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时间:2022-06-20 07:01:20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摘 要】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效益?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了自己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心理需求;二、自主体验,发现学习最佳途径;三、合作交流,寻求学习高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教学效益;问题情境;自主体验;合作交流

什么是教学策略?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指出:“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效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提出了这样的教学建议:“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优化教学策略方面的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心理需求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标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确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思维质量。但传统教学中问题通常由教师给出,这并非不可,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标准》强调:教师应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从苏教版数学教材看,书上都是通过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水果、动植物等一些具体形象来展示数学问题。面对这些引人注目、赏心悦目的的图片,教师要善于编写情境用语,低年级可以是童话故事、儿童游戏等,中高年级可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总之,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不断被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又不断建立新的认知平衡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如,在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位置(左右)》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学生熟悉的左手和右手入手,寻找教学突破口,降低理解的难度,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同时通过再通过寻找身体上的“左”和“右”(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强化对概念的巩固。在学生初步弄清了“左”“右”两个概念之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围绕教室里每一横排座位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如张红坐在王兰的左边,而同时又坐在李海的右边,所以在描述两个物置时,要说清谁在谁的左边或谁在谁的右边。这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诱发学生在“问”中学。

二、自主体验,发现学习最佳途径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则被忽视。《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对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亲历学习过程,学生方能以学习主体的姿态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其主动性、探索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譬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让学生猜猜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利用手上的学具操作解决或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1)摆小棒。学生在汇报时出现了“有序”和“无序”两种,笔者将学生的答案一一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比较,两种方法都得出了四种答案,哪一种更好一些?为什么?(2)算一算。先算出长方形长、宽的和:18÷2=9(米),再写出长、宽各是几米,并追问:“怎样写,才能保证不会多也不漏?”无论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学生都会发现:从宽l米想起更好一些。

真正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自主、独立的思考。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同步提高。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凭自己的经验想到用实物操作(摆一摆)和列表(算一算)的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心中装着图形,用其他办法表达自己的思考。”这一步骤中教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把日常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此过程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让大家分享思维的成果,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合作交流,寻求学习高效策略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是对于教师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凭借模仿、记忆和操练,而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譬如,教学《运算律》时,笔者先出示情境图,再出示问题:跳绳有多少人?学生列式交流:26+18、18+26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可以写成26+18=18+26。然后师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两个加数相加时会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各自介绍表示这个规律的方法:(1)+=+;(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3)A+B=B+A。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后,笔者及时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从符号表示过渡到用字母表示,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学模型的简洁性和形象性。

数学教学应鼓励每位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如果学生思维混乱,则语言表达就不贴切、含糊不清;而通过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利用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安排学生独立思考,而忽视交流的重要作用。在执教《运算律》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和生生交流等多种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加法交换律,帮助学生规范数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新知清晰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所以,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适度地帮助学生体悟数学的思考方法和路径,寻求学生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议作文批改的互动 下一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母语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