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陋习让老人的存款血本无归

时间:2022-06-21 12:43:48

四种陋习让老人的存款血本无归

有资料表明,形成银行“呆帐存款”的原因除了天灾人祸、火烧、遗失等因素外,相当一部分是老人们的健忘和陋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陋习一:不设帐本,少了不知。

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年轻人尚且有忘事的时候,何况老人呢?存款后不用本子登记,是很多老人的通病;他们认为放在家里还不安全?殊不知,就是偷一下这样的懒,就会损失很多“银子”。喜欢储蓄的刘大伯突然中风,儿女们从他身上找到两张存单,只有区区的几千元;按照他每月的退休工资以及儿女们孝敬的钱,绝对不只这个数字?询问刘大伯,也是一问三不知。怀疑属怀疑,由于无稽可查,也只得作罢。

理财提示:老人应建立自己的存款帐簿,将定期存单、活期存折、有价证券――记录。记录的内容有存款的开户日期、发生金额、余额、账号、储蓄所、销户日期等。存款帐簿一式两本,一本老人自己保存,一本交贴心的子女保管;并时时更新内容。

陋:做事马虎,存单乱放。

笔者的母亲年老时,就不相信任何人,喜欢将存单、现金藏在衣服、枕头里。有一次,母亲将一些旧衣服送人,把藏有存单的衣服也一并送人;事后到银行查询,发现这张已到期、没有密码3000元的定期存单已被人支取。现实生活中,老人因存单乱放而造成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屡见报端。

理财提示:老人应在固定的地方,用固定的东西装放存单、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经济条件允许的还可到银行申请一个“贵重物品保管箱”。银行保管箱最好要让子女知道,以防不测。

陋习三:拒绝“监护”。事必躬亲。

俗话说“老人变成孩”。就是说人老了,思维日渐衰退,有些行为就“返老还童”如小孩一般;这就需要子女反过来“监护”父母。有些老人省吃俭用积攒了些钱,生怕子女知道了来拿,便对自己的存款守口如瓶。笔者在银行储蓄所工作期间,就常常遇到老人逝世,子女到银行查询存款之事;由于提供不出详细的情况,往往扫兴而归。还有些老人不顾自己年老体衰,存取款都是自己亲自去办理。有一个下雨天,一位老人拿一张2000元的到期定期存单到储蓄所取款,不慎摔断了骨头,光医药费就花去了3000多元,真是得不偿失。

理财提示:老人要“服老”,要接受子女的帮助;尤其在理财方面,要让子女知道自己的存款情况,最好将存款交子女保管,由子女代替存取;遇到固执的父母,子女则要留神父母经常到哪家储蓄所办理存取款业务,以防必要时知道到那里去查询。如果子女不孝,则另当别论。

陋习四:不立遗嘱,引发争端。

父母百年后,子女因争夺家产而大打出手的事例时有发生。邻居张大妈,平时积攒了一万元钱。由于没有立遗嘱,张大妈病逝后,她的两个儿子为这一万元钱如何继承发生了分歧:大儿子说自己赡养母亲的时间长,应得大头:小儿子不买帐,坚持要平分。最终两兄弟大打出手,大儿子被踢坏了一只肾,做手术就花去了两万多元;兄弟俩也从此反目为仇。九泉之下的张大妈怎会想到,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因为没有立遗嘱而全部“送”给了医院呢?

理财提示:建议老人都应在适当的时候立遗嘱,尤其是有存款和遗产的老人,更要在遗嘱中把钱财如何分配写得清清楚楚,并到公证处公证,使其合法。当然在分配财产的时候,要考虑子女们的孝顺、经济条件等情况,最好一碗水端平,以免引起经济纠纷。

上一篇:微波炉真的可怕吗? 下一篇:压力:颠覆男人健康的元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