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图片在新闻界各种摄影比赛及新闻媒体中之所以占据重要地位,是源于灾难事件的特点,及前提性因素决定的。它的特点有:

1.瞬间突然性。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料。摄影记者甚至来不及思考,只是下意识的瞬间抓拍,所以这一点对摄影者的要求极高,摄影者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强的抓拍能力,还要有极强的应变及自身的保护意识,在危险处境中应对各种变数,完整的保留瞬间纪实抓拍。这一瞬间的突然性成就了一副作品的永恒,这一秒的记录体现了摄影人的职业素养。

2.危险性。面对灾难事件,尤其是在战争冲突中,战地记者的及时报道真实真切,战争题材摄影图片优劣,取决于拍摄者距离战场远近,现实中战地记者每一张鲜活图片的诞生,都冒着可能威胁到生命的危险。在现场抓拍的瞬间,一手触动着快门,一手触及着死神的边缘。

3.选择个体性。面对灾难的瞬间爆发,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个体,他首先是作为个体面对着血腥、伤害等。在他的镜头前是生命的逝去,是场景的悲壮。在这一刻面对悲剧中的死者或家属心存悲悯,另一方面又需要一个清醒的声音唤回职业新闻者的姿态,在新闻现场完成本职工作。正是因为灾难新闻摄影的独有特点,决定了这一题材的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也极具现实价值,也是摄影界持久的厚重题材。

(二)核心价值

灾难新闻图片的关注度极高,是因为有着前提性因素:新闻价值高;图片视觉优势;拍摄技术难度颇高。新闻价值重大体现在灾难新闻图片多数反映的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重大题材。这是人类一切生命活动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与人文价值观的最直观的交锋。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摄影纪实、图文结合是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而在纪实图片提示中,图片呈现对受众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强烈的。拍摄的技术难度体现在灾难事件对摄影者的生命,甚至精神、情感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充满了危害。灾难新闻摄影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新闻报道。除了忠实于新闻事实之外,还应该有弘扬人类正能量的倾向,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弘扬人类的理性与智慧,展现对人类深厚的人文关怀情感等丰富内涵。

二、新闻属性忠实的记录人文关怀

摄影作品作为一种文化媒体的传播介质,首要责任是担当人类社会文明的传递者,在作品中体现人文关怀,新闻摄影就是用图片彰显人类对幸福的渴望,对尊严的追求,特别是在灾难事件面前,通过图片纪实手法凸显人道主义精神、人文关怀深厚。在多元社会中,关注人性的光鲜,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吴印咸作品《白求恩大夫》,这是对战争年代最为著名的记录和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大夫不顾自身生命安危,行医者天职的形象近乎完美地永久定格。照片题材是灾难性的残酷战争,而图片首先是对白求恩大夫个人人格的真实写照与诠释,凝视照片会发现它不仅仅是此时一人一事的感动,而是对惨烈战争的强烈抗击,仁爱是全人类的力量,人文关怀不分国界及远近。无论何处,无处不在。

2010年9月第94届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作品《得梅因纪事报》女记者Marry Chincl拍摄的营救现场,画面利用双向对角线的构图形成营救中强烈的紧张感,意外事故的紧张时刻被凝结住,美国得梅因一处河道发生落水事件,此时一名建筑工人用起重机紧急地上营救着落水者,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刻,营救者那一道长长的挂臂正是希望之手,落水者命悬一线的时刻,努力伸向上空的渴望生命之手被定格在那惊心动魄的瞬间。这瞬间让人性闪耀出灿烂的光芒,这种爱的力量迅速传递着人类的大爱。它将新闻事件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恰到好处的结合、凝固在这一瞬间成为永恒。每一瞬间记录着人们对生死一瞬间的无限关注,记录着对生命的敬畏,升腾着对生活的希望。在一幅优秀灾难新闻摄影作品中,人们看不到悲哀、痛苦,看到的是博爱、蓬勃的生命。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文关怀

