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科学课的“乱”与“活”

时间:2022-06-20 07:57:09

一节科学课的“乱”与“活”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凯伦・沃斯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促进儿童学习的极好办法。那么,要怎样才能确定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呢?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蚂蚁》第一课时时,组织学生对蚂蚁的身体形态进行了观察。我让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并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在观察过程中不能伤害蚂蚁。第二,想出的办法要能够让人观察得仔细。最初,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请你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蚂蚁,然后用笔画一只,你行吗?

生:行!

师:蚂蚁要画得大一些,让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可是我们捉到的蚂蚁有大有小,你画的是多大的,怎样告诉别人呢?

生:用尺子测量后再把数据写在画蚂蚁的纸上。

师:很好,在画纸的上面写上说明,就能让人看懂你的画了。

师:一会儿我们请画得最快的5位同学把画贴到黑板上展示。开始吧!

学生们纷纷拿出工具,对蚂蚁进行观察,边看边画,十分认真,很快就完成了。那么,效果如何呢?

就看最先完成的5件作品吧:1幅没有画触角;2幅画了8只脚;还有1幅虽然画了6只脚,却把其中的2只脚画到了腹部;只有1个学生画得比较规范。随意浏览一下其他学生的作品,好家伙,居然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全都把蚂蚁画成了4条腿!怎么会是这样呢?我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师:同学们,我们画的蚂蚁有3个问题没搞清楚:第一,脚有几只?第二,脚长在什么位置?第三,是否有触角?那么,现在你们想怎么做呢?

生:用放大镜仔仔细细地观察蚂蚁。

师:请同学们看清楚。

生:蚂蚁有一对大牙,两只小小的眼睛长在头的两边。

生:蚂蚁有大有小,颜色也不同,大蚂蚁是黑色的,小蚂蚁是褐色的。

师:蚂蚁的大小怎样观察?

生:用尺测量。

师:好,测量后请做好记录。

师:我们虽然有放大镜,但是观察蚂蚁的脚还是很不容易的。那么,你是怎样观察的?有哪些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方法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分组实验的学生开始“大展拳脚”了。他们叽叽喳喳,议论纷纷,场面“一塌糊涂”。一会儿,学生开始汇报了。

生1:我把蚂蚁挤在塑料袋里观察。

生2:我把蚂蚁翻过来用蜂蜜粘在手上,再用放大镜盖在上面看。

生3:我用软纸把蚂蚁挤在瓶子的低下观察。

生4:我用毛笔的毛夹住蚂蚁。

生5:我用放大镜把蚂蚁压在镜子上看。

生6:我把蚂蚁的脚朝上夹在纸团的缝隙里。

生7:我用糖浆把蚂蚁粘在玻璃上透过玻璃看。

生8:我把蚂蚁的脚朝上挤在手心里看。

……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不少!谁来用一个字归纳每一种方法呢?

生:挤、粘、夹、压……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9:用食物引诱,等蚂蚁来吃食物的时候观察。

从课堂上的情况看,学生回答出来的方法并不拘泥于书本中介绍的几种,他们观察蚂蚁的方法自有一套!是教师教的吗?显然不是。学生最终学会了思考,完全是他们在探索与实践的活动中自己学会的。会思考的学生应该可以得出好的答案,而能得出好答案的学生并不必定是会思考的。因此我想,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不能牵着他们的思维,把他们圈在自己设计的思路方法里。教师必须留下很大一片空间,让学生可以自己教自己,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才晓得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

在评价这节课的时候,很多老师认为这节课的学生活动体现了一个“乱”字,而我却并不以为然。

教育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我知道了”“我看见了”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会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学生的所有活动,始终都紧紧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是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被激活了。

“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从科学教育的目标来分析,我这节课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样化的自主探究,这是课堂教学的活,而不是“乱”。

(责编 白聪敏)

上一篇:技校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论校本课程功能的全面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