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地区的后发优势发挥

时间:2022-06-21 05:59:33

摘要: 通过对技术在经济增长和贸易理论中的作用进行论述证明,对后发地区而言,贸易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具体和深刻,因为与贸易相关的技术创新是后发地区展示和发挥其后发优势,继而步入经济起飞和增长阶段的重要手段。技术进步更与贸易密切相关,鉴于此,对后发地区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发挥后发优势。

关键词:后发优势;区域贸易;技术创新;后发地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73-02

后发优势就是指后发地区可以从先发地区那里很快模仿到技术,吸取经验教训,不用重复先发地区走过的道路。从发展的要素角度来考虑,后发优势应该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五个方面。后发地区通过引进资本、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与其低劳动成本相结合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可以推动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而贸易的发展可以为其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并促进经济增长。对后发地区而言,贸易对其技术创新的影响应该更为具体和深刻,因为与贸易相关的技术创新是后发地区展示和发挥其后发优势,继而步入经济起飞和增长阶段的重要手段。

一、技术在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现代经济学认为,商品生产不仅取决于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经营管理能力)的数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合上述各种生产要素的技术。因为技术不仅可以节约稀缺的经济资源,同时,在给定的要素规模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和生产更多样化的产品。

事实上,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早已肯定了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影响,只不过当时强调的是“技术”的绩效――劳动生产率而已。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可以区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新古典论。将比较优势置于一般均衡框架之中,对现有的贸易模式进行要素禀赋上的解释:“新要素禀赋论”拓宽了生产要素的范畴,最终考虑了内生技术的动态意义。其二,从产业经济学中引申出来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市场结构论”。将诸如垄断力量和规模经济等不完全竞争特征引入国际经济学,而“市场结构论”和H-O-S模型从某种意义上看也不是必然矛盾的。其三是那些既不能归入新古典理论也没有被主流贸易理论吸收的学说。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技术理论”认为,“在出口绩效与R&D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虽然“新技术理论”将“技术”置于核心位置,但是仍然难以将“技术”融入新古典模型之中,同时,也忽略了作为“技术”核心特征的那些来自于垄断力量和技术变化等的动态意义,坚持一国经济的专业化模式仍然呈中性增长。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熊比特关于创新的观点被结合到新贸易技术论之中:一方面,技术差距学说与技术进化论相结合,说明了技术差距对增长和专业化模式的动态含义;另一方面,技术的厂商特有性质和垄断力量与成功的创新相结合,用来解释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厂商维持技术优势的目的。

二、技术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地位

经济增长的问题始终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无数经济学家,也是自亚当・斯密起近两百年以来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难点和重要话题之一。索罗模型的建立主要是围绕着生产函数和资本积累函数两个方程展开的,在索罗模型中,技术被看作是一个天外来客的外生变量,与经济体是无关的,并且是独立于经济体之外自动运行的。最终通过对引入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学者将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以及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到了增长模型之中,使得对经济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大大的增强。当被称为“劳动增强的技术进步”或“哈罗德中性的技术进步”被引入经典的索罗模型的时候,实质上就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主要核心内容。技术进步因素被内生化到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中,并且指出,在导致各种技术进步的缘由中,知识外溢、收益递增、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卢卡斯的模型中,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对于经济增长引擎的因素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并不只是在技术进步这样的层面,而是更进一步地研究导致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在研究分析世界各国经济体发展之间为什么存在如此大的差异的问题中,新增长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并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各国技术存量水平、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而人力资本因素是导致技术层次差距的根本原因。

三、技术进步与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

(一)技术差距模型

技术差距模型由波斯纳(Posner)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波斯纳认为,技术差距是国家间开展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有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因此,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但因新技术会随着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到国外,当一国创新的技术为外国模仿时,外国即可自行生产而减少进口,创新国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压缩。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最终将被技术模仿国掌握,使技术差距消失。贸易即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的时候。

(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 年,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and Vernon)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而后威尔士(Wells)又进行了扩展,具体而深刻地论证了“技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观点。弗农把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新产品阶段,创新国利用其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开发新产品。由于产品尚未完全成型,技术上未加完善,加之竞争者少,国内市场就能满足其摄取高额利润的要求等,因此产品极少出口到其他国家,绝大部分产品都在国内销售。而在成熟产品阶段,由于创新国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地位被打破,竞争者增加,市场竞争激烈,替代产品增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降低,且创新国和次发达国家市场开始出现饱和,为降低成本,抑制国内外竞争者,企业纷纷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生产规模及产品本身已经完全成熟,这时对生产者技能要求不高,原来新产品企业的垄断技术优势已经消失,成本、价格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时发展中国家已经具备明显的成本因素优势,创新国和次发达国家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大量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再将产品远销至创新国和第三国市场。