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新闻摄影以镜头对准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让目光聚焦世界。作为摄影题材的重大课题,灾难事件报道,新闻图片更能够表现事件的瞬间性、突发性,突出事件的危急与重大。对世界热点是高度集中,也使得人们对许多重大事件的深刻印象都是由当时备受关注的照片留下的,从而由此引导社会关注的共鸣。新闻报道伤害其感情的采访拍摄有损于新闻工作者形象本身。伤到最痛处的表达是要将希望扩大再扩大,让受伤的心灵备受呵护,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摄影人社会责任的体现。2008年5月12日在中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就在2009年第52届“荷赛”获奖作品中,《深圳晚报》记者的作品《四川大地震幸存者》获得一般新闻类单幅二等奖。这幅表现汶川地震废墟上升起袅袅炊烟的图片受到“荷赛”评委的亲睐,并非偶然[3]。图片刊登于2008年5月22日《深圳晚报》,画面照片拍摄于北川擂鼓镇胜利村。反映的是傍晚时分,一对中年男女在做饭,所谓厨房是残垣断壁的灶台。图片的背后是深刻的人性体现,拍摄者从小小的聚焦中展现出人类永恒的瞬间,彰显着厚重的人文关怀。这种生机的力量迅速蔓延开来,对灾难中的人们是一种振奋,对痛苦的生命逝去是一种坚毅活下去的勇敢,此刻的一张张图片流露出的信息,已超出了摄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在此刻摄影人肩负着社会意识的责任,承担着人类生生不息的主题,一幅“炊烟”图给废墟中的汶川注入了勃勃生机,面对黑镜头的乐观内容,情感流露至情至理。灾难新闻摄影,在视觉表现艺术上,除了要遵守艺术审美原则,生动再现拍摄主体的动态、情感、心理特征、肢体语言等。还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拍摄者-拍摄主体-受众三者之间情感交流与共鸣[3]。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摄影充分尊重生命本身在事件中的尊严感受和体验[4]。

四、灾难新闻摄影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摄影争议不断,中国灾难新闻摄影正逐渐走向成熟,从单一“灰暗低沉”的片面理解走向多元化。关注灾难、歌颂生命、表现积极向上的乐观另类表达方式。

(一)避免审美“疲惫”

摄影者对灾难新闻的理解深度层面不同,如西方灾难报道太过“悲情”和“血腥”。我国则多数报道救灾过程的“领导关心”“灾民信心”等方面,面对灾难本身的发生原因、现场、责任追究报道不够。注意积极作用的呈现,逐步呈现摄影图片的客观公正化,以报道灾难内容为主,适当的表达积极正能量精神,这也能避免受众的审美“疲惫”感。

(二)缓解社会心理压力展示希望

摄影师有责任将这个世界的喜悦和悲伤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类与自然的斗争,经过无数次的战争洗礼、瘟疫、地震、火山等付出了生命。摄影者无疑是更为震撼的个体。拍摄者作为职业新闻人在履行职业守则时,为了坚守岗位,拍摄不朽之作,往往置自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遭受难以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并为之付出生命。美国摄影师凯文・卡特就是无法承受社会压力,致使他在获奖后3个月举枪自杀,这种实例让人痛心。因此,对灾难摄影题材理念的研究,业界逐渐向着良性空间发展。悲壮的题材中孕育着新生的勃发,给人以尊重、关怀的人文情怀,于是,从严肃主题下,走出了微笑的小学生、坚强的男孩、震后废墟上的炊烟等等。这些都是给受众心理上的减压,优秀灾难新闻图片用自己的成绩表现了对灾难新闻的价值取向,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样的场景也许比任何获奖都更有价值。随着新闻价值观的不断充实,摄影理念的发展日趋成熟,灾难新闻摄影作为重大题材背后凸显的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摄影者的风向标。在以大爱、无私为内容,以图片为传播形式的过程中,全球新闻界人士追求的永恒主题是如何更加积极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社会的发展进程如何让人类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行,让人类力求达到和谐平衡发展,将是全社会各方人士全力以赴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张淑华,王长宏.“黑镜头”里的微笑:新闻摄影“乐观”表达灾难的价值和技巧[J].新闻摄影,2007(12). 胡长全.从荷赛看中国灾难新闻的图片报道[J].视听纵横,2006(1). 郭建良.从三幅炊烟图看中西灾难新闻摄影理念的差别[J].摄影与美术,2009(4).

