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层环保部门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时间:2022-06-21 01:35:46

新形势下基层环保部门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摘要:随着新形势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就新形势下基层环保部门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审批;环境监察;环境监测;齐抓共管;环境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环境问题已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基层环境保护部门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要课题,只有不断探索环保工作的新路子,才能适应当前严峻的环保形式。

帮助引导企业提高环保意识

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是构成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制止偷排、漏排这样的环境违法行为,首先使企业主真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才能有效防止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

引导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一是编制法规宣传册。将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编印成册,发送到各个企业,使企业明确认识到自己的法律责任。二是举办知识竞赛。举办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以竞赛的方式提高企业学习环保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打造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论坛或QQ群等,并以此为平台加强与企业沟通。四是利用案例教育警示。挖掘整理国内外治污正反典型案例,正面教育,传授经验,反面警示,以儆效尤。

加强环保队伍自身能力建设

对于基层环保部门来说,队伍不够庞大,任务却很繁重,必须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来顶住重重压力做好环保工作。

一是要强化政治和业务学习。要学习政治理论更要学习业务知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多种形式组织环保工作人员学习各项环境法律和业务知识,逐步提高环保队伍日常业务能力和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二是要强化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推行领导干部和科室岗位目标责任制,将干部的考核、选拔与日常工作表现及工作成绩紧密结合。三是要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以制度来规范环保工作人员的行为。四是要强化工作效能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项具体业务的办事流程,靠严格的办事流程来推动环保业务工作效率的提高。

截源截流把好环保审批验收关

环保审批和验收关系着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常说开源节流,可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则要更多地讲究截源截流,只有在源头上把好审批验收关,才不至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停地充当救火队的角色。

把好项目环保审批验收关重点要严把七个关口:一是严把分类关。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确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不降低评价等级;二是严把分级关。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把关,对不属本级审批的项目,按要求呈报,决不越权审批;三是严把政策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四是严把选址关。对每一个项目都要亲临现场进行勘查,查看是否符合防护距离、功能区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等,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一律不予审批;五是严把工艺关。对污染重、能耗高、水耗大的粗放型经营项目和环保投资无保证、治污工艺不成熟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或呈报,积极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新工艺;六是严把标准和总量关。对不符合总量控制标准或达不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一律不予审批;七是严把监督验收关。注重新、改、扩建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理和竣工验收,坚持投产时治污设施不健全不验收、不符合环评要求的不验收、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不验收、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不验收的原则,确保新上项目能够稳定达标运行。

充分发挥环境监察的监管作用

审批验收把的只是源头关,企业投产之后守法情况的监管才是环保工作的重头戏,这就要靠环境监察部门的执法监督来实现。只有充分发挥环境监察部门的执法效能,严格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才能有效的维护环保部门的威信,做好新形势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要充分发挥环境监察的监管作用除了加强业务学习和交流培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以壮大监察队伍力量外,最重要的是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环境监察工作效能。一是责任分工要创新,在细化分解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人员特点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同时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负责人、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二是执法方法要创新,将白天巡查和晚上抽查相结合、日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工作日检查与节假日检查相结合、专项执法行动检查与日常监察执法相结合。三是执法形式要创新,将单一的执法模式转变为形式多样的执法模式,如本级和上级联动检查、辖区之间交叉检查、与环保内部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检查、与外部相关部门横向联合检查等。四是处罚手段要创新,把单一的行政处罚手段转变为综合制裁手段,在用好用足现有环保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采取挂牌督办、限批、限贷、一票否决、媒体曝光、向公众道歉等多元制裁手段,同时对恶劣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移交公安机关。五是监管机制要创新,探索建立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对环境污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强化整改监督建立整改后督察机制,防止违法排污现象反复,巩固执法成果。

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支撑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执法监督和污染纠纷仲裁的技术基础和法定依据,必须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作用才能做到合理规划、正确决策、公正仲裁、有据执法。

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支撑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测设备。积极开展监测能力达标建设,在积极争取财政部门资金支持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奖励和援助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在综合评估经济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配备更新监测设备,以满足日益升级的监测工作要求。二是注重监测队伍培养。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保持监测队伍的相对稳定,为监测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成长环境,并通过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监测业务培训,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三是完善监测制度。要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流程,控制环境监测质量,切实落实和完善责任措施,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考核和奖罚机制,将内部的质量控制同外部的监督机制相结合,来确保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使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环保部门的事,许多环境违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靠环保部门的监管难以奏效,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也要依法履行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职责。应当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建立协作监管的联动机制,将统一监管与各司其职有机结合,环保部门在该机制中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呼吁者、协调者、推动者,否则就会走入“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怪圈。应加强与工商、金融、国土、电力、规划建设等部门的外部联系和沟通,从源头控制抓起,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履行职责,构建齐抓共管的环保大格局。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司法等多种手段共同解决环境执法中发现的问题, 彻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利有限的现象。

七、处理好群众

环境工作是联系群众和环保部门的纽带,处理好群众,不仅能够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还能够有效的推动环保各项工作。一是要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的环境监察工作中,执法人员要注重及时准确掌握环境的倾向,时时关注群众所关心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超前介入,科学预警,尽快落实针对性举措,把一些可能发生的案件消灭于萌芽状态。二是要寻根溯源,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对反映并查实的企业污染问题,要坚持做到既注重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从严查处,更注重帮助企业查找原因,从根本上解决污染,化解矛盾纠纷,而不是一罚了之。三是是要跟踪问效,彻底解决问题。环境事项处理情况回访工作是检验环境工作成效、确保事项办结质量的关键环节,要下大力气抓好环境事后回访工作,做到办一件回访一件,切实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

上一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 下一篇:建筑结构后锚固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