(三)南北贸易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史格斯罗姆、安南特和迪诺波罗于1990年共同发表了《一个熊彼特的产品生命模式》,他们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思想与熊彼特创新性破坏的产品创新观加以结合,提出了一个南北贸易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该模型中,产品生命周期的长短以及产品贸易格局的变化均源于R&D活动,厂商间的研发竞争决定了北方产品创新的速度。一个企业在R&D活动中投入的资源越多,它赢得竞争的概率就越大;而且,每项R&D竞争延续的时间与R&D投入的总资源是成正比的。由于R&D竞争获胜者在制度规定的专利权限内可以享受垄断利润,发达国家的厂商为了实现预期利润最大化,就会不断加大R&D的投入,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的延长。

(四)“蛙跳”增长模型

布雷兹斯、克鲁格曼和齐登于1986 年在《国际竞争中的蛙跳:国家技术领先地位的周期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国际竞争的“蛙跳”增长模型。该模型指出,后进国家具有“后发优势”,政府通过有利于技术开发的政策,后进国家可以“赶超”先进国家,而先进国家的领导地位则可能“固定”。其原因在于,从发达国家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在没有发生边际技术变迁时,规模收益递增能够强化发达国家的经济领先地位,而在没有发生边际技术变迁时,发达国家因受高工资水平和既得利益的影响,可能会延迟对新技术的采用;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旧技术已有生产经验,新技术初始反而不如旧技术有效率,而发展中国家则更愿意采用那些最初效益不高但潜力很大的新技术。

四、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一般影响

就技术落后国家而言,国际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渠道:其一,国际商品贸易在将新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的同时,给输入国带来了模仿生产的动机,而模仿生产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溢出开始发生,输入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有所增强。其二,由于输入商品的竞争力会影响到当地厂商的市场份额,国际贸易也会间接地刺激当地厂商的技术创新活动,以期达到抗衡的目的。其三,如果输入商品本身拥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或技术诀窍,往往伴随国际贸易的是各种形式的技术指导,由此技术创新会在不同程度上扩散到输入国。其四,在国际贸易的准备阶段,为了便于进口方了解产品的性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商品认知的差异,输出方会在一定限度内展示其产品的特性,由此导致技术创新的部分流失,一旦贸易谈判破灭,这种扩散往往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其五,国际技术贸易是技术创新扩散最为直接的方式,它不仅会对技术引进国的技术存量具有积极有效的影响,同时由于引进国的市场需求状况、人力资本、生产设备等诸方面与输出国存在着的较大差距,因此,会刺激引进国的“二次创新”或适应性创新。总之,通过以上方式,最终会增强输入国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而言,通过上述渠道积累的某种技术一旦达到一定的水平,原输入国不仅能减少对由该技术生产的产品的进口依赖,而且,极有可能成为国际市场上相应的商品净供给者。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仅在静态意义上提高了本国的技术存量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改善了本国的技术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动态意义上通过各种渠道和机制促使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为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总之,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加上众多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贸易、还是贸易引致的技术创新,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更是后发地区后发优势发挥的重要方面。为此建议:

1.培养技术创新的能力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模仿。根据技术差距模型,后发地区可以积极引进和承接先发地区的先进技术,在技术模仿的同时,不断提升技术吸收消化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技术创新水平。从“蛙跳”模型中也可以看出,国际贸易的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后发地区能够把握后发优势,边干边学,完全可以在一些行业实现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2.根据技术规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后发地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后发地区的劳动资源优势将逐渐被削弱,甚至消失,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也会随之转移到其他地区。因此,根据技术进步规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是大势所趋。

3.重视政府所起的重要作用

从南北贸易模型中可以看出,如果南方政府采取措施加快技术转移的速度,南方国家模仿生产新产品的时间就会缩短,有利于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同时,南方国家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南方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后发优势,实现“蛙跳”效应。因此,政府制定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对于推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改变贸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 王贵全.后发优势与贸易利益[D].上海:复旦大学,2003.

[3] 王冉冉.基于技术要素的国际贸易理论――兼论技术要素与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的提升[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

[4] 岳昌君.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5] 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2.

[6] 张明星,孙跃,朱敏.技术模仿、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模型和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2006,(5).

上一篇:集体林权改革下的林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下一篇:浅谈当前德州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