视听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诗情画意的丹江口 舌尖上的丹江口 丹江口水库水质的遥感监测 丹江口库区的移民生活 基于丹江口库区的非自愿移民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丹江口市库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丹江口市档案馆收藏的一件清朝上谕 丹江口水利枢纽的设计和建设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生态建设值得高度关注 丹江口库区农户氮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丹江口库区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及生产行为分析 丹江口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难点与建议 丹江口市食用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无损爆破技术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的应用 丹江口市建设畜牧强市的做法浅谈 浅析丹江口市大坝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 MB80控制器在丹江口水电厂的应用 丹江口 画一般的“小太平洋” 丹江口库区城市污水处理的实践经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清末庄园――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记忆,是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对一座城市而言,历史就是它的记忆。人物因为有记忆而丰满鲜活,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市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它更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古雅典,人们会说到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丹江口,又拥有着哪些不能忘却的独家记忆,能为它打上什么样的文化标签呢?

均州 消失的千年古城

均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千载春秋的文明古城。均州从古及今以其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成为连接“三阳”、沟通华中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

“均州八景”久负盛名,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词歌赋。如今仅存“方山晴雪”和“龙山烟雨”两景,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轮廓。

然而由于修建丹江口大坝的需要,古均州城永远沉在了汉江江底,只能从静乐宫中若干自江底打捞出来的古均州遗物上看到曾经的阜盛。

丹江口市博物馆 丹江口历史的脚印

均州的历史是一部异彩纷呈的书,若想读懂这本书,并从中找寻乐趣,那么丹江口市博物馆是你不得不去的地方。

丹江口市博物馆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陈展面积2250平方米。分楚地古韵、水都和韵、均州神韵、丹江口情韵和名人书画等五个展厅向人们揭示丹江口市这片文化厚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历史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纪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等。

楚地古韵厅,看古均州的出土文物,品味沉积千年的古韵;均州神韵厅,看古均州与武当山的历史文化传承,反映政府的保护力度,再看已被列入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了解均州的文化底蕴;汉江和韵厅,看今朝水都儿女为振兴均州,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临时展厅,看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丹江口的图片、题字以及体现武当名山、丹江口秀水的名人字画等。

读完均州这部书,宛如沿着历史的脚印,溯源而上。如今的水都与均州一脉相承,终有一天会再现辉煌!

静乐宫 宫名之争

作为九宫之首的静乐宫承载了太多均州人的记忆,一座静乐宫,半个均州城,由此可见静乐宫之于均州城的重要地位。如今的静乐宫红墙碧瓦环绕,重重殿宇错落,宽阔幽深,环境优雅,宛如仙宫。关于静乐宫的由来,曾出现过争议,一时间甚嚣尘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那么究竟是“净乐宫”还是“静乐宫”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静乐”一词用于道教始于元代武当道士刘道明编纂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因其“卷下”有《静乐国传记》一文提到:“考之古史《仙传》,静乐国即均州,无疑矣。”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刘道明援引《风土记》中“均州上古之时,即有麇之国,谓人民朴野,安静乐善,虽曰麋鹿,犹可安居”之语,进而证明“静乐”实为“安静乐善”之意。而静乐宫本身是在永乐十七年,由永乐大帝敕建的,并赐“静乐宫”为额以正名。 清末庄园――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至于“静乐宫”名以后出现“静”与“净”混用的现象,最早见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所以后来的许多著作中,出现了“静乐”与“净乐”的混用现象。其实,“静乐”除“安静乐善”之意外,还应有“玄帝禀天一之精,惟务静应,不乐南面,志复本根”的道教寓意。而“净”字多用于佛教,如净土、净心、净业、净觉等皆属佛门用语。鉴于此,“静”与“净”切不可混用。

综上所述,“静乐”所承载的宗教含义用“净乐”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若以尊重宗教感情的观点来认识这一字之差,如今选用“静”字更为合适和严肃,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武当道教建筑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

清末庄园 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关于清末庄园的发现,曾经轰动一时。谁也没想到深山之中,会有如此一块璞玉。清末庄园算得上清末民初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清末庄园坐西北朝东南,按中国古建筑传统方式布局,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主人会客、寝居的主要场所。按中轴线依次由正门进入至前庭、天井、中厅到后院、天井、卧室。两侧对称为配房,完全按中国古建筑“登堂入室”的方式布局。附属建筑是为了完善主体建筑的功能而设的,在庄园主体建筑右侧,建有供主人休憩待客的花园和阁楼。庄园正门右侧还建有一座四层炮楼,其第二层至顶层均有t望孔与射击孔,以增强庄园的自卫能力。

