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高士”王常月

时间:2022-06-20 07:24:42

王常月原名平,号昆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根据《白云观志》记载,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厂,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九年(1680年),享年一百五十八岁,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第七代律师,在清初全真道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后世道徒誉为龙门“中兴之祖”。

为了加快教派发展的步伐,康熙二年(1663),王常月率弟子詹椿、邵守善等人长途跋涉,南下至江苏的茅山、南山、浙江的杭州、湖州金盖山和湖北的武当山等地开坛说戒,收得了大批弟子。许多原属正一派的名山,也陆续改易门庭,成了全真龙门派的丛林。在王常月的努力推动下,沉寂了四百年的全真龙门派,开始出现了空前的蓬勃发展景象。

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九日,王常月“以衣钵授弟子谭守诚,留颂而逝”。徒众将他安葬在白云观西偏殿。康熙皇帝闻知,敕赠“抱一高士”之号,降旨筑飨堂、塑法像,每年忌日遣官至祭。

王常月宗教事业上的成功,是得力于他遇到了改朝换代的大好天时,得力于他占据了京师白云观可以依傍朝廷权势的绝佳地利,同时也得力于他本人灵活的处世能力和深厚的道学修养。而他的高寿,则得于力他的修道思想和修道实践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科学的精神,符合生命活动的规律。

王常月认为他的三坛大戒,就是佛家的戒、定、慧:初真戒讲的是个“戒”字,中极戒讲的是个“定”字,天仙戒讲的是个“慧”字。他批评世人五花八门的修炼方法,“或以存思观想,默朝上帝于三天;或以炼度济幽,超拔阴魂于九地;或以呼神招将、佩符篆以号真人;或以提气开头,运精气而称妙道;或讽诵经文而勤劳礼拜,或炮制丹药而救病医疮;或炼服食以望飞升,或效阴阳而行采取;或房中鼎器呼吸,以神运真铅而延生接命;或鼎炉砂火抽添,以烧炼茅银而布施立功;或以身体衰残,抱金丹之道而待传于有福……”,所有这些,都是“盲修瞎炼”,惟有戒、定、慧这“降伏身心意的工夫”,才是“无上至真妙道”。

他说,修真之法,归根结底是“要将六根六尘扫净,五脏五欲安和,使主人常住灵台”。(“主人”指神,“使主人常住灵台”,即《黄帝内经》所云“精神内守”之意。)“只要用志不分,凝神气穴,栽培祖气,温养先天,致虚极,守静笃,纯一不二,神藏无极,极而太极,自然智慧光生,元阳来复。”如此“常清常静”,“唯灭动心,不灭照心,则生可延;但囊空心,不凝有心,则命可保。”

人都生活在现实之中,都要面对一个环境,都有不可缺少的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那么,怎样才能既人世又超然、既“全人道”又“修仙道”呢?王常月认为,这里的关键是不可“著相”。他说,人们之所以常常“著相”,是因为常常真幻不分,受到“爱缘”的牵缠。爱名声,爱地位,爱钱财,爱风花雪月,爱歌舞美人,这些无穷无尽的妄心、爱缘,蒙蔽了人的真性,并由此而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要扫除所有这些遮蔽在心体上的浮云,重现明朗的性天,只有舍绝爱缘一个法子。“一切大小精粗之物,一切远近眷属之人,一切内外邪正是非之事,一切圣贤儒释道三教之法,一切经书文献典籍之理,一切天地阴阳造化之妙,一切神奇玄幻之术,一切清微灵宝全真道路,以至名山洞府、天宫圣境,以至七宝八珍、河图龟瑞,及自己身心五脏六腑,齿舌精气,山河大地,草木禽兽昆虫”,如此种种,永远都不可对它们心存丝毫的执著。他说:“《清静经》云‘上德不德’,是不执著也。”(按:“上德不德”,原出于《老子》第38章。)不执著就是不“著相”,就是舍绝了爱缘。然而舍绝爱缘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那么,怎么办呢?王常月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首先要用“戒”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他把定比喻为家,把戒比喻为回家的路,把慧比喻为主人,把世间万物万境万事比喻为客。他认为,只有经过“戒”这条必由之路,回到“定”这个家,才能生发出“慧”的光芒,才能得到大彻悟,才能置身于世间万物万境万事之中而不被其缠绕,并且还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能应万物万事,不被万物万事粘缚了;能转世间万境,不被世间万境粘缚了”。

王常月强调的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以戒定慧为路径的修行方法,对于道家特别是龙门后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清代道教胜地金盖山云巢支派诸师都遵循着王常月的学说,“不重法力神通、长生不死,唯炼性淳心净”。西竺心宗大师沈一炳说:“天仙心学,既无卦爻,又无斤两,彻始彻终,唯守‘无念’两字,得验与否,付诸东流,念始得一焉。……只从《碧苑坛经》入门。”《唱道真言》和《乐育堂语录》等著名丹书,也都深受王常月修性还虚思想的影响。如《乐育堂语录》中说:“上品丹法,以神人于虚无中,不着色,不着空,空色两忘,久之浑然融化,连‘虚无’二字也用不着。”即使现在看来,王常月高度重视心性修养的学说,也仍然是有其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上一篇:失眠症与非处方药 下一篇:“百疴从中来,悟罢本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