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本杰士堆”在动物展馆生态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20 10:02:41

浅析“本杰士堆”在动物展馆生态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摘要: 应用“本杰士堆”的原理进行重庆动物园动物展馆生态化景观的营造,可为动物展馆获得显著的景观展示和丰富效果,对于改善动物的生存条件,满足动物日常的生活行为需要,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Benjeshecken" principle i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animal pavilion in Chongqing zoo can bring remarkable landscape display and rich effect.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improving the animals' living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of animals, meeting the daily needs of the animal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animals.

关键词: 动物展馆;生态化景观;本杰士堆

Key words: animal pavilion;ecological landscape;Benjeshecke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313-03

0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21世纪,现代动物园的展出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生态化展示已经成为当代动物园的主要展示方式。

动物园内无论是笼养还是散养的动物,都客观地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如何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尽量地为动物创造出一个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满足动物的生长、生活要求,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园林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园林种植设计中要根据动物园中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动物生长对植物的要求,选择适合动物生存环境的植物,以满足动物的自然野性、生活习性,处理好植物与动物彼此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动物与植物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构筑出一幅动物、植物的自然景观,有效地发挥植物合理配置对改善动物生存环境的保障作用。

重庆动物园以前由于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撑,在动物室外展馆生态化景观的营造中往往忽略了动物的福利,没有将动物的行为、习性与环境景观之间联系起来,游客也无法将环境景观与所展示的动物联系在一起,没有起到动物展示、保护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展示动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就应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动物园在动物展馆生态化景观营造中的先进理论,结合重庆动物园动物展馆的现状,找到一些符合动物展馆实际情况的生态化景观营造的方法。

1 重庆动物园动物展馆环境景观的现状

重庆动物园的动物展馆建设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有六十年的历史。早期的动物展馆设计、建造中几乎没有考虑展馆的环境景观问题。重庆动物园的动物展示方式是按动物分类学进行展示的,如猛兽展区、草食动物展区、两爬动物展区。在同一个展区里,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展馆,而它们又属于不同的动物的生态地理群,其生境特征各不相同,如果进行生景模拟,就会出现该展区生境碎化、凌乱的现象,不能保持生景的一致性、连续性。因此,要在这些按动物分类学进行展示的动物展馆中进行生景模拟,难度极大。

虽然最近十几年设计、建造的部分动物展馆,开始注重生态化景观的营造,特别是植物景观的营造已接近动物的原生景观环境。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植物的选择不够准确、植物的配置不够细腻,人工塑石的色彩、纹理制作不符合动物原生境的地貌特征等。通过动物的生态地理群、影响景观的主要因素、展馆景观效果、植物景观营造的难易度,对重庆动物园19个动物室外展馆环境景观现状进行分析,可将动物展馆的环境景观现状分为四类。

第一类动物展馆(展馆环境景观效果:良好)的动物原生境模拟比较相似,展馆中动物的习性对植物无过多损坏、植物可通过演替、竞争而自然生长,在极少的人工干预下,表现出较理想的景观效果,如:涉禽馆、豹馆,这类展馆占动物园室外展馆总数的15%。

第二类动物展馆(展馆环境景观效果:一般)植物景观次之,主要表现在动物的习性对植物有一定损坏、植物配置不够合理、部分植物的种类选择错误。可通过重新配置植物、增减景观元素来完善其环境景观,如:长颈鹿馆、大象馆、虎馆、猩猩馆,这类展馆占动物园室外展馆总数的25%。比如:猩猩馆的植物景观现状是灌木及地被植物生长繁茂,乔木稀少,只有三株干径约15cm,高约4m的黄桷树,其生境表现为热带稀树草原的景观。而黑猩猩、黄猩猩属于热带雨林动物群,其生境应模拟热带雨林的景观。因此,猩猩馆的植物景观营造,应采用概念式的生境模拟的方法增加热带雨林的景观元素,特别是增加植物的数量及种类,提高植物垂直层面的丰富度。

第三、四类动物展馆(展馆环境景观效果:差、无)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展馆甚至无法进行生境模拟,需根据展馆及动物的具体情况,采用栖息地丰容的方法进行动物展馆的环境景观营造。这两类展馆大部分集中在草食动物展馆、犬科动物展馆,如:扭角羚馆、羊驼馆、银狐馆等12个展馆,占动物园室外展馆总数的60%。其生景观营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动物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构成种种胁迫。如扭角羚展区中的梅花鹿,其习性是以青草、树叶为主要饲料,平时喜吃青草、树叶,啃树皮、刨草根、磨角擦痒、到处踩踏,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将对馆内植物造成巨大损害。特别是大雨、久雨过后,泥土松软,草地很容易遭到动物的踩踏破坏。犬科动物如:银狐喜欢在场地内刨土打洞,对地面的破坏极其严重,地被植物和灌木很难生存。再加上展馆面积少、动物数量多等原因,几乎无法在这类展馆中大面积栽植地被植物和灌木。