庄园建筑考究,采用清式营造技术,按尊卑、长幼建造设计房间。炮楼为四角攒顶瓦,其它均为小青瓦硬山顶,中厅为小式大木构架,余为抬梁式小木构架。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采用了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在建筑物柱基、抱鼓、门槛、檐枋、雀替、楼板枋、挑头等部位雕刻有大量图案。挑头采取线刻、浮雕手法雕刻有“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案;檐枋、楼板枋采用透雕、线刻手法雕刻有“三官寿星图”、“三岔口”、“刘海砍樵”、“梁祝” 、“赴京赶考图”、“福禄寿图”等故事图案;其它部位雕刻有龙凤、麒麟、八宝、太极图等图案,雕刻纹饰则采用了云纹、龙纹、汉纹、缠枝纹、雷纹等。

清末庄园比较集中地运用了清代传统的雕刻手法与技艺,是研究清末建筑雕刻技艺难得的实物资料,无愧为“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陈世美 陈年谷VS《铡美案》

说起《铡美案》,人们就会联想到公正廉明的包青天,命运多舛的秦香莲以及心狠手辣的陈世美,陈世美更是因此一跃成为“负心汉”的代名词。

然而,经人考证,陈世美其实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说来也巧,陈年谷和《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都是“均州人氏”,但事实上却不是同一个人。明朝安遇时的《包公案百家公案》就有提到陈世美的故事,且和豫剧《包青天》前半段情节极为相似,由此可见,考证不真。

陈年谷其人为官一生,有清政廉明之声。任饶阳县知县时,到任即微服私访,了解民情,首先整治地方治安,惩治当地恶霸“二虎”,并清剿土匪,一方为之平安。其后办学,兴修水利,深得民心。在任三年,考评为“届期报最”。在主持陕西乡试时,选拔了一批真才实学者,得顺治皇帝赞赏。在贵州任职时,广施仁政,主张并维护民族团结。曾入苗寨调查,清除苗民怨怼,推行公平纳粮,平息当地的苗民骚乱。其推行汉苗同等交纳,满人免纳的作法,对稳定边疆局势意义重大。在户部主管盐政时,以专卖治盐,成效显赫。其事其迹《均州志》中有载。

后来,昔日同窗向陈年谷求官未果,陈年谷送每人200两银子,以报答当年恩情。然同窗对此耿耿于怀,故将《琵琶记》改编为《铡美案》,将陈年谷映射为负心薄情的陈世美,以此辱骂陈年谷。这在当时,对陈年谷造成了不良影响,但因其声望均州人禁演《铡美案》,后世也多有人为之翻案拨乱以正视听。

总而言之,陈年谷确有其人,但与《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实则风马牛不相及。

龙山宝塔 古均州的嗟叹与守望

龙山宝塔与沧浪亭隔江相望,依势耸立在龙山嘴上。每当细雨蒙蒙、烟波浩淼之时,此塔踞崖临江,常锁云雾之中。烟云联树色,高峰耸龙头,山如烟雾龙,塔似海市之蜃楼,朦胧间宛如仙境一般,这便是“古均州八景”之一的龙山烟雨。

龙山宝塔的由来据说是为了镇“龙颈”,免水患而修建。因其环丹江,压龙山,四周山势险峻,云绕山岫,烟漫峰峦,水霭雾障,故而使宝塔颇有几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韵致。亦可乘舟泛于丹江,远观龙山宝塔,似少女亭亭玉立,喜迎客来。若巧遇细雨霏霏之时,只见薄雾缭绕,宝塔时隐时现,恰似仙女下凡。

昔日的盛景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唯有那伫立山峦的龙山宝塔,千百年来与均州古城长相厮守,像一个历史的嗟叹,守望均州的时代巨变。

习家店官窑 武当山古建筑群砖瓦出处

习家店官窑位于丹江口水库北岸的青塘村,距古均州城约50公里,是元、明、清时期陕西、河南等地香客到武当山朝拜进香的必经之地。2008年,丹江口市在组织该村申报武当神戏时,有专家发现大量琉璃碎片,从而发现该窑址。

