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文化及保护开发

时间:2022-06-21 01:46:24

江南水乡古镇的历史文化及保护开发

摘 要: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悠久,景色秀丽,文儒辈出,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但在现代化的开发中,古镇建设出现了一些非理性、不科学的成分,亟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以保护古典文化意蕴,留存这份独特的人文遗产。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开发

1 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化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之地,揽江南之胜的水乡古镇更是气韵生动。它们的产生既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也有社会因素的存在。这些水乡古镇大部分集中在苏南和杭嘉湖等地。内部水网密布,湖泊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在古镇的崛起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像南浔、乌镇、震泽等地处江南古运河及其支流,依水而生,交通便利。而同里、周庄、西塘、f直等地则以诸多湖泊为中心,进行过多次迁移。但与此同时,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商业、军事等条件的影响,大致可分三种情况:“一是,从最初的军镇发展成商业市镇;二是,农村聚落直接因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促成的市镇;三是,围绕某一人或某一官吏世家而闻名发展起来的市镇。”[1]例如,乌镇和西塘最初是由军事戍镇演化而来的,南浔和同里是由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市镇,周庄、f直则分别因当地的名人周迪功和陆龟蒙而闻名。

千百年来,人们傍水而居,为后世人留下了众多古意盎然的水乡建筑。南浔的“百间楼”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成排成片的民居依水而建,错落有致,处处可见飞檐翘角、起伏变化的封火山墙和高耸的屋脊。而在这粉墙黛瓦之中,古镇的私家园林尤为突出,例如同里的退思园、震泽的师俭堂、南浔的小莲庄。明清时期,江南的达官贵人、商贾富豪运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遵循自然之趣,因洼疏地,依山造亭,这才有了“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古镇因水成街,桥多路少。陆上街面较窄,车辆不多,一般仅供行人步行通过。古桥数量较多,留存年代久远,大多为明清时代所建造,例如同里“三桥”、乌镇“桥里桥”等。千百年来,坚硬的桥面石板经过行人脚底的打磨,早已变得光滑。在这里,用诗句“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来形容江南水乡的路、桥格局,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正是这些古桥、古街、古屋、古巷等遗迹的存在,才造就了如今“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水岸风情。

自西晋以来,北方战乱较多。为了求得安宁,人们纷纷逃亡南方避难。这就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这一带地区变得更为文物荟萃,人事繁盛。书院、私塾普及,学风蔚然。重教尚文的结果,使得百姓受教育较为普遍,受教育程度也较高。例如南浔镇“数百年来,人文蔚起,a_纷屯”[2],乌青镇“士夫多才能,市业生理甲于他镇,子弟敏秀,好文重儒,自嘉隆以来,人文益盛,系学籍者百有余人,科第不绝”[3]。功成名就后的文人雅士积极反哺家乡,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促进家乡的繁荣发展。以同里镇为例,在乾隆六年,赵植、任德成、陆廷聘等人进士及第,锦衣返乡,招募资金,开凿市河,修筑得春桥。

2 江南水乡古镇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江南水乡古镇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群体,正在经历着数量衰减、巨大转型的严峻考验。曾经密布江南的水乡城镇已经从“随处可见”变得“稀缺珍贵”。就算是古镇内部也面临着年久失修、居住拥挤、产权复杂、设施匮乏的剧变。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成为大势所趋。人们没有意识到文化古迹的重要性,很多古建筑在城市化中被拆除,许多风俗习惯也在现代化浪潮中消失殆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同济大学针对周庄的情况特点,专门制定了保护规划书。这份计划书明确规定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的十六字原则。在此指导之下,周庄开始了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之路。这显然与当时如火如荼的乡镇改革背道而驰。结果却出人意料,周庄另辟蹊径的举措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周庄古镇凭借自身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典雅清丽的水乡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既很好地宣髁怂乡古镇的历史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继周庄获得初步成效之后,西塘、乌镇等其他古镇纷纷效仿,都走上了保护发展之路。一时间,江南水乡古镇这一历史遗产集体绽放,异彩纷呈。

然而,在市场化氛围的熏陶下,人们过多地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古镇的发展历程出现了一些偏差。例如在传统古镇周庄,人们利用上宅下店或者前店后宅的地理优势,贩卖水乡周边产品获利。利用传统优势来改变现代生活,当然是可以的,但过度商业化的行为也使得其原本古朴的氛围大受影响。而在水乡其他地区,“古镇模式”炙手可热,粉墙黛瓦、依水成街、亭台楼阁等建筑似乎成了类似景区的“标配”,游客们不停地在雕花门窗、乡土特产中转悠,各个古镇景区之间的辨识度也越来越模糊,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各个古镇不同的民风民俗缺乏个性化的展示,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各江南水乡古镇的自身发展与共同进步。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于古镇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情况了解较多的基本上是老一代人,年龄偏大。年轻人中也有了解古镇文化的,但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人仅仅只能说出部分古镇或景点名字,对于其中详情却不甚知之。由于古镇保护区域基本生活设施的落后,年轻人大都选择搬到新发展区域,从而使得古镇建筑出现了部分“空心化”的现象。

3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目前,国家文化部已经确定由江苏省牵头,推进江南水乡古镇的联合申遗,力争2019年提交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申遗”是落实视察江苏时提出的“文化迈上新台阶”精神的要求。江南水乡古镇是农耕时代的聚落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酝酿多年。近年来,由于世界遗产组织实行全球平衡战略,遗产申报的难度越来越大,竞争日趋激烈。而各个江南水乡古镇,不管是在建筑遗迹还是物产习俗方面,也都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例如南浔与震泽都有着“绣花锦”这一特产,都有着喝风枵茶、熏豆茶的习俗,区别在于南浔喝的是“三碗茶”,震泽喝的是“四碗茶”。在此基础之上的联合申遗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旨在抛砖引玉。

上一篇:数字信号处理器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探析 下一篇: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印刷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