②水禽湖鸟岛的生态化景观营造:根据水禽的习性,水禽湖鸟岛的生态化景观营造本应以湿地生态系统景观为背景。湿地生态系统是在陆地和水域的过渡类型的生态系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湿地景观具有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水禽提供良好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场所。

水禽湖鸟岛的生态化景观营造遇到比羊驼馆更困难的问题。水禽湖鸟岛现有黄葛树1株、棕竹1丛、凤尾竹1丛,无地被植物。鸟岛驳岸以石块砌筑,中心为石砌花台,花台面积约20m2、深30cm,底部为混凝土。整个鸟岛面积狭小且地面为混凝土,不能为水禽提供必要的栖息及繁殖场所,在景观营造上缺乏湿地景观模拟的客观条件。因此,在水禽湖鸟岛上也采用“本杰士堆”结构的原理来解决生态化景观营造的问题。

2011年11月,本园利用水禽湖鸟岛中心花台建造了一个“本杰士堆”,栽植了紫藤、蔷薇等植物,在花台土壤表面铺上约5cm的竹子碎屑及树叶,并用枯树桩、蒲葵叶等天然材料将中心花台分隔成若干相互独立且隐秘的部分,作为水禽产卵、孵化的空间。(图2)

6 羊驼馆、水禽湖鸟岛“本杰士堆”的应用效果

通过观察发现,自从“本杰士堆”在羊驼馆里的出现,羊驼对“本杰士堆”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经常在“本杰士堆”周围啃食植物(草、酢浆草、繁缕、空心莲子草、蒲儿根)。在“本杰士堆”里植物生长出的新枝嫩叶被羊驼吃掉后,因受到“本杰士堆”枯树枝的保护,其它新生的枝叶又迅速生长、生生不息。同时,经观察本杰士堆的树桩表皮及树枝有大量明显的被羊驼刮蹭、撕咬的痕迹,证明羊驼闲暇时经常在“本杰士堆“旁玩耍。另外还发现“本杰士堆”内有大量鸟类的粪便,这足以说明“本杰士堆”已成为部分野生鸟类逗留、栖息的场所。被“本杰士堆”吸引过来的昆虫、鸟类成了羊驼追逐嬉戏的目标,增加了羊驼的生活乐趣。从展馆生态化建设和动物福利的角度来看,“本杰士堆”不仅为羊驼馆增加了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植物景观――灌木丛,也为它们提供了猎奇、玩耍、躲避的场所――一个很好的丰容物,同时也为动物园内的野生鸟类、小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本杰士堆”还对空旷的羊驼馆起到了空间分割的作用,丰富了馆内的空间结构,并在动物和游客间筑起了自然的生物屏障,阻挡游人的部分视线,增强了游人的游览兴致和动物的生活乐趣。

经观察水禽湖鸟岛的“本杰士堆”为水禽创建了舒适而隐蔽的栖息、繁殖环境,吸引了斑头雁、大雁、野鸭等水禽前来休息、筑巢、产卵、孵化,也丰富了鸟岛自然的植物景观。

7 结论

通过一年的实验观察,羊驼馆及水禽湖鸟岛的“本杰士堆”在重庆动物园动物展馆生态化景观营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杰士堆”为动物展馆获得了显著的景观展示和丰容效果,这种外观天然的构造对展馆中的动物均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这是因为本杰士堆是一个符合动物生活需要的小型生态环境。它符合展养动物的福利和现阶段重庆动物园动物展馆的实际情况,改善了动物的生存条件,满足了动物日常的生活行为需要,提高了动物的生活质量,是重庆动物园动物展馆生态化景观营造的有益的尝试。在重庆动物园现阶段不能进行生境模拟的动物展馆中,“本杰士堆”无疑是生态化景观营造的最佳选择之一,可为重庆动物园其他动物展馆(如:灵长类、食肉类/杂食类、食草类)的生态化景观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注:赫尔曼・本杰士(Hermann Benjes),生于1937年4月27日德国德雷克城堡,卒于2007年10月24德国阿森多夫,德国园艺师、自然摄影师和作家.著有《Die Vernetzung von Lebensr umen mit Benjeshecke》等学术著作.

参考文献:

[1]尹秀花.浅析园林植物配置对改善动物生存环境的作用

(太原动物园,山西太原,030009).

[2]张恩全.动物园设计[M].中国动物园协会组织编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彭少麟.恢复生态学[M].气象出版社,2007.

[4]Hermann Benjes. Die Vernetzung von Lebensr umen mit Benjeshecke.Natur & Umwelt Verlags,1998.

上一篇:改善经营管理建议的研究与分析 下一篇:油田改制企业离退休职工服务圆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