习家店官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五座明代官窑遗址。在该村发掘了3个完整的窑址,出土了大量滴水、筒瓦、板瓦、匣子、琉璃砖、支钉、垫片等琉璃构件。琉璃瓦件上“和记”二字的印记,瓦件的尺寸、胎质、釉色以及3种“龙”的图案等标志,都与武当山五龙宫、玉虚宫现存的瓦件标本相符。因而,习家店官窑被断定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砖瓦的出处。

吕家河民歌 唱响汉族民歌第一村

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位于武当山南神道中段,地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丹江口市官山镇境内。乡村野舍辉映皇家建筑,民歌俚谣伴随晨钟暮鼓。对吕家河人而言,歌唱,是快乐,是忧伤,是绵绵不绝的符号,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村民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了秦、唐流放文化遗存和明大修武当带来的全国各地的传统民歌5000多首,曲调达79种之多。在该村还发现了长篇叙事诗30多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

伍家沟民间故事起源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是中国汉族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三集。伍家沟民间故事在价值取向上提倡孝道,主张勤俭持家;扬善弃恶,宣扬有恩必报,重视朋友兄弟之间的义气;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尊重读书人,推崇智慧,重视技艺。总体上是积极向善的,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伍家沟民间故事被称为“民之瑰宝,族之精魂”,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其特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原生态作品较多,地方色彩鲜明,源远流长,故事生态鲜活,故事活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等五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狗成亲》这类神话是在全国首次发现,从中可见原始社会以火为害和以狗为图腾的影子。另外,伍家沟地处山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这一社会环境使汉族民间文化的这块活化石得以保存,使伍家沟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故事村, “中国民间故事半坡遗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文化部授予其“中华民间故事村”的称号。伍家沟村故事中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还被录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世界民间故事集》,刊于亚非卷首篇。

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到伍家沟村考察调研,写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台北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教授多次来大陆到伍家沟村进行民间文学田野调查,2012年3月21日,对伍家沟民间故事村题写道:“山村伍家沟,故事行天下。”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在为《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的序言中所述:“伍家沟民间故事这颗原本尘封在乡野之中的文学明珠终于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武当神戏 唱出来的故事

武当神戏是400多年以前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王氏家族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歌小调的音乐营养演化而成的当地独特的汉族传统戏曲种类,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唱大本头戏、连台本戏,以历史故事为主,以唱功见长。武当神戏唱腔、剧目丰富,如 “调子戏”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调,百转千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八岔子戏”的唱腔有五个调,一人主唱,幕后众人帮腔,幕前幕后互为衬托,独具特色。在2014年11月刚结束的“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由丹江口市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武当神戏《留女婿》一路过关斩将,捧回银奖。

山坡锣鼓 原生态的交响乐

山坡锣鼓的发源地――盐池河,因毗邻武当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道教音乐糅合进山坡锣鼓中,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盐池河民间文化――山坡锣鼓。这种山坡锣鼓,当时是大户人家为了给在山坡上劳作的雇工解乏提神,雇请乐师们在山坡上吹唱打奏,以提高劳动效率,故得名“山坡锣鼓”。盐池河山坡锣鼓与均州吹打音乐演奏形式大致相似,是以唢呐和笙、管、笛、箫等吹管乐与锣、鼓、镲、木梆等打击乐合奏的音乐形式。其风格粗犷、情感炽烈,其气势豪迈、威武雄浑,给人以波澜壮阔的画面感和炙热如火的情怀。

朝武当 丹江口民间传统习俗

武当山地区自古就有“朝武当”的习俗,不仅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在里头,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享受,这就如同清明扫墓总是与踏青郊游连在一起,“朝武当”实际上也成为了一种以爬山为主题的游乐方式。武当山是本土宗教――道教的兴盛地之一,又名太和山。太者,大也,将此字放在“和”之前,寓意深远。所谓“太和所谓道”,根底全在对“道法自然”的深信不疑。故而,在每年农历三月春光明媚和八月秋高气爽的时节,武当山上总是一幅游人如织,热闹非常的画面。

上一篇:电力保障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物实验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