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心”感悟语文

时间:2022-06-20 05:51:15

用“四心”感悟语文

当前随着新一轮的高考制度改革,语文的地位已逐渐凸显,越来越受到重视,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高考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谓“感悟”,就是让学生通过跟外界事物的接触,引起思想情绪的触动,从而获得启发与领悟。

一、 立足文本,用心发现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深切感悟、提炼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师讲授课文时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作者的人格之美。一篇篇美文为我们展现了博大而丰富的人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作家的人格魅力。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人物之美。作家用美好的心灵创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为我们对人生的关照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通过这些人物我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复杂的生命。

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情感之美。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是人物美的核心。文学家饱含着深挚的情感在作品中倾诉自己的心声,而作品就是他们的情感载体。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景色之美。文中有变幻无穷的自然景色,有明丽热烈的四季,有秀美迷人的山川,有青山绿水环绕的农家田园……读完每篇课文,不由你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大自然的美丽神奇,祖国的山河如此壮丽!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作品的结构之美、意境之美、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二、真情阅读,精心品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很好途径之一。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多读好书,能使人明智,增长见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体。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品读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虽单调枯燥却有趣生活的叙写,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这些文章所写的内容多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甚至我们学生自己都亲身经历过,但由于认识不深,思辨力不强, 又加之没有认真去思考体悟,因而对这些生活现象感受很肤浅。在教学中我有意让学生揭开这些生活的内涵,让他们去比照,在文本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对生活独特的感受。

三、找准兴趣,用心研讨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方法、习惯、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今天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相对脆弱、缺乏刻苦精神、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其中一个班采用了传统的分析方法,品析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的生活,一节课下来,学生有的东张西望,有的低头翻看其他课文,效果很不理想。在另一个班我让大家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然后去寻找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乐趣,刚开始,学生就表现出非常高兴的劲头,你一言我一语描述。然后对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乐趣,找的既准确又快速,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可见,两者之间的差别有多大。

四、感悟生活,用心写作

用心做启迪,架起感悟的桥梁,教师应启迪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感悟点,给学生在作文与生活积累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如在指导学生写《记忆深处的一件事时》,把思路尽可能地展开:它可以是一次成功带来的激情飞扬,以至现在记忆犹新;它可以是一次挫折而激起的人生醒悟,改过自新后仍铭记在心;它可以是纷繁社会中的某一现象所折射出的道德伦理的火花而烙入内心深处。把作文的主题意向显示给学生,又将现实生活中与这些意向有关联的人与事做以指导,为学生架起了多条通向生活的桥梁,以唤醒他们沉睡的模糊的认识,调动他们各自的生活底蕴,以寻找各自体会最深的人与事去写。

生活需要热情,热情就像是人体流动的血液,激发着人的精神,人生没有热情,就像僵滞的血液,犹如死水一潭,缺少欢颜。生活就像是一曲生命交响曲,有时温婉,有时高昂,有时沧桑;身临其境,用心感受的人,就懂得欣赏那一首首优美的旋律,感受那一个个跳动的充满灵性的音符,每一个音符都是一场锅碗瓢盆交响曲;生活就是油盐柴米酱醋茶,有的苦,有的乐。生活就像是一杯陈酿的老酒,浅尝小酌,醇香入喉,只有细细的品,才可以品出其中味;生活就是一出戏,有时喜,有时悲,导戏演戏的是自己,生活就是一首歌,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九中学(730070)

上一篇:如何提升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下一篇:浅谈语文课的